梁思成談中國建築

我們來詳細解說一下從梁思成先生的資料中提煉出的每一個主要論點:

1. 中國建築的獨特性與體系性

  • 核心觀點: 梁思成先生堅定地認為,中國建築並非僅僅是一些零散的房屋樣式,而是一個獨立發展、自成體系、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偉大建築體系。它可以與西方以希臘、羅馬為源頭的古典建築體系相提並論,具有同等的地位和價值,但又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民族特色和營造邏輯。
  • 體系特徵詳解:
    • 木材構架為核心 (梁柱結構): 這是中國建築最根本的結構方式。不同於西方磚石建築的承重牆體系,中國建築以木柱承擔垂直重量,以木梁和枋連接柱子並承擔水平重量,形成穩固的框架。牆體(無論內外)主要起圍護、分隔空間的作用,不承受結構荷載,這就是所謂「牆倒屋不塌」的原理。這種結構賦予了建築極大的靈活性,門窗開設位置和大小幾乎不受限制,可以根據需要創造從完全開敞的涼亭到密閉倉庫的各種空間。梁思成特別指出,這種框架原理領先西方數千年(直到近代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才普遍應用),為中國建築接納現代材料和技術提供了有利條件。
    • 重視屋頂設計: 屋頂在中國建築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僅是遮風避雨的功能構件,更是主要的審美對象和等級象徵。通過「舉架」(或稱「舉折」)的技術,即樑架層疊時,上層樑逐短,柁墩逐高,使得屋面形成優美的曲線,從屋檐平緩的坡度逐漸過渡到屋脊較陡的斜度。四坡頂(廡殿頂)或多坡頂(歇山頂、攢尖頂)的屋角常常向上翹起,形成「飛檐」,姿態輕盈,富有動感。《詩經》中的「如鳥斯革,如翬斯飛」正是對這種舒展屋頂的早期讚美。屋脊、脊獸、瓦當等細節也充滿裝飾性。
    • 斗栱的運用: 斗栱是中國木構建築中極具特色的構件組合。它位於柱頭與梁枋之間,或檐下,由稱為「斗」的方形木塊和稱為「栱」的弓形短木層層疊疊嵌合而成。其最初的結構功能是將屋頂和上層結構的荷載(特別是出檐的懸挑荷載)有效地傳遞到柱子上,並減少梁柱交接點的剪力。隨著發展,斗栱的形式日益豐富,其裝飾性也被充分發揮,成為區分建築等級、判斷建築年代的重要標誌之一。即使在磚石塔上,也常常模仿木構斗栱的形式。
    • 庭院佈局與軸線對稱: 單體建築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圍繞一個或多個庭院(天井)進行組合,形成「一所」房子或一個建築群。佈局常遵循中軸線對稱的原則,主要建築置於軸線上,次要建築分列兩側,通過廊廡連接。這種佈局體現了傳統的社會秩序觀念(如長幼尊卑、內外有別),同時也創造了豐富的空間層次和良好的「戶外起居室」。城市規劃也常常應用這一原則。
    • 大膽使用色彩: 中國建築在色彩運用上極為大膽和系統化。大型建築的柱、門窗、牆面常使用朱紅色;梁枋、斗栱等木構架上則施以青綠冷色調為主的彩畫,並點綴金線(所謂「青綠點金」)。屋頂大量使用黃、綠、藍等色的琉璃瓦。這種色彩體系不僅具有裝飾效果,也與木材的保護功能相結合,並形成了鮮明的等級標誌(如黃色琉璃瓦為皇家專用)。
  • 「文法」與「詞彙」的比喻: 梁思成巧妙地將中國建築的營造規則比作語言的「文法」,將各種構件(梁、柱、斗栱、門窗、台基、屋頂形式等)比作「詞彙」。他認為,如同語言一樣,建築也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則和構建方式,匠師們遵循這些「文法」,運用不同的「詞彙」,就能根據不同的需求(功能、等級、環境)和情感表達,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建築「文章」(從宏偉的宮殿到精巧的園林小品)。這套「文法」源於歷代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和實踐經驗,具有規範性,但又允許在規則內進行靈活多樣的創作。

2. 歷史演變與風格傳承

  • 核心觀點: 梁思成通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和文獻研究,清晰地勾勒出中國建築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的發展演變軌跡。他強調,儘管各個朝代的建築風格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的結構體系和「文法」是一脈相承的,展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 各時代特點與例證:
    • 早期(殷商至漢): 從殷墟遺址已可見木框架結構的雛形。漢代的石闕、石祠雖為石造,卻忠實模仿了當時的木構形態,斗栱已很成熟,是了解漢代建築的重要實物。
    • 魏晉南北朝: 佛教的傳入對建築產生巨大影響。出現了大量寺廟和佛塔。石窟寺(如雲岡、龍門)開始興建,雖受印度影響,但在佈局、結構和雕刻風格上迅速中國化。現存最早的磚塔——嵩岳寺塔(北魏)是此時期的傑作,其十二角形平面和密檐形式是獨特的創新。
    • 隋唐: 中國建築發展的黃金時代,技術與藝術達到高度成熟。隋代規劃了大興城(長安),奠定了後世都城格局的基礎。唐代留下了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殿堂——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公元 857 年),其雄大的斗栱、梁架結構和殿內保存的唐代塑像、壁畫、題記,是研究唐代建築的無價之寶。西安大雁塔等磚石塔也代表了唐代的高超水平。
    • 遼宋金元:
      • 遼代繼承唐風,並有所發展,地域特色明顯。代表作有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多層木構的傑作,斗栱運用登峰造極)和應縣佛宮寺木塔(現存唯一的古代高層木塔,結構極其精巧複雜)。
      • 宋代建築風格趨向秀麗,但早期仍有雄大之風。北宋頒布了《營造法式》,是中國古代最重要、最系統的建築技術文獻,標誌著模數製和標準化設計施工的成熟。代表作有太原晉祠聖母殿(鬥栱開始出現裝飾化傾向)、正定隆興寺(保存較完整的宋代寺廟組群,摩尼殿的平面和屋頂形式獨特,轉輪藏殿結構精巧)。
      • 金元時期建築風格常融合宋、遼特點,有時顯得粗獷或嘗試創新。元大都(北京)的規劃奠定了今日北京的基礎,體現了《周禮·考工記》的理想。喇嘛教的興盛帶來了藏式佛塔(如妙應寺白塔)。
    • 明清: 建築趨向標準化和定型化,官式建築風格形成。清代頒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則例》。雖然單體建築在結構上的創新不如前代,但在總體佈局和裝飾藝術(如琉璃、彩畫)方面達到極高水平。代表作有北京故宮(體現了宏大的規劃佈局和皇權威儀)、天壇(佈局和造型獨特的祭祀建築)、明長陵(陵墓與自然環境結合的典範)以及大量精美的園林建築。此時期斗栱的結構作用進一步減弱,裝飾性增強。
  • 傳承與流變: 梁思成通過對比不同時代的建築實物(尤其是斗栱、梁架、屋頂、平面佈局等關鍵要素),揭示了中國建築在傳承基本「文法」的同時,風格、技術和裝飾手法隨時代變遷而演變的規律。他特別指出了從唐宋的雄健、結構理性到明清的規範化、裝飾化的趨勢。

3. 文化價值與審美體驗

  • 核心觀點: 梁思成超越了建築的實用功能和技術層面,深刻地揭示了其作為文化載體和藝術品的價值。他強調欣賞中國古建築不僅是看其形制,更是要體味其蘊含的民族精神、歷史信息和獨特的美學意境。
  • 文化內涵:
    • 歷史的記錄: 建築是「歷史的反應」,忠實地映照出建造時代的社會生活、政治經濟制度、思想觀念和技術水平。宮殿體現皇權,寺廟反映宗教信仰,民居呈現生活方式。
    • 民族精神的體現: 中國建築的佈局(如中軸對稱、庭院組合)、結構(如木框架)、形式(如大屋頂、斗栱)和色彩運用,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哲學思想、宇宙觀、倫理觀念和審美情趣。
    • 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梁思成反覆強調,偉大的建築成就是歷代無名匠師和勞動人民集體智慧與經驗的積累,而非一人一時之功。
  • 審美體驗——「建築意」:
    • 超越「詩情畫意」: 梁思成提出「建築意」的概念,認為欣賞古建築所獲得的感受,除了如同詩歌繪畫般的美感和引發的思古幽情外,還有更深層次的、獨特的體驗。
    • 多元感官與知性融合: 「建築意」來源於對建築物本身的結構邏輯、材料質感、光影變化、輪廓線條、色彩鋪陳的直接感受,以及對其歷史背景、興衰變遷、文化內涵的理解,和對建造者(特別是無名匠師)技藝與心血的體認。這是一種視覺、知性、情感交織的複雜體驗。
    • 整體與細節並重: 他既讚賞北京故宮那樣宏大的整體佈局所產生的「壯美秩序」和「氣魄」,也欣賞法海寺塔門、杏子口石龕那樣看似不起眼的小品所蘊含的「古拙之美」和歷史信息,以及斗栱、梁架、雕飾等細節處的匠心。
    • 時間的洗禮: 梁思成認為,時間的磨礪賦予了古建築一種特殊的「生氣」和「歷史感」,風雨侵蝕留下的斑駁痕跡也是其魅力的一部分(反對盲目地「煥然一新」)。
  • 審美態度:
    • 反對勢利: 他主張「以貌取建」,即根據建築本身的形制、結構、風格來判斷其價值,而非僅僅看其名氣大小或是否有帝王題詠。許多「不見經傳」的建築同樣蘊藏著寶貴的價值。
    • 親身體驗: 他的著作充滿了親身考察的感受,鼓勵讀者不僅要看資料,更要走進古建築,去觀察、去觸摸、去感受。

4. 研究方法與學術貢獻

  • 核心觀點: 梁思成先生是將現代科學方法引入中國古建築研究領域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他的研究不僅填補了學術空白,更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和研究範式。
  • 科學的研究方法:
    • 文獻與實物並重: 他既重視研讀古代文獻(如《營造法式》、《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地方志、史書),也強調必須進行實地考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認為僅靠文獻無法真正理解建築。
    • 實地考察與測繪: 他和營造學社的同仁們克服艱難險阻(交通不便、生活條件差、戰亂威脅),深入田野,對大量的古建築進行了精確的測繪(包括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大樣圖),留下了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 攝影記錄: 大量拍攝建築照片,不僅記錄了建築形態,也捕捉了其環境氛圍和細節。
    • 比較分析: 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建築實物進行比較,分析其風格演變、結構異同,從而建立起建築史的框架和斷代標尺。例如,他通過對比斗栱的形制來判斷建築年代。
    • 跨學科視野: 他的研究不僅限於建築本身,還結合了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史(繪畫、雕塑)、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
  • 學術貢獻:
    • 開創學科: 他和營造學社的同仁們的研究工作,可以說是開創了中國建築史這門現代學科。在他之前,國內外對中國建築的系統性科學研究幾乎是空白。
    • 解讀「天書」: 他通過對比實物和請教老工匠,成功解讀了《營造法式》和《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這兩部內容晦澀、術語難懂的古代建築專著,闡釋了其「文法」和「詞彙」,為後人研究提供了鑰匙。他的《清式營造則例》和《營造法式註釋》(雖未完全完成)是這方面的重要成果。
    • 發現與鑒定重要遺存: 他發現並確認了許多國寶級的古建築,如獨樂寺觀音閣、應縣木塔、佛光寺唐代大殿等,準確判斷了它們的年代和價值,填補了建築史上的諸多空白。
    • 建立中國建築史框架: 他撰寫了中國第一部系統性的《中國建築史》(中文版和英文圖史版),梳理了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主要特徵和代表作,建立了中國建築史學的基本框架。
    • 培養人才與奠基教育: 他創辦了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兩個建築系,培養了中國第一代現代建築師和建築史學者,並奠定了中國現代建築教育的基礎。

5. 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與挑戰

  • 核心觀點: 梁思成先生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史學家,更是一位對中國古建築懷有深厚情感、具有強烈責任感的文物保護倡導者和實踐者。他深刻認識到古建築的脆弱性和保護工作的緊迫性,並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保護理念和方法。
  • 保護的緊迫性與威脅:
    • 自然損毀: 木結構建築尤其易受風雨侵蝕、蟲蛀、火災等自然災害的損壞。不及時修繕,損壞會加速擴大。
    • 人為破壞: 這是梁思成更為痛心的。包括:
      • 戰爭破壞: 如抗日戰爭對文物的威脅。
      • 缺乏認識的拆毀: 在「現代化」、「改善」的名義下,許多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建築被無知地拆除。他批評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鄙棄厭惡」舊建築的心理。
      • 不當的修繕與改造: 沒有專業知識指導的修繕,或為適應新功能而進行的不當改造,都會嚴重損害文物的原真性和價值。
    • 「與破壞力量競賽」: 他形象地描述了文物保護工作的緊迫性,認為調查研究和保護工作必須趕在破壞之前。
  • 保護的理念與方法:
    • 整體保護觀: 他強調不僅要保護單體建築,更要保護其周圍的環境和歷史格局。建築不能脫離環境而存在。這在北京城市規劃的爭論中體現得尤為充分。
    • 「整舊如舊」原則: 在修繕工作中,他反對盲目追求「煥然一新」,認為應盡可能保留建築物的歷史信息和滄桑感,修復應以加固結構、排除隱患為主,新添加的部分應與原有風格協調且可識別。
    • 科學評估與專家負責: 強調保護工作必須基於科學的調查研究和價值評估,並由具備專業知識(歷史、藝術、工程)的專家來主持和指導。
    • 立法與宣傳: 他很早就意識到,保護古建築需要制定法律法規,並需要向社會大眾進行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
    • 古為今用,適當利用: 認為文物建築並非只能像「化石」一樣封存,許多建築在得到妥善保護的前提下,仍可以被恰當地利用,發揮其現代功能(如將城樓、廟宇改作博物館、圖書館、公園設施等),但利用不能損害其文物價值。
  • 保護實踐的例證:
    • 《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文物目錄》: 這是他在抗戰特殊時期,為保護戰區文物免遭戰火破壞而編寫的極具實用價值的目錄。他不僅列出建築名稱、地點、年代、重要性等級,還附上照片(雖已遺失)和地圖標註,並撰寫了簡明的建築鑒別原則,以便非專業的軍事人員識別和保護。這體現了他極強的責任感和務實精神。
    • 「梁陳方案」: 這是他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保護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格局和眾多文物建築,而提出的極具遠見的城市規劃方案。核心思想是避免將現代化的、體量巨大的政府行政中心區插入舊城中心,破壞其歷史肌理和空間秩序,主張在西郊另闢新區。雖然方案未被採納,但它代表了將文物保護融入城市發展宏觀規劃的先進理念,其預見性在今天愈發顯現。

總結來說,梁思成先生不僅系統地闡釋了中國古建築的「是什麼」和「為什麼有價值」,更身體力行地探索了「如何研究」和「如何保護」的問題,展現了一位學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寬廣的文化視野、熾熱的家國情懷和高度的歷史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