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耦顧客價值鏈(三)

好的,我們已經理解了顛覆的本質(解耦顧客價值鏈)以及其發生的原因(顧客為了降低三種成本)。現在,我們進入了本書的實戰核心,探討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當一個成熟的、傳統的企業(Incumbent)發現自己正在被解耦時,它應該如何應對?

許多企業高管在面對顛覆者時,本能反應往往是模仿、收購或發動價格戰。但作者認為,這些看似直接的反應,往往治標不治本,甚至可能引火燒身。他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卻又涵蓋了所有可能性的根本性應對策略。這構成了本書的第三個主要論點。


面對解耦,傳統企業只有兩條根本性的應對之道:一是奮力抵抗,試圖「重耦合(Recoupling)」斷裂的價值鏈;二是順應趨勢,主動「再平衡(Rebalancing)」自身的商業模式。

這個論點為身處困境的企業高管提供了一幅清晰的戰略地圖。它告訴我們,無論顛覆者多麼花樣百出,你的最終選擇,無非是在這兩條大路上擇其一。讓我們運用費曼學習法,透過類比來深入理解這兩條路徑的含義、風險與機會。

想像一下,你經營著一家生意興隆的電影院。你的商業模式是「耦合」的:顧客必須先到你的電影院(場地),然後購買你的電影票(內容),並且通常還會購買你的爆米花和可樂(高利潤附加品)。這三個環節——場地、內容、附加品——被緊密地捆綁在一起。

突然,一個顛覆者出現了,它就是 Netflix 。 Netflix 將「內容觀看」這個核心的價值創造活動,從你的實體場地中「解耦」了出去。現在,顧客可以在家裡,用更低的成本,觀看海量的電影。你的電影院生意受到了巨大衝擊。這時,你站在了十字路口,面前只有兩條路:

策略一:重耦合(Recoupling)——奮力把鎖鏈焊回去

「重耦合」是一種防禦性策略,它的核心思想是:阻止或增加顧客解耦的成本,迫使他們回到原有的、被耦合的價值鏈中。這就像電影院老闆想方設法,不讓觀眾在家看電影,或者讓他們覺得在家看電影的體驗遠不如來電影院。

電影院可以怎麼做呢?

  1. 強化整合優勢:它可以升級影廳設備,引入 IMAX 、 4D 動感座椅等在家無法複製的體驗。它還可以舉辦獨家首映會、明星見面會,創造獨特的社群價值。這些舉措的目的,都是在增加「整合力」,告訴顧客:「來我這裡,你得到的遠不止是看電影本身,這種完整的體驗是你無法在家中拆解和複製的。」
  2. 設置技術或合約壁壘:這是一種更強硬的手段。電影產業透過「窗口期(windowing)」制度來實現這一點。一部新電影,會先在電影院獨家上映幾個月,然後才能在串流平台或 DVD 市場上看到。這就是一種人為設置的壁壘,強制性地將「最新內容」和「電影院場地」重耦合在一起,增加了顧客在家觀看新片的「時間成本」。同樣地,電信商用兩年合約鎖住用戶,阻止他們購買手機後輕易更換運營商,這也是一種典型的重耦合策略。
  3. 法律與遊說:當上述方法都無效時,一些傳統產業會訴諸法律或政治力量。計程車行業遊說政府,要求對 Uber 等網約車平台進行嚴格監管;飯店業也同樣推動立法,限制 Airbnb 的短租行為。這些都是試圖利用非市場力量,強制性地將被解耦的服務重新耦合回原有的牌照和監管體系內。

重耦合策略的本質,是與顧客的意願對抗。它試圖扭轉顧客想要降低成本、追求專業化的趨勢。因此,這是一條充滿風險的道路。作者把顧客的解耦慾望比作物理學中的「熵增定律」,即事物總是趨向於更混亂、更無序的狀態。你可以抵抗熵增,把混亂的房間整理乾淨,但這需要持續不斷地消耗能量。同樣,企業可以暫時透過重耦合來維持秩序,但這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且往往無法持久。當你設置的壁壘被繞過,或者你的整合優勢不再吸引人時,顧客還是會毫不猶豫地奔向更優的解耦方案。正如書中所舉的 Lexmark 印表機案例,它試圖用專利來阻止用戶使用第三方墨盒(重耦合),最終卻在最高法院敗訴,這說明強行對抗顧客和市場趨勢的策略,最終可能會失敗。

策略二:再平衡(Rebalancing)——順應趨勢,重塑商業模式

「再平衡」是一種截然相反的、更具前瞻性的策略。它的核心思想是:接受解耦的現實,承認顧客有權拆分價值鏈,但同時,聰明地調整自己的收費結構,確保在每一個被單獨「消費」的價值環節上,都能捕獲到應有的價值

讓我們回到電影院的例子。如果電影院老闆選擇了「再平衡」策略,他會怎麼想?他會承認:「好吧,我無法阻止人們在家看 Netflix 。但我電影院的價值,並不僅僅是播放電影。」

他可以這樣做:

  1. 拆分價值並單獨定價:他可以將電影院的業務拆解開來。也許他可以推出「空場地租賃」服務,讓公司來辦發表會,或者讓情侶包場求婚。這時,他捕獲的是「場地」的價值。他還可以和獨立電影製作人合作,成為線下觀影社群的據點,這時他捕獲的是「社群體驗」的價值。
  2. 找到新的價值創造點和收費點:他發現,即使有些人不看電影,也喜歡他家的爆米花。於是,他與外送平台合作,單獨銷售「影院級爆米花」。這就是從原有的附加品中,創造了一個獨立的價值主張和收入來源。
  3. 向新的受益者收費:這是一個更巧妙的轉變。書中 Best Buy 的例子是最好的詮釋。 Best Buy 意識到,即使顧客在店裡體驗了商品然後去網上購買,它的「展示」服務仍然為品牌製造商(如三星、 Sony)創造了巨大的價值。於是,Best Buy 開始向製造商收取「上架費」或「展示費」(slotting fees)。它不再僅僅依賴於向最終消費者銷售商品來獲利,而是轉向為產業鏈上游的夥伴創造價值並收費。這就是「再平衡」的精髓:你創造了價值,你就應該找到一種方式從中獲利,即使獲利的對象不再是傳統的那個顧客

對於電影院來說,這可能意味著與電影發行商達成新的協議。電影院可以說:「你的電影預告片在我的大銀幕上播放,效果遠勝於在手機上看。這為你的電影創造了巨大的行銷價值。因此,你應該為此付費,或者給我更高的票房分潤。」

「再平衡」策略的本質,是順應顧客的選擇,並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我的價值是什麼?」以及「我應該向誰收費?」。這要求企業具備極大的靈活性和創造力,敢於打破自己固有的商業模式。它不再將顛覆者視為你死我活的敵人,而是尋找一種與之「共存」甚至「共生」的方式。

Comcast 在面對 Netflix 時,最初採取了「重耦合」策略(透過技術手段降速),試圖強迫 Netflix 付費。但當 Netflix 反過來指出,正是它的存在才促使大量 Comcast 用戶升級到更高利潤的寬頻套餐時,Comcast 實際上就面臨著一個「再平衡」的機會。它本可以接受自己成為一個更高價值的「基礎設施提供商」,專注於從高速網路連接中獲利,而不是固守日漸衰落的有線電視內容業務。

如何在這兩條路中做選擇?

作者並沒有給出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但他提供了清晰的決策框架。企業需要評估:

  • 重耦合的成本與可行性:我有多大的能力和資源,能夠在多長時間內,有效地阻止顧客解耦?這樣做的成本(包括研發、法律、行銷費用,以及可能激怒顧客的品牌形象損失)是否值得?
  • 再平衡的潛力與風險:我是否有能力重新定義我的價值?我能找到新的收費點嗎?轉變商業模式需要多大的組織變革?

通常來說,重耦合更像是一種短期戰術,為企業爭取時間,而再平衡則是一種更根本、更可持續的長期戰略。一個明智的企業,或許會先採取一些溫和的重耦合手段來穩住陣腳,同時在內部積極地探索和測試再平衡的可能性。

總結來說,這個論點為企業應對顛覆提供了兩條清晰的路徑。面對價值鏈的斷裂,你可以選擇當一個頑固的「焊接工」,試圖把斷鏈重新焊上,但這將是一場與顧客和趨勢的艱苦拔河。或者,你可以選擇當一個靈活的「鍊金術士」,接受鏈條斷裂的事實,並學會從每一節斷鏈中提煉出新的價值。這不僅僅是策略的選擇,更是思維模式的轉變——從以資源為中心,轉向真正以顧客為中心;從視顛覆者為敵人,轉向思考如何與新的生態系統共存。理解了這兩種應對之道,企業才能在顛-覆的浪潮中,不僅僅是求生,更是尋找到浴火重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