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部分,我們確立了本書最核心的觀點:現代市場的顛覆,其根源在於顧客,而非科技,其核心機制是顧客將傳統上被捆綁在一起的消費活動鏈條——即「顧客價值鏈(CVC)」——予以「解耦」。
現在,我們來探討第二個關鍵論點:為什麼顧客會想要去「解耦」?是什麼樣的底層力量,驅使著他們去打破那條熟悉的價值鏈? 作者的回答是,這背後有一套清晰的經濟邏輯,而這套邏輯是圍繞著顧客所付出的三種「成本」展開的。
解耦的發生,源於「專業化力」大於「整合力」,其背後的驅動力是顧客渴望極小化三種成本:金錢、時間與精力。
如果說第一個論點是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那麼這個論點就是解釋「為什麼會發生」。為了用費曼學習法把這個概念講透,我們先來建立一個新的、更貼近生活的類比。想像一下你正在計畫一趟家庭旅遊。你有兩種選擇。
選擇一:整合式方案(整合力驅動) 你找到一家旅行社,訂購了一個「北海道五日遊全包行程」。這個行程就像傳統企業提供的「耦合」服務。旅行社幫你搞定了所有事情:機票、飯店、三餐、交通、景點門票,甚至還有導遊。這就是一股強大的「整合力(Integration Force)」。它的魅力在哪裡?在於它極大地降低了你的精力成本。你不需要花費數十個小時去研究航班、比較飯店價格、規劃交通路線。你只要付一筆錢,然後跟著走就行了。這對於那些時間寶貴、或者不喜歡做功課的家庭來說,非常有吸引力。這股力量,就是讓顧客願意將所有活動「耦合」在一起,交給單一供應商處理的原因。
選擇二:解耦式方案(專業化力驅動) 你決定自己規劃一趟「客製化」的北海道之旅。你先上 Skyscanner 找到最便宜的機票,然後在 Airbnb 上訂了一間有廚房的特色民宿,接著你透過 Klook 預訂了幾項你真正感興趣的體驗活動(比如旭山動物園門票和一堂拉麵製作課),其他的時間你打算隨性地在當地市場逛逛,自己做飯。在這個過程中,你其實就在進行「解耦」。你把「交通」、「住宿」、「餐飲」、「體驗」這幾個環節從傳統的旅行社套餐中拆解開來,分別交給了最擅長該領域的「專業」供應商。驅使你這麼做的力量,就是「專業化力(Specialization Force)」。它的魅力在哪裡?首先,它可能大大降低了你的金錢成本,因為你避開了旅行社的加價。其次,它極大化了你的時間價值,你把寶貴的假期時間都花在了你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上,而不是跟團去那些你不想去的購物站。
解耦的發生,其本質就是在一場拔河比賽中,「專業化力」戰勝了「整合力」。當顧客認為,將價值鏈拆開來,分別處理所獲得的好處(例如省下的錢、得到的客製化體驗),遠大於因此而付出的額外精力時,解耦就成了必然的趨勢。
要理解這場拔河比賽的勝負,我們必須深入分析顧客真正付出的代價。作者指出,顧客在任何交易中,其實都在用三種「貨幣」來支付。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洞察:
- 金錢成本(Monetary Cost):這是最顯而易見的成本,就是價格標籤上的數字。顧客永遠希望能用更少的錢買到同樣的商品或服務。亞馬遜的低價策略,就是直接攻擊這個成本。
- 時間成本(Time Cost):這包括了等待送貨的時間、排隊結帳的時間、交通往返的時間等等。顧客的時間越來越寶貴,他們不願意等待。 Dollar Shave Club(刮鬍刀訂閱服務)的模式,就是透過定期配送,消除了顧客「發現自己需要買刮鬍刀片,然後再去商店購買」的時間成本。
- 精力成本(Effort Cost):這是最常被忽略,卻又極其關鍵的成本。它指的是顧客為了完成一項任務所付出的腦力與體力。例如,填寫繁瑣的註冊表格、在數百個選項中進行比較、為了申請貸款而準備各種文件、甚至只是從沙發上站起來走去實體店,這些都是精力成本。 PayPal 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將線上支付的精力成本從「拿出信用卡、輸入 16 位卡號、有效日期、安全碼」這個繁瑣的過程,簡化為「輸入帳號密碼」。
當一家傳統企業(Incumbent)提供一個「耦合」的價值鏈時,它可能在降低某種成本的同時,卻在無形中增加了另一種成本。例如,大賣場提供了一站式購物的便利(降低精力成本),但你可能要花很多時間在廣大的賣場裡找東西(增加時間成本),而且它的價格可能不是最便宜的(金錢成本較高)。
顛覆者(Decoupler)的切入點,正是精準地鎖定價值鏈中某個成本極高的環節,並提供一個能顯著降低該成本的方案。為了更有系統地找到這些弱點,作者進一步將顧客價值鏈上的活動,從顧客的角度,劃分為三種類型:
- 價值創造活動(Value-Creating Activities):這是顧客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他們執行整個價值鏈的核心目的。例如,看一場電影、享受一頓美食、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玩一場刺激的遊戲。
- 價值捕獲活動(Value-Capturing Activities):這是企業向顧客收錢的方式。對企業來說是「捕獲」,但對顧客來說,這是一個純粹的成本環節。例如,觀看廣告、支付訂閱費、排隊付錢。
- 價值侵蝕活動(Value-Eroding Activities):這是顧客為了獲得最終價值,而不得不忍受的麻煩事。這些活動本身不創造任何價值,只會消耗顧客的時間和精力。例如,開車去電影院、為了退貨而填寫長長的表格、為了煮一頓飯而花時間洗菜切菜。
現在,讓我們把這三個概念結合起來。顛覆的機會,就藏在那些「價值侵蝕」和「高成本的價值捕獲」活動中。這些環節是顧客價值鏈上最脆弱的鎖鏈,顧客最想將它們「解耦」出去。
讓我們以電玩遊戲產業為例。傳統的遊戲公司如美商藝電(Electronic Arts),其商業模式是:你必須先花費 60 美元購買一片遊戲光碟(一個高昂的價值捕獲活動),然後開車去實體店把它買回來(一個價值侵蝕活動),最後才能回家享受玩遊戲的樂趣(價值創造活動)。
看看顛覆者們是如何攻擊這些環節的:
- 攻擊價值侵蝕活動:像 Steam 這樣的線上遊戲平台,讓你可以在家直接下載遊戲,它「解耦」了「去實體店購買」這個環節。它為顧客消除了時間和精力成本,讓他們可以更快地進入價值創造的環節。
- 攻擊價值捕獲活動:像《部落衝突》的開發商 Supercell,採用了「免費增值(Freemium)」模式。它讓你「免費」玩遊戲,徹底「解耦」了「購買」和「遊玩」這兩個環節。它將價值捕獲的對象,從所有玩家轉移到了少數願意為虛擬寶物付費的核心玩家身上,極大地降低了絕大多數玩家的金錢成本。
- 拆分價值創造活動:更有趣的是像 Twitch 這樣的平台。它發現,在「玩遊戲」這個價值創造活動中,其實還包含了兩個子活動:「親自玩」和「看高手玩」。對於很多玩家來說,「看高手玩」本身就是一種娛樂和學習,是另一個價值創造環節。於是,Twitch 將這兩個價值創造活動「解耦」,專門提供「看高手玩」的服務,並把它變成了一門大生意。
透過這個框架,我們就能理解,解耦並非隨機發生,它是有跡可循的。對於任何一個企業的領導者來說,這提供了一套強大的自我診斷工具。你可以拿起一支筆,畫出你的顧客為了使用你的產品或服務,所必須經歷的完整旅程。然後,誠實地問自己:
- 在這條鏈上,哪些環節是顧客真正享受的(價值創造)?
- 哪些環節只是為了讓我們收錢(價值捕獲)?
- 又有哪些環節是純粹的麻煩事,顧客巴不得它們消失(價值侵蝕)?
那些被你標記為「價值侵蝕」和「高成本價值捕獲」的環節,就是你公司最大的風險所在。它們是門上的縫隙,是牆上的裂痕,下一個顛覆者就會從這裡鑽進來。他們會對你的顧客說:「嘿,我知道你喜歡這家公司的產品,但你不必再忍受那些麻煩事了。把那部分交給我,我能做得更好、更快、更便宜。」
因此,這個論點的深層含義是,企業的護城河不再僅僅是品牌、技術或規模。在數位時代,真正的護城河,是你能否打造一條順暢無比、幾乎沒有任何成本摩擦的顧客價值鏈。任何一個讓顧客感到「痛」的環節,無論多小,都可能成為競爭對手顛覆你的突破口。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從根本上轉變思維,從「我們如何銷售產品」轉變為「我們如何幫助顧客以最低的總成本(金錢、時間、精力)完成他們的任務」。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掌握了預測和應對顛覆的鑰匙。在接下來的部分,我們將探討,當一個傳統企業發現自己的價值鏈正在被解耦時,它該如何應對?是奮力抵抗,試圖把斷掉的鎖鏈重新焊上?還是順應趨勢,找到新的生存之道?這將引導我們進入本書的第二部分:應對解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