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市場顛覆的真正驅動力不是科技,而是顧客;其核心機制是「解耦(Decoupling)」顧客價值鏈(Customer Value Chain)
假設你想買一台新的電視。在過去,你的購物旅程可能非常單純:你開車到大型電器行(書中以美國的 Best Buy 為例),在店裡花上一個小時,比較不同品牌(如 Sony 、 Samsung 、 LG)的畫質、音效和功能,也許還會向店員諮詢一些專業問題。當你最終選定一台心儀的電視後,你會在同一個地方結帳,然後安排送貨到府。從「產生需求」、「蒐集資訊」、「評估比較」、「決定購買」、「支付費用」到「取得商品」,這一連串的活動,你都是在同一家公司的引導下完成的。這就是傳統的、環環相扣的商業模式。這家電視零售商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包括租金、庫存、員工薪資等,來提供這一整套「一站式」的服務,而它的利潤,則完全依賴於你最後那個「支付費用」的動作。
然而,在數位時代,這個看似天經地義的購物流程,已經被徹底打破了。這就是作者泰勒斯·泰克西拉(Thales S. Teixeira)所要闡述的核心觀點。許多企業高管,甚至是商業分析師,都習慣性地將市場的劇變歸咎於「科技」。他們會說,是亞馬遜的電商技術顛覆了實體零售,是 Netflix 的串流技術顛覆了有線電視。但作者認為,這只看到了表象。真正的顛覆力量,並非來自於那些冰冷的程式碼或先進的演算法,而是來自於你我這樣的「顧客」。科技,充其量只是一個強大的「賦能工具(enabler)」,它讓顧客能夠以前所未有的便利性,去實現他們內心深處早已存在的渴望:用更少的成本(金錢、時間、精力),獲得更大的價值。
那麼,顧客是如何利用科技來實現這個願望,並在不經意間顛覆整個產業的呢?這就引出了本書的核心概念:「解耦(Decoupling)」。
「解耦」這個詞聽起來可能有點學術,但它的概念非常直觀。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解開鎖鏈」。前面提到的那一連串購買電視的活動——從進店逛、到比較、再到付錢——就是一條由零售商緊密串連起來的「顧客價值鏈(Customer Value Chain, CVC)」。傳統上,這條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被「耦合(coupled)」在一起,你必須全盤接受。但現在,顧客有了新的選擇。
讓我們回到在電器行裡選電視的那個場景。你已經在店裡完成了最有價值的部分——親眼看到電視的畫質,親耳聽到音響的效果,甚至親手觸摸了它的質感。這家實體店為你創造了「評估與體驗」的價值。但在你準備走向收銀台的那一刻,你拿出手機,打開了 PChome 或 Momo 的 App,掃描了電視上的條碼。瞬間,你發現網路上的價格便宜了 10% 。於是,你手指輕點幾下,在網路上完成了訂單,然後心安理得地走出那家實體店,把它當成了一個免費的「產品展示間(Showroom)」。
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你,作為一個顧客,親手將「評估比較」這個環節和「支付購買」這個環節之間的鎖鏈給剪斷了。這就是「解耦」。亞馬遜這樣的線上零售商,並沒有取代實體店的所有功能;它非常聰明地只「偷走」了價值鏈中對它最有利、成本最低,而對顧客最有吸引力(價格更低)的那個環節——「購買」。它把高成本的、需要實體空間的「展示與體驗」環節,巧妙地留給了像 Best Buy 這樣的傳統零售商去承擔。結果是,Best Buy 付出了所有成本,卻沒有得到最終的利潤,而亞馬遜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銷售。這就是一場由顧客主導,由科技賦能的完美顛覆。
這個「解耦」的模式,並不僅僅發生在零售業。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跨行業的案例,來證明這是一個普遍現象。
例如,在美妝產業。傳統上,女性顧客會去百貨公司專櫃或 Sephora 這樣的店家,試用口紅、香水,然後當場購買。但新創公司 Birchbox 推出了一種訂閱制的「美妝盒」,每月寄送各種小樣品到你家。這就「解耦」了「試用體驗」和「購買正品」這兩個環節。顧客可以在家裡舒適地試用,大大降低了去實體店試妝的時間和精力成本。當她們決定要買某個產品的正品時,她們可能會回到 Sephora 購買,也可能在網路上尋找更便宜的價格。 Birchbox 偷走的,是價值鏈前端的「產品發現與試用」環節。
再比如影音娛樂產業。傳統的有線電視(如 Comcast)將「基礎設施(網路連接)」和「內容觀看」耦合在一起。你想看 HBO,就必須先訂閱 Comcast 的網路和電視套餐。而 Netflix 的出現,則將這兩者「解耦」。它只提供「內容觀看」服務,把昂貴的、需要大量基礎建設投資的「網路連接」環節留給了 Comcast 等電信商。顧客從 Comcast 那裡購買網路,然後再把錢付給 Netflix 看電影。 Netflix 巧妙地利用了電信商的資源,卻搶走了利潤最豐厚的內容市場。
甚至在金融服務中也是如此。傳統銀行將「投資策略建議」、「股票挑選」、「交易執行」和「管理費收取」耦合在一起。而像 Motif 這樣的金融科技公司,則允許投資者自己創建投資主題(例如「抗旱概念股」),然後由 Motif 的演算法來匹配對應的股票組合。它「解耦」了「策略發想」和「交易執行」,只專注於後者,因此收費模式也完全不同。
透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描繪出「解耦」的清晰輪廓。它有幾個關鍵特徵:
- 顛覆的起點是顧客:解耦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它滿足了顧客深層次的需求。顧客並非想要一家全新的公司來完全取代舊的公司,他們只是想要一種更優化的方式來完成他們的「任務」。如果價值鏈中的某個環節讓他們感到昂貴、耗時或費力(作者稱之為價值侵蝕活動),他們就會尋找替代方案。
- 新創公司是機會主義者:顛覆者(Decoupler)往往不是想要從零開始打造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來與巨頭抗衡,而是像寄生或共生一樣,依附在現有市場的價值鏈上,精準地切下一小塊最肥美的蛋糕。它們讓 incumbent(現任者,即傳統大公司)繼續做那些高成本、低利潤的苦差事。
- 科技是催化劑,非根本原因:如果沒有智慧手機和比價 App,showrooming(展廳現象)就不會如此普遍。如果沒有高速網路,Netflix 的串流服務也無從談起。但這些科技本身並不是顛覆的原因,顧客想要「更便宜」和「更方便」的慾望才是。科技只是讓這些慾望得以實現的工具。過分專注於科技本身,會讓企業高管們陷入軍備競賽的迷思,而忽略了背後真正的戰場——顧客的心。
傳統的大公司就像一家提供「全餐」的豪華餐廳。從開胃菜、沙拉、湯、主菜、甜點到咖啡,你必須點一整套,價格不菲。雖然你可能只是特別想吃他們家的牛排(價值創造環節),但你也必須為你不太感興趣的沙拉(價值侵蝕環節)和昂貴的酒水(價值捕獲環節)買單。
而一個「解耦者」就像一個聰明的餐飲新創。它可能會說:「嘿,我知道大家都愛那家餐廳的牛排,但其他東西又貴又普通。這樣吧,你仍然可以去那家餐廳訂位,享受他們的氛圍,但主菜的部分,你可以用我的 App 下單,我用一半的價格,把同樣美味的牛排外送到你的餐桌上。」
在這個類比中,豪華餐廳(Incumbent)提供了昂貴的場地、服務和品牌體驗。而外送 App(Decoupler)則「解耦」了「用餐體驗」和「餐點消費」這兩個環節。它偷走了利潤核心——主菜,卻把租金、服務生薪水等高額成本留給了餐廳。而做出這個選擇的,是你,是顧客。因為這個方案對你來說,總體成本更低,價值更高。
本書最重要的論點,就是為我們揭示了數位時代顛覆的真實面貌。它不是一場由科技巨擘發動的、旨在徹底摧毀傳統企業的戰爭。它更像是一場由無數顧客發起的、靜悄悄的革命。顧客們利用新工具,不斷地尋找方法來優化自己的生活,將過去被捆綁在一起的消費活動拆解開來,只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組合。那些能夠精準識別並服務於這些被「解耦」出來的單一環節的新創公司,就成了市場的顛覆者。因此,對於任何企業而言,無論是想成為顛覆者,還是想避免被顛覆,其首要任務都不再是緊盯著競爭對手或追逐最新科技,而是必須回歸商業的本質:深刻地、細緻地、謙卑地去理解你的顧客,以及他們為了滿足自身需求所必須經歷的完整價值鏈。只有看懂了這條鏈,你才能知道它在哪裡最脆弱,最容易被斬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