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論點四:生成式 AI 正對以知識和創意為基礎的工作構成前所未有的顛覆,其影響可能循著三種既獨立又可能共存的未來情景展開:(1) AI 輔助的創意大爆發;(2) 機器壟斷創意導致的市場失衡;(3)「人造」創意因稀缺而產生溢價。企業和個人必須理解這三種情景的內涵與風險,才能為即將到來的創意產業結構性變革做好準備。
長久以來,我們總認為「創意」是人類區別於機器的最後堡壘。無論是寫作、繪畫、譜曲還是設計,這些活動被視為人類情感、文化和智慧的結晶,是機器無法複製的「人類傑作」。然而,ChatGPT 、 Midjourney 等工具的出現,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動搖這個信念。
為了理解這個論點,讓我們想像一個創意產業——比如廣告業——的未來演變,並用這三種情景來描繪它的可能樣貌。
情景一:AI 輔助下的創意大爆發 (An Explosion of AI-Assisted Innovation)
這是一個相對樂觀的未來。在這個情景中,AI 並不是創作者的「取代者」,而是他們的「超級助理」或「靈感倍增器」。它極大地降低了創意工作的門檻,並提升了專業人士的生產力。
想像一下我們的廣告公司,稱之為「靈感無限廣告」。
在過去,一個廣告專案的流程是這樣的:客戶提出需求後,創意團隊需要花費數天甚至數週的時間進行腦力激盪,提出幾個核心概念(Big Idea)。接著,文案撰寫員要埋首苦思,寫出不同版本的廣告詞;設計師則要根據概念,從零開始繪製視覺草圖。整個過程緩慢、勞力密集,且高度依賴少數幾位核心創意人員的靈感狀態。
在「AI 輔助」的情景下,「靈感無限廣告」的工作流程將會是這樣:
- 創意發想的加速:客戶提出需求後,創意總監不再只是召集團隊開會,而是會對著 AI 工具下達指令:「我們正在為一款新的電動跑車做廣告,目標客群是 30-40 歲的科技新貴,強調其未來感與環保理念。請生成 10 個不同的廣告核心概念,並分別提供一句標語。」幾秒鐘後,AI 可能就會提出「都市潛行者」、「寂靜的猛獸」、「未來的脈搏」等概念,並附上相應的文案。這並不是說 AI 的想法就是最終方案,但它極大地擴展了團隊的思考起點,將原本需要數天的發想過程縮短到幾分鐘。
- 視覺化的高效迭代:設計師選定了一個概念,比如「未來的脈搏」。他可以對 Midjourney 或 DALL-E 這樣的圖像生成 AI 說:「生成一張超現實主義風格的廣告圖,一輛流線型的銀色電動跑車在充滿霓虹光影的未來城市街道上行駛,地面反射出心電圖的波紋。」AI 可以在短時間內生成數十張風格各異的視覺草圖。設計師的角色從一個「從零開始的繪圖員」,轉變為一個「品味卓越的指導者與編輯」。他可以快速地對 AI 的作品進行挑選、組合、修改,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視覺敘事和美學把控上,而不是基礎的繪圖工作。
- 內容製作的民主化:資料中提到,GitHub Copilot 讓新手程式設計師也能在 AI 的輔助下更容易地編寫程式碼。同樣地,在廣告業,一個初級文案可能也能借助 AI,快速生成符合品牌語氣的基礎文案;一個不懂影片剪輯的市場人員,也可能透過 AI 工具,將現有素材快速剪輯成一個適用於社群媒體的短影片。這意味著,創意的門檻被拉低了,更多人可以參與到內容創作中來。
總結情景一:在這個未來,人類的創意工作並未消失,反而因為 AI 的「增強」(Augmentation)而變得更快、更多元。人類的核心價值轉向了策略制定、品味判斷、提問能力(Prompt Engineering)和最終的整合與優化。這是一個生產力大幅提升、創新速度加快的世界。
情景二:機器壟斷創意與市場失衡 (Machines Monopolize Creativity)
這是一個較為悲觀的未來。在這個情景中,AI 生成內容的成本極低、速度極快,導致市場被大量、廉價的演算法生成內容所淹沒,從而擠壓了人類創作者的生存空間,甚至可能導致創新停滯。
讓我們看看另一家廣告公司,「演算法至上廣告」,它代表了這種趨勢。
「演算法至上廣告」發現,使用 AI 生成廣告的成本幾乎為零。於是,它採取了以下策略:
- 海量內容的洪水攻擊:對於同一個電動跑車的廣告,它不再追求一個精雕細琢的「Big Idea」,而是利用 AI 在一天之內生成一萬個不同的廣告版本,涵蓋不同的視覺風格、文案和音樂組合。然後,它將這些廣告投放到各種數位平台,透過演算法來測試哪個版本的點擊率最高。這種模式下,創意不再是藝術,而是一個純粹的數據優化遊戲。
- 極致個人化的內容:AI 的強大能力讓「演算法至上廣告」可以為每一位潛在客戶生成一個獨一無二的廣告。如果你曾在網路上搜尋過某個特定的旅遊地點,你看到的電動跑車廣告背景可能就是那個地點;如果你喜歡某種顏色的衣服,廣告中跑車的顏色可能就會變成你喜歡的顏色。這種「極致個人化」(Extreme Personalization)雖然能提升點擊率,但也帶來了嚴重的問題。資料中提到,這會侵蝕共享的文化體驗。過去,大家可能會在茶水間討論昨晚看到的經典廣告,這形成了一種社會文化連結。但在這個未來,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稍縱即逝的內容,共同的文化記憶逐漸消失。
- 人類創作者的困境:獨立的創意工作者或小型的創意工作室,將發現自己無法與這種海量的、零成本的內容競爭。他們精心製作一個廣告可能需要一個月,而「演算法至上廣告」一分鐘就能生成一千個。久而久之,市場上的原創內容越來越少,有才華的創作者可能因為無法獲得回報而選擇離開這個行業。
總結情景二:這個未來充滿了風險。市場被大量同質化、以數據為導向的「噪音」所充斥。雖然表面上內容極度豐富,但真正的、突破性的原創想法可能會因為缺乏生存土壤而枯萎。長遠來看,當 AI 只能從過去人類的創作中學習,而新的人類創作又逐漸減少時,整個創新的生態系統可能會陷入停滯。此外,大量的演算法生成內容也加劇了版權糾紛、假訊息傳播和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等問題。
情景三:「人造」創意溢價 (A Premium on “Human-Made”)
這個情景可以看作是對第二種情景的反彈。當人們對演算法生成的、冰冷的、缺乏靈魂的內容感到厭倦時,他們會重新珍視並願意為真正由人類創作的、帶有溫度和獨特視角的作品支付更高的價格。
這催生了第三家廣告公司,「匠心工坊」。
「匠心工坊」的經營理念與「演算法至上廣告」完全相反。
- 強調人類的獨特性:在他們的宣傳中,會特別標註「本廣告由創意大師 XXX 親手打造,無 AI 介入」。這就像我們今天購買「手工製作」的皮包或「有機種植」的蔬菜一樣,「人造」(Human-Made)本身成為了一個品質和價值的標籤。他們相信,人類創作者對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跨領域的靈感跳躍、以及作品中蘊含的真實情感,是 AI 在可預見的未來無法模仿的。
- 成為策展人和品味領袖:即使在一個充滿 AI 內容的世界裡,幫助人們從海量資訊中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內容,也變得至關重要。因此,「匠心工坊」的另一項核心業務可能是 「創意策展」。他們利用自己專業的眼光和品味,為客戶推薦最好的創作者(無論是人類還是 AI 輔助的人類),或者從 AI 生成的無數選項中,挑選出最具潛力的方向。在內容極度氾濫的時代,策展(Curation)的價值相對于創作(Creation)本身可能會上升。
- 推動治理與規範:在這個情景中,社會和政府也會意識到無限制的 AI 生成內容所帶來的風險。因此,可能會出現更強的法律法規,要求對 AI 生成的內容進行標識,並加強對原創人類作品的智慧財產權保護。
總結情景三:這個未來並沒有排斥 AI,而是為人類創意找到了新的定位和價值。人類的優勢在於那些難以量化的品質:真實性、情感深度、文化敏銳度和突破性的創造力。願意為這些品質付費的市場將會存在,形成一個與 AI 大規模生產內容並存的精品市場。
結論:三種情景並非互斥,而是可能交織的未來
資料最後指出,這三種情景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它們很可能在未來的創意產業中同時存在,只是在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市場中佔據不同比例。
- 對於需要大規模、快速、標準化內容的領域(如電商產品描述、基礎社群貼文),情景一和情景二的特徵會更明顯。
- 對於追求品牌深度、藝術價值和情感連結的高端市場(如奢侈品廣告、藝術電影),情景三的邏輯會佔據主導。
因此,對企業和創意工作者而言,最關鍵的不是去預測哪一種情景會 100% 實現,而是要思考:
- 如何為 disruption(顛覆)做好準備:接受創意工作的成本結構和工作流程將被永久改變的現實。
- 投資於你的 Ontology(知識體系):將你獨特的知識、經驗和方法論結構化,這是你指導 AI 、與 AI 協作的資本。
- 學會與 AI 對話:熟練掌握向 AI 提問的技巧(Prompt Engineering),將其變為你延伸自己能力的工具。
最終,這個論點提醒我們,面對 AI 對創意工作的衝擊,我們既不能盲目樂觀,也不能絕望悲觀。而是要在一場人與機器的共舞中,重新思考「創意」的本質,並找到人類智慧不可替代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