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R: Generative AI: The Insights You Need(三)

核心論點三:企業在選擇導入生成式 AI 專案時,不應盲目追隨潮流,而應採用一個結合「風險」與「需求」的二維矩陣框架來進行系統性評估。這個框架能幫助企業識別出那些「高需求、低風險」的最佳切入點,從而最大化初期成功率,並規避在不成熟的領域投入過多資源而導致失敗的陷阱。

想像你是一位廚藝新手,剛買了一套非常先進、功能強大的廚房設備(這就是生成式 AI)。這套設備宣稱可以做出從家常小炒到米其林三星級別的分子料理等各式菜餚。現在,你想舉辦一場晚宴來向朋友們展示你的新設備。你該從哪道菜開始著手呢?

你有幾個選擇:

  1. 挑戰一道極其複雜的分子料理,比如用液氮製作的煙燻鮭魚泡沫佐魚子醬。如果成功了,肯定能技驚四座,讓朋友們對你刮目相看。但問題是,你從未做過,失敗的風險極高。一旦搞砸,不僅浪費昂貴的食材,還可能讓整場晚宴陷入尷尬,朋友們只能餓著肚子。這就是一個 「高風險」的選項。
  2. 做一道極其簡單、但大家並不特別感興趣的菜,比如水煮青菜。這道菜幾乎不可能失敗,風險極低。但問題是,它無法展現你新設備的價值,朋友們可能覺得「這跟我自己在家用普通鍋子煮的有什麼差別?」這是一個 「低需求」的選項。
  3. 選擇一道大家都喜歡吃、又能稍微展現新設備優勢的菜,比如烤一隻完美的脆皮烤雞。這道菜的需求很高,幾乎所有人都愛吃。同時,它的風險相對可控。即使第一次烤得不夠完美,只要熟了,味道就不會太差。而你的新設備(比如精準的溫控烤箱)可以幫助你更容易地達到「外皮酥脆、內部多汁」的理想效果。這就是一個 「高需求、低風險」的絕佳選擇。它既能滿足賓客,又能讓你安全地熟悉設備,建立信心。

這個廚房的比喻,完美地對應了資料中提出的「風險-需求」二維矩陣框架。企業在面對生成式 AI 這套「超級廚房設備」時,也需要像這位新手廚師一樣做出明智的選擇。

這個框架要求我們在評估任何一個潛在的 AI 應用場景時,都要問自己兩個關鍵問題:

  1. 風險(Risk)有多高?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如果 AI 生成了不真實、不準確的內容,並被傳播出去,可能造成的損害有多大?」這就像思考分子料理失敗的後果。
  2. 需求(Demand)有多大?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除了當前的熱潮之外,市場或內部對於這類 AI 生成的產出,是否存在真實且可持續的需求?」這就像思考朋友們是否真的想吃這道菜。

將這兩個維度交叉,就形成了一個四象限的矩陣(2×2 Matrix)。資料明確指出,企業應該將初期資源和精力集中在那個「黃金象限」——高需求、低風險的區域。

讓我們來深入解析這個框架的應用,並結合資料中提到的具體案例:

黃金象限:高需求、低風險 (High Demand, Low Risk)

這個象限是企業啟動生成式 AI 旅程的最佳起點,就像那隻完美的脆皮烤雞。這裡的應用場景通常具備兩個特點:一是市場或內部有強烈的渴望,希望透過 AI 提升效率或創造力;二是即使 AI 出錯,後果也相對輕微,或者可以輕易地透過「人類驗證」這道安全閥來修正。

案例分析:行銷文案與創意發想

  • 高需求:行銷部門是企業中內容產出的「大戶」。他們每天需要撰寫大量的廣告文案、社群媒體貼文、電子郵件、部落格文章等。這些工作耗時且需要不斷的創意刺激。因此,如果有一個工具能快速生成多個版本的草稿、提供吸睛的標題、或針對不同客群調整語氣,行銷人員會非常樂意使用。需求是真實且巨大的。
  • 低風險:行銷文案的核心是「創意」和「影響力」,而非「絕對的科學事實」。如果 AI 生成的文案中,某個形容詞用得不夠貼切,或者某個比喻有點奇怪,這並不是災難。行銷人員在發布前本來就會進行審稿和編輯。 AI 在這裡的角色是「第一稿的產生器」或「靈感枯竭時的 brainstorming 夥伴」。人類專家(行銷人員)扮演了最後的把關角色,可以輕易地修正 AI 的錯誤。 AI 出錯的損害,頂多是被編輯退稿,而不會像醫療診斷或法律建議出錯那樣造成嚴重後果。資料中提到,已有行銷科技新創公司因此成為獨角獸,證明了此路徑的可行性。

案例分析:內部學習與培訓內容開發

  • 高需求:大型企業內部有海量的培訓手冊、操作指南和知識庫文件。這些文件往往格式陳舊、內容枯燥,而且更新緩慢。如果 AI 能將這些現有文件「重寫」或「綜合」,轉化成更具吸引力、更易於理解的培訓材料(例如,針對新進員工的版本、針對資深經理的版本),或者將龐雜的 FAQ 問答系統,變成一個可以直接提問的智慧助手,那將大大提升內部學習的效率和體驗。
  • 低風險:這同樣是一個風險可控的領域。培訓內容的核心是企業內部的知識,這些知識本身是確定的。 AI 的任務是「重新組織和呈現」,而不是「從零創造事實」。即使 AI 在綜合資訊時出現了小的偏差,負責培訓的部門或專家也可以在發布前進行校對和修正。錯誤的影響範圍僅限於公司內部,可以快速糾正。

資料中還提到了其他一些例子,如 「文本審閱」(你給 AI 一篇草稿,讓它提建議、改語氣、做摘要)和 「腦力激盪」(你問 AI 關於某個主題的想法,比如「給喜歡火車的四歲女孩買什麼生日禮物?」)。這些任務的共同點是:AI 提供的是「建議」或「選項」,最終的決策權和審核權仍在人類手中,因此風險極低,但又能顯著提升個人或團隊的效率。

其他三個需要謹慎對待的象限

這個框架的價值不僅在於告訴我們該做什麼,更在於告訴我們不該急著做什麼。

  • 高風險、高需求象限:這裡的應用聽起來很誘人,但極其危險。例如,讓 AI 直接進行醫療診斷、提供投資建議或撰寫法律合約。這些領域的需求無疑是巨大的,但 AI 一旦出錯,可能導致人身傷害、鉅額財務損失或法律糾紛。在 AI 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得到充分驗證和監管之前,企業冒然進入這個領域,無異於賭博。
  • 低風險、低需求象限:這裡是「炫技」和「派對戲法」(party tricks)的領域。資料中用了一個生動的例子:「用莎士比亞海盜的風格寫一首日式俳句」。這很有趣,能讓人驚嘆於 AI 的能力,但這種新鮮感很快會消失。企業投入資源開發這類應用,除了短暫的公關效應外,無法創造可持續的商業價值。
  • 低風險、低需求象限:這個象限是最沒有理由投入的,因為它既沒有市場,又充滿風險,是明顯的陷阱。

一個重要的警示:「低風險」不等於「零風險」

文章最後特別提醒,即使是在「低風險」的黃金象限,企業也必須保持警惕。例如,在用 AI 生成內部培訓材料時,如果完全不經審核就直接發給全體員工,AI 模型中潛在的偏見(例如,在案例中總是使用男性代名詞)或錯誤就可能被大規模傳播,造成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

因此,成功的關鍵在於找到 「人機協作」的平衡點。 AI 負責快速、大規模地完成 80% 的草稿工作,而人類專家則利用他們的知識、經驗和價值判斷,來完成最後 20% 的精修、校對和決策。 AI 的角色是「增強」(Augment),而不是「取代」(Replace)。

總結來說,第三個核心論點為企業在生成式 AI 的浪潮中提供了一張清晰的航海圖。它告誡我們,不要被技術的萬能光環所迷惑,而是要像一位務實的策略家,冷靜地評估每一個潛在應用的「風險」與「需求」。從「高需求、低風險」的灘頭堡登陸,可以讓企業在安全的環境中累積經驗、建立信心、獲得早期勝利,並為未來挑戰更複雜的應用場景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不僅是一個專案選擇的方法論,更是一種在不確定性中穩健前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