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探討了 AI 對創意工作可能帶來的幾種未來情景,其中既有 AI 作為輔助工具的樂觀預期,也有其可能帶來的市場失衡。現在,我們要更深入地探討樂觀的那一面,聚焦於「人機協作」的具體方法。這引領我們進入資料中的第五個核心論點,它詳細闡述了生成式 AI 如何作為一個強大的工具,來增強而非取代人類的創造力。
第五部分:核心論點五的費曼學習法解析
核心論點五:生成式 AI 不僅不會扼殺人類的創造力,反而可以成為克服創新過程中常見障礙的強大催化劑。其核心價值在於促進「發散性思維」(Divergent Thinking),透過打破思維定勢、快速生成多樣化概念、具象化抽象想法,以及促進使用者之間的協作,從而真正實現「創新的民主化」。
為了徹底理解這個論點,我們首先需要釐清一個概念:「創新的民主化」(Democratizing Innovation)。這個詞聽起來很高深,但其實它的核心思想很簡單。傳統上,創新被認為是少數天才、專家或大型研發部門的專利。他們像金字塔頂端的人,決定了產品和服務該長什麼樣子。而「創新的民主化」就是要打破這個金字塔,讓更多的普通使用者、員工,甚至任何有想法的人,都能參與到創新的過程中來。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資料指出,在實踐「創新的民主化」時,企業經常會遇到四大挑戰,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創新的「四座大山」:
- 評估過載(Evaluation Overload):當你向大眾徵集點子時(比如透過創意競賽),你會收到成千上萬的想法。這就像一場點子的洪水,很多好點子因為來不及被評估、或是一些不完整的想法被輕易丟棄,最終都被淹沒了。
- 專家詛咒(Curse of Expertise):領域內的專家雖然最懂技術和可行性,但他們的知識和經驗有時候反而會成為一種束縛。他們容易固守在已知的框架內,對於那些看起來很「離經叛道」的新奇想法,往往會下意識地排斥。
- 外行困境(Lack of Domain Expertise):非專家或普通使用者雖然可能提出非常有創意、突破性的想法,但他們往往缺乏將這個「模糊的點子」轉化為「具體可行的設計」的能力。他們說得出「我想要一個會飛的背包」,卻畫不出設計圖。
- 見樹不見林(See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企業在處理大量使用者需求時,很容易陷入細節,專注於滿足一個個零散的需求點,卻很難從中提煉出一個能滿足整個社群的、全面的、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而第五個核心論點的主張就是:生成式 AI,正是翻越這四座大山的最佳工具。 它透過以下五種方式,極大地增強了人類的集體創造力。
方式一:促進發散性思維 (Promote Divergent Thinking)
發散性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從一個點出發,向四面八方想出各種可能性的能力,它追求的是點子的「數量」和「多樣性」。生成式 AI 在這方面是天生的好手,因為它能輕易地在看似毫不相干的概念之間建立連結。
案例拆解:「大象蝴蝶椅」的誕生
資料中這個名為「phantafly」的例子非常經典。研究團隊向圖像生成 AI Midjourney 下了一個看似荒謬的指令:「結合大象和蝴蝶,創造一個圖像。」
- 傳統思維的瓶頸:如果這個任務交給人類設計師,他可能會感到困惑。大象厚重、龐大;蝴蝶輕盈、多彩。兩者幾乎是反義詞。設計師的思維可能會卡在這裡,很難跳出常規。
- AI 的「無厘頭」連結:AI 沒有這種包袱。它的模型學習了數十億的圖像和文本,它知道「大象的耳朵很大」,也知道「蝴蝶的翅膀有斑斕的圖案」。於是,它可能會生成一個長著巨大、像蝴蝶翅膀一樣絢爛耳朵的大象,或者一個身體像大象一樣結實的蝴蝶。它完成了這個「概念的遠程聯想」。
- 從抽象到具象的催化:研究團隊拿著 AI 生成的「大象蝴蝶」(phantafly)這個奇特圖像,再把它作為靈感輸入到另一個 AI Stable Diffusion 中,並下達新指令:「根據這個風格,設計一把椅子。」、「根據這個風格,設計一款巧克力糖果。」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那些造型奇特、兼具穩重感與輕盈感的椅子,以及有著精美紋路的巧克力。
這個過程完美地展示了 AI 如何促進發散性思維。它扮演了兩個角色:
- 概念攪拌機:將毫不相干的元素(大象、蝴蝶、汽車、食物)強行組合,創造出人類意想不到的新概念。
- 想法視覺化工具:將這些抽象的新概念,快速地以具體的視覺形式呈現出來,讓設計師可以直觀地看到「喔,原來這個點子看起來是這個樣子」,從而激發後續的設計靈感。
方式二:挑戰專家偏見 (Challenge Expertise Bias)
這座山對應的是「專家詛咒」。 AI 可以透過一種「形式優先於功能」的逆向設計流程,來打破專家的思維定勢。
案例拆解:「螃蟹玩具」的無限可能
- 傳統設計流程(功能優先):一個玩具設計專家在設計新玩具時,通常會先想:「我想要一個會爬牆的玩具」(功能),然後再去思考「這個爬牆玩具該做成什麼樣子?」(形式)。他的設計很可能會局限在蜘蛛、壁虎等傳統形象上。
- AI 逆向設計流程(形式優先):研究團隊反其道而行。他們對 AI 下達了一個非常模糊的指令:「生成一些受螃蟹啟發的玩具設計。」他們沒有給予任何功能上的限制。 AI 於是生成了一堆奇形怪狀的「螃蟹」。
- 從形式中發現功能:現在,設計專家看著這些 AI 生成的、純粹的「形式」,反過來去思考:「這個長得像牆上吸盤的螃蟹(圖左上),可以做成爬牆玩具。」、「這個背上可以打開的螃蟹(圖中央),可以做成寵物慢食碗。」、「這個看起來可以彈射東西的螃蟹(圖右上),可以做成發射小球的玩具。」
這個逆向流程的價值在於,它迫使專家跳出自己熟悉的「功能-> 形式」的思維路徑。 AI 提供的這些陌生的「形式」,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專家思維中的盲點,激發他們去思考「這個東西還能用來做什麼?」,從而克服了功能固化(functional fixedness)的偏見。
方式三:輔助點子評估 (Assist in Idea Evaluation)
這座山對應的是「評估過載」。面對海量的點子,AI 可以扮演一個快速、客觀的初步篩選員。
案例拆解:「減少食物浪費」的點子評估
研究團隊向 ChatGPT 提出了三個關於減少食物浪費的初步想法,並讓 AI 進行評估。
- AI 的客觀分析:對於「動態有效期限包裝」這個點子,AI 迅速分析出其優點(更準確地反映食物新鮮度)和缺點(可能增加包裝成本和技術複雜性)。對於「食物捐贈 App」,AI 也指出了其優點(減少浪費、幫助有需要的人)和潛在風險(需要大量用戶基礎、食品安全問題)。
- 多維度評估框架:更進一步,AI 還能根據更專業的創新評估維度(如新穎性、可行性、具體性、影響力、可操作性)對每個點子進行打分或描述。例如,它判斷「食物捐贈 App」的「新穎性」不高,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很高。
這種能力極大地解決了「評估過載」的問題。在過去,可能需要一個專家團隊花費數小時開會討論,才能得出類似的結論。而 AI 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初步的、結構化的分析,讓決策者可以快速地對大量點子進行排序、分類和篩選,將寶貴的人力集中在那些最有潛力的想法上。
方式四:支援點子優化與整合 (Support Idea Refinement)
這座山對應的是「見樹不見林」。 AI 不僅能評估單個點子,還能將多個零散的點子整合成一個更強大、更全面的解決方案。
案例拆解:「食物浪費計畫」的整合
在對三個點子進行了評估之後,研究團隊向 ChatGPT 下達了新指令:「將這三個想法(動態包裝、捐贈 App 、消費者教育)合併成一個綜合性的食物浪費減少計畫。」
- AI 的整合能力:ChatGPT 迅速生成了一段描述,將這三個獨立的點子有機地串連起來:「這個全面的解決方案包括…智能包裝幫助消費者做出明智決策,捐贈計畫確保剩餘食物得到善用,而公眾教育則提升了整個社會對食物浪費影響的認識…」
這展現了 AI 強大的綜合與提煉能力。它能從多個看似獨立的需求點中,找到它們之間的邏輯關聯,並將其塑造成一個連貫的、系統性的方案。這對於企業制定宏觀戰略非常有幫助。
方式五:促進使用者協作 (Facilitate Collaboration with and Among Users)
這座山對應的是「外行困境」。 AI 成為了專家與非專家之間溝通的橋樑,也成為了非專家實現自己創意的工具。
案例拆解:「飛行汽車」的共同創作
這個例子完美地展示了「人-機-人」的協作模式。
- 普通使用者的創意具象化:一個普通人可能只有一個模糊的想法:「我想要一輛能在路上開,也能在天上飛的車。」他不懂空氣動力學,也不會畫設計圖。但現在,他可以對 AI 說出這個想法,AI 就能立即生成幾款視覺設計圖。這解決了「外行困境」的第一步——將想法具象化。
- 基於視覺的迭代與協作:現在,有了這些設計圖,協作就變得容易多了。另一個使用者可能會說:「我喜歡右下角那款,但如果它看起來更像一隻機器老鷹會怎麼樣?」然後,他們可以將這個新指令輸入 AI,AI 又會生成一系列「老鷹飛行車」的設計。其他人還可以繼續疊加想法:「如果它像蜻蜓呢?」、「如果它像老虎呢?」
- 專家與 AI 的深度協作:專家設計師也可以加入這個過程。他可以先用 ChatGPT 這樣的語言模型來生成詳細的產品描述(「這款飛行車擁有流線型車身…隱藏的旋翼…」),然後再將這段文字描述餵給圖像生成 AI,得到更符合工程學原理的設計。接著,他可以不斷地用更專業的指令來優化這個設計(「增加夜間飛行用的照明標記…」)。
在這個過程中,AI 像一個通用的翻譯器和建模師。它將普通人的模糊語言,翻譯成具體的視覺圖像;它也將專家的專業描述,轉化為設計原型。這極大地促進了不同背景的人之間的溝通與協作,讓創新不再是少數人的閉門造車,而是一個開放的、可視化的、集思廣益的過程。
結論
總結來說,第五個核心論點描繪了一幅令人振奮的人機協作藍圖。它告訴我們,生成式 AI 的最大潛力,或許不在於取代人類,而在於解放和增強人類的創造力。它像一把萬能鑰匙,打開了普通人參與創新的大門,同時也為專家提供了突破思維局限的強大工具。透過促進發-散性思維、挑戰偏見、輔助評估、整合點子和促進協作,AI 正在幫助我們翻越那些長期阻礙創新的大山,引領我們走向一個真正「全民創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