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R: Generative AI: The Insights You Need(二)

核心論點二:生成式 AI 的競爭優勢和演化能力,根植於一種獨特的「數據網路效應」(Data Network Effects)。此效應創造了一個「強者愈強」的良性循環:更多的使用者帶來更多的數據,更多的數據訓練出更精準、更有價值的 AI 模型,而更優越的 AI 模型又會吸引更多的使用者。這個機制不僅是技術的驅動引擎,更是決定企業在 AI 時代成敗的關鍵戰略因素。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什麼是「網路效應」。想像一下一百多年前電話剛被發明出來的時候。如果你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電話的人,那這台電話的價值是多少?答案是零。它只是一個漂亮的盒子,你無法打給任何人。當你的鄰居也買了一台電話,這兩台電話的價值就出現了,你們可以互相通話。當整個城市都裝了電話,它的價值就暴增了。每增加一位新用戶,不僅是增加了他自己的價值,也同時提升了所有現存用戶的價值,因為大家可以聯繫的人變多了。這就是最經典的「直接網路效應」,價值來自於使用者之間的直接連結。

接著,再想像一個我們熟悉的場景:夜市。為什麼夜市總是人潮洶湧?因為攤販多,選擇多樣,所以吸引了很多顧客。而顧客越多,攤販就越願意來這裡擺攤,因為有人潮就有錢潮。這形成了一個循環:更多的攤販吸引更多的顧客,更多的顧客又吸引更多的攤販。這被稱為「間接網路效 T 應」或「雙邊市場效應」。它的價值來自於兩個不同群體(攤販和顧客)之間的互相吸引。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來談談資料中強調的,AI 時代的核心——「數據網路效應」。它與前面兩種都不同。它的神奇之處在於,價值的核心來源,既不是用戶跟用戶之間的直接聯繫(像電話),也不是買家和賣家之間的撮合(像夜市),而是所有用戶與 AI 系統本身互動所產生的數據

讓我們用一個更生動的比喻來理解。想像有一位非常有天賦的廚師,我們叫他「AI 大廚」。這位大廚有一個特異功能:他每做一道菜給客人,並得到客人的反饋後,他的廚藝就會精進一點點。

  • 場景一:家庭廚師。 如果這位「AI 大廚」只在一個四口之家中做飯,他每天能得到的反饋很有限。他可能知道爸爸不喜歡吃辣,媽媽喜歡清淡,但他對其他人的口味一無所知。他的廚藝進步會非常緩慢。這就像一個沒有大量用戶的 AI 系統,它很「笨」,因為學習的素材太少。
  • 場景二:全球連鎖餐廳總廚。 現在,想像這位「AI 大廚」負責一個全球連鎖餐廳集團,每天有數百萬名顧客用餐。他能收集到海量的數據:A 菜色在紐約分店總是被吃光,但在東京分店卻剩很多;顧客普遍反映 B 湯品太鹹;點了 C 主餐的顧客,有 70% 會加點 D 甜點。每一次點餐、每一次用餐後的評價、甚至顧客用餐巾紙擦拭嘴角的頻率(如果他能看到的話),都成為他精進廚藝的養分。他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快速調整全球各地的菜單,推出最受歡迎的新品,甚至能預測某個城市接下來會流行什麼口味。他的廚藝會以驚人的速度進化,遠遠甩開那位家庭廚師。

這個全球連鎖餐廳的「AI 大廚」,就是 Google 、 Microsoft Bing 或任何一個成功的生成式 AI 系統。而數據網路效應的良性循環(virtuous cycle)就在這裡體現:

  1. 吸引用戶:因為「AI 大廚」的菜(AI 的預測和建議)做得比別人好,所以吸引了大量顧客(用戶)。
  2. 收集數據:大量顧客的用餐行為(用戶與 AI 的每一次互動、提問、點擊、評價)產生了海量的數據。
  3. 模型優化:AI 系統利用這些數據進行「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不斷修正和優化自己的模型,讓廚藝(預測的準確度和建議的價值)變得更高。
  4. 提升價值:更精湛的廚藝(更聰明的 AI)提供了更好的用戶體驗,這會留住老顧客,並吸引更多新顧客慕名而來。

這個循環一旦啟動,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競爭壁壘。資料中提到的 Google Maps 就是最完美的例子。你我之所以離不開 Google Maps,正是因為數據網路效應。它之所以能準確預測路況,不是因為它有什麼魔法,而是因為成千上萬正在使用 Google Maps 的用戶,他們的手機正在即時地回傳位置和移動速度數據給 Google 的「AI 大廚」。你的緩慢移動,就成了它判斷「此處塞車」的依據。當它推薦給你一條小路,並且你真的因此避開了車流,這個成功的預測就又成為它未來推薦給其他人的依據。它從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學習,然後服務我們每一個人。

理解了這個核心機制後,資料中提出的幾個戰略啟示就變得非常清晰了:

啟示一:再聰明的 AI 也需要持續的「餵養」—— OpenAI 與微軟聯姻的深層原因。

資料點出,ChatGPT 在初期雖然驚艷世界,但它有一個致命弱點:它像一個被關在圖書館裡的學者,知識停留在 2021 年。它無法得知最近發生的事,也無法與真實世界互動來驗證它的知識是否依然正確。它就像一個廚藝高超但失去了味覺,也接觸不到新食材的廚師,廚藝將會停滯不前。它迫切需要一個「餐廳」來接觸顧客、獲得新鮮的數據反饋。

這就是微軟(Microsoft)的價值所在。微軟的搜尋引擎 Bing 擁有龐大的用戶群。當微軟將 ChatGPT 整合進 Bing 後,等於是給了這位頂尖廚師一個全球最大的開放式廚房。用戶的每一次搜尋、每一次點擊、每一次對 AI 生成答案的評價(點讚或倒讚),都成了最即時、最新鮮的數據原料,用來持續訓練和優化 ChatGPT 。更可怕的是,微軟還擁有 Office 365 、 LinkedIn 等海量數據金礦。當 AI 開始學習數以億計的 Excel 表格、 PowerPoint 簡報和 Word 文件後,它生成商業文件的能力將會變得無比強大。這個合作的本質,正是數據網路效應的體現:頂尖的演算法(OpenAI)必須與龐大的數據流(微軟)結合,才能持續進化。

啟示二:數據即護城河——「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

數據網路效應意味著,在 AI 的賽道上,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是壓倒性的。一旦像 Google 這樣的公司在某個領域(如搜尋或地圖)建立了數據優勢,後來者就很難追趕。一個新的搜尋引擎或地圖 App,在初期因為用戶少、數據少,所以體驗必然較差。體驗差就更難吸引用戶,這就陷入了惡性循環。反觀領先者,則處於良性循環中,優勢會不斷累積和鞏固。

這對企業的啟示是,必須有意識地、系統性地去收集和利用所有可能的數據。這不只是財務和營運數據,更包括與顧客、供應商、甚至員工互動中產生的微小數據片段。一個零售商可以追蹤顧客瀏覽了什麼、在購物車裡放了什麼、最終又放棄了什麼。這些看似零碎的資訊,匯集起來就能訓練出一個極其了解顧客需求的 AI 銷售顧問。

啟示三:警惕價值被他人攫取——你的數據正在為誰的 AI「打工」?

這是對所有企業和個人的警示。當你在使用第三方平台或工具時,你產生的數據正在滋養誰的「AI 大廚」?資料中的例子非常尖銳:當 Uber 司機普遍使用 Google 旗下的 Waze 導航時,他們無形中在幫助 Google 收集關於叫車服務的頻率、路線、時長等寶貴數據。這些數據對於 Google 未來發展自己的無人駕駛計程車隊,將是無價之寶。 Uber 等於在免費為未來的潛在競爭對手提供市場情報。

同樣,當一個知名品牌(如 Adidas)在亞馬遜(Amazon)上開店銷售,亞馬遜的 AI 就能精準地學習到該品牌、該品類(運動鞋)的消費者輪廓、價格敏感度和需求趨勢。亞馬遜可以利用這些洞察來扶持其他競爭品牌,甚至是發展自己的自有品牌(Private Label)來與 Adidas 競爭。

因此,企業必須慎重考慮數據的分享策略。有時候,最好的策略是建立自己的直接管道(例如品牌官網或 APP)來與顧客互動,從而將數據掌握在自己手中。或者,可以像銀行業建立聯合徵信中心一樣,與同業結盟,建立數據共享的平台,共同訓練 AI,共享其利,而不是被更大的平台單方面收割價值。

數據網路效應就像一個強大的引擎,它透過「用戶-數據-模型優化」的飛輪,不斷放大領先者的優勢。理解這個機制,企業才能明白為什麼與用戶的直接互動如此重要,為什麼數據治理和數據策略是生死攸關的議題,以及為什麼在選擇合作夥伴時,必須清晰地回答一個問題:「我們的數據,最終將會餵養誰的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