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論點一:生成式 AI 正在從根本上重塑商業模式,其核心驅動力是將傳統「以功能為中心」的軟體互動,轉變為「以顧客旅程為中心」的動態解決方案,這迫使企業必須打破數據、產品和合作夥伴的邊界,重新定義自身的價值主張。
想像一下,你今天想要規劃一趟為期五天的家庭東京之旅,你的家庭成員有兩位大人、一位十歲的小孩,還有一位行動稍微不便的七旬長者。在生成式 AI 普及之前,你的「旅程」會被切割成無數個零散的任務,你需要在不同的應用程式(APP)和網站之間不斷跳轉。你可能會先打開一個機票比價網站,搜尋、比較並訂購機票。接著,你會打開訂房網站,根據預算、地點和家庭房型等條件篩選飯店。然後,你可能會去 Google Maps 規劃每天的行程,但要考慮到長者的體力,你必須手動查詢每個景點之間的交通方式,以及無障礙設施的資訊。你還需要上網搜尋適合各年齡層的餐廳、購買景點門票、預約特殊活動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軟體或網站都像一個功能固定的工具箱。機票網站只管賣機票,訂房網站只管訂房間,地圖軟體只管導航。它們各自為政,像是一個個獨立的資訊孤島。它們的介面通常充滿了下拉式選單、篩選器和按鈕,這些都是由產品設計師預先設定好的「路徑」。你,作為使用者,必須去學習並適應它們的邏輯,按照它們規定的步驟來完成你的任務。這就是資料中所說的「以功能為中心」的互動模式。軟體本身是僵化的,它提供固定的功能,等待使用者來操作。
然而,生成式 AI 正在徹底顛覆這個模式。
讓我們回到規劃東京之旅的場景,但在一個由生成式 AI 驅動的世界裡。你打開一個旅遊品牌的應用程式,介面上可能只有一個極簡的輸入框,上面寫著:「今天想做什麼?」你直接輸入你的完整需求:「我想規劃一趟為期五天的家庭東京之旅,成員有兩位大人、一位十歲小孩和一位行動不便的長者。我們的預算大約是十萬台幣,喜歡文化體驗但行程不能太趕。」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是這個論點的核心。這個 AI 系統不會給你一堆篩選器,而是會「理解」你的完整需求。它會在你提出問題的瞬間,在背後完成一系列過去你需要花費數小時甚至數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首先,它能「生成程式碼」,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能力。它會自動編寫程式碼來調用內部和外部的數據庫。它可能會連接到航空公司的 API,根據你的預算和時間找到最合適的航班;同時連接到飯店系統,尋找符合家庭需求且無障礙設施完善的住宿;再者,它會讀取成千上萬篇旅遊部落格、官方景點資訊和使用者評論,為你量身打造一個考慮到長者體力與小孩興趣的行程表,甚至可能建議:「第二天下午可以安排淺草寺,寺廟周邊有許多平坦的商店街適合長者漫步,同時也有小孩會喜歡的人力車體驗。」
更進一步,這個 AI 系統不只提供資訊,它還提供「解決方案」。它可以直接幫你預訂機票和飯店,購買景點門票,甚至預約一輛適合長者的福祉車來進行市區接駁。這整個過程,從你的提問到獲得一個完整的、可執行的解決方案,可能只需要幾分鐘。你不再需要去適應軟體的限制,而是軟體動態地生成功能來適應你的「旅程」。這就是所謂的「以顧客旅程為中心」。 AI 的目標不再是提供一個「訂機票」的功能,而是「解決你整個旅行規劃的煩惱」。
為了實現這一點,企業必須進行三個層面的根本性轉變,這也是該論點的延伸:
1. 打破數據邊界:整合內外部資訊,形成全面的顧客視圖。
在傳統模式下,企業的數據往往是割裂的。 CVS 藥局的例子非常經典。顧客的處方藥紀錄在一個系統,零售店的消費紀錄在另一個系統,線上 APP 的健康追蹤數據又在別處。這些數據孤島讓企業無法真正了解顧客的全貌。然而,在生成式 AI 的驅動下,要解決顧客提出的「如何幫我減重 30 磅?」這種複雜問題,就必須整合所有數據。 AI 需要知道你的處方藥歷史(是否有影響新陳代謝的藥物)、你在店裡購買的食品類型(是高熱量零食還是健康蔬果)、你 APP 裡的運動紀錄,甚至可能需要你授權連接外部的智慧手環數據。
資料中提到,AI 技術本身就可以幫助整合數據,例如透過編寫程式碼來理解並串接不同數據庫的結構。但更重要的是企業心態的轉變,必須將所有與顧客相關的資訊視為一個整體,無論它來自公司內部、合作夥伴,還是顧客本人授權的第三方。這個全面的數據池,是 AI 能夠提供個人化、精準解決方案的燃料。
2. 打破產品邊界:從提供單一產品到經營一個生態系。
當顧客的需求超越了你公司原本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範疇時,怎麼辦?傳統的答案可能是:「抱歉,這部分我們無法提供。」但在以旅程為中心的世界裡,這意味著失敗。 HubSpot 的 ChatSpot 展示了新的可能性。它原本是一個客戶關係管理(CRM)軟體,但透過整合 OpenAI 和其他工具,一個銷售人員可以直接命令它:「幫我研究一下 A 公司,找出他們的行銷總監,並根據我們過去的互動紀錄和這位總監的 LinkedIn 背景,草擬一封介紹我們新產品的個人化郵件。」
這個指令涵蓋了市場研究(外部資訊)、個人化文案撰寫(生成式 AI 能力)和客戶關係管理(HubSpot 本業)。 HubSpot 不再只是一個 CRM 工具,它變成了一個銷售旅程的「導航員」或「協調者」。它透過建立一個強大的「生態系」(Ecosystem),將其他合作夥伴的能力無縫地整合進來。對企業來說,這意味著策略重點從「如何把我的產品做得更好?」轉變為「我需要跟誰合作,才能完整地解決顧客的問題?」。你的競爭力不再僅僅取決於你自己的產品,更取決於你所構建的生態系的廣度、深度和可信度。就像 CVS 要解決減重問題,可能需要與健身教練平台、營養師協會、健康食譜 APP 等建立合作關係。
3. 打破傳統風險管理的邊界:將信任、公平與安全置於核心。
當 AI 的能力越強大,互動越自由時,風險也隨之倍增。一個沒有邊界的輸入框,意味著使用者可以提出任何問題,包括不恰當的、試圖鑽漏洞的,甚至是惡意的問題。這就引出了「規則層」(Rules Layer)的重要性。這就像是為那位無所不能的個人化 AI 助理設定行為準則。
例如,一家航空公司使用 AI 來決定要與哪位顧客進行「下一次最好的對話」。規則層就必須明確規定:不能向哪些顧客推銷高價產品(例如,剛經歷過一次糟糕飛行體驗的顧客)、在哪些地區不能使用某些行銷話術(法律合規)、不能在短時間內重複發送訊息(避免騷擾)。這些規則是由經驗豐富的行銷人員、法務專家和商業決策者共同制定的,它們為 AI 的優化方向劃定了紅線。
此外,數據的來源、版權、偏見和隱私問題也變得空前重要。當你整合外部數據時,如果第三方數據的準確性很差(例如,資料中提到某時尚品牌發現第三方性別數據有 50% 的錯誤率),那麼「垃圾進,垃圾出」,AI 生成的解決方案也會充滿謬誤。當 AI 的決策過程像一個「黑盒子」時,如何確保它的推薦沒有性別或種族偏見?如何向顧客解釋一個決策的由來?這些都成為企業品牌信譽的一部分。因此,企業需要設立新的職位(如首席顧客保護官)、建立風險委員會,並將「負責任的 AI」(Responsible AI)原則融入產品開發的每一個環節。信任,將成為品牌在 AI 時代最重要的資產。
生成式 AI 不是一個簡單的效率工具,它是一位能夠理解、規劃並執行複雜任務的「數位夥伴」。這迫使企業必須打破過去的組織、數據和合作壁壘,從一個孤立的產品提供者,轉型為一個值得信賴的、能夠整合多方資源來解決顧客完整需求的「生態系核心」。這場競賽已經開始,勝出者將是那些能真正理解並實踐這種轉變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