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世或資本世?》(三)

在前兩部分,我們已經建立了對「人類世」的批判性理解,並詳細闡述了「資本世」作為一個替代性框架的理論基礎,包括其對資本主義的重新定義、歷史起點的重新定位,以及「廉價自然」這一核心運作邏輯。

現在,我們將進入第三個層次,探討在「資本世」這個宏大的歷史劇本中,文化、國家以及其他權力形式是如何作為關鍵的行動者和機制,具體地參與和推動了對自然的重塑,並最終導致了今日的危機。 這部分將使「資本世」的理論框架更加血肉豐滿,展示其如何應用於分析具體的歷史現象。


第三大論點:資本世的執行者——文化、國家與科學作為重塑自然的關鍵力量

如果說「資本世」是一個系統性的「引擎」,而「廉價自然」是它的燃料,那麼,是誰在操作這個引擎?又是什麼樣的工具和藍圖,指導著燃料的開採和引擎的維護?本書的作者們指出,答案並非簡單地指向「資本家」這個群體,而是指向一系列複雜的、相互交織的權力機制,其中,文化霸權、國家權力現代科學扮演了至關重要的「執行者」角色。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強大的體系,確保「資本世」的邏輯能夠在現實世界中被貫徹執行。

第一步:簡化核心概念——誰在為「資本世」工作?

再次回到那艘正在下沉的大船。我們已經知道,問題出在那個需要不斷消耗船體本身來加速的引擎上。現在我們要問,是什麼讓這種瘋狂的運作方式得以持續,甚至被視為理所當然?

答案是,船上那十個惡霸不僅僅是靠武力。他們還創造了一整套「船上文化」和「管理規則」:

  1. 文化與意識形態: 他們不斷宣傳一種思想,即「加速是唯一的生存之道」,「船身木板和糧食是取之不盡的『資源』」,甚至將那九十個乘客中的一部分人定義為「次等乘客」,聲稱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給引擎提供「生物燃料」。這種思想,就是一種文化霸權,它讓不合理的剝削變得看似合理。
  2. 國家與法律: 他們設立了一套嚴密的「船上管理處」(相當於國家),制定法律來保護引擎的運作。法律規定,任何人不得阻礙引擎的加速,私自儲存木板和糧食是違法的,「次等乘客」必須按時提供勞動。這個管理處用它的權威和暴力,確保了這套規則的執行。
  3. 科學與技術: 他們僱傭了一批「工程師」(相當於現代科學家),專門研究如何更有效地拆解船身、更精確地測量糧食的「卡路里」,以及如何設計工具來「管理」那些被當作燃料的乘客。這種「科學」為剝削提供了技術手段和看似客觀的依據。

文化、國家和科學,這三者就像一個鐵三角,共同為那個自我毀滅的引擎保駕護航。它們不是引擎本身,但沒有它們,「資本世」這台機器就無法運轉。

第二步:深入剖析與類比——鐵三角的具體運作機制

現在,讓我們將這個比喻應用到真實的歷史中,來看看文化、國家和科學是如何在「資本世」的框架下,具體地發揮作用的。

1. 文化的作用:從「耕作」到「霸權」的觀念革命

本書的作者們,特別是丹尼爾·哈特利(Daniel Hartley),提醒我們注意「文化」(culture)這個詞的雙重含義。它既指對自然的「耕作」(cultivation),也指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資本世」的歷史中,後者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新定義了前者。

「資本世」的建立,首先是一場深刻的觀念革命。它需要創造一種新的「文化常識」,讓「人類/自然」的二元對立,以及對自然的工具性利用,成為不言自明的真理。這場革命體現在多個方面:

  • 種族主義與性別歧視的意識形態: 如前所述,「廉價自然」策略的一個關鍵,就是將大部分人類(非白人、女性)劃歸到「自然」的範疇。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操作,而是一個深刻的文化過程。為了將非洲人視為可以像牲畜一樣買賣的「勞動力商品」,需要一整套種族主義的理論來論證他們的「非人性」或「次人性」。同樣,為了將女性的家務和生育勞動視為無償的「自然」貢-獻,需要一套父權制的文化來定義女性的「天職」。這些歧視性的意識形態,就是書中所說的 「文化修復」(cultural fix),它們在思想上「修復」和「鞏固」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係,使其得以長期穩定地再生產。
  • 對自然的重新想像: 在資本主義興起之前,許多文化都將自然視為充滿神靈、具有內在生命和價值的存在。森林裡有樹精,河流裡有河神,人們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資本世」的文化則進行了一次徹底的「祛魅」(disenchantment)。在新的世界觀裡,自然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被動的、機械的物質倉庫。山不再是神聖的居所,而是「礦藏」;森林不再是生命的家園,而是「木材資源」;動物不再是與人類共存的生靈,而是「蛋白質」或「皮革」。這種觀念的轉變,是通過繪畫、文學、哲學以及日常語言的潛移默化來完成的,它為資本對自然的無限開發掃清了思想上的障礙。
  • 時間與空間的抽象化: 「資本世」還需要一種全新的時間和空間觀念。在前資本主義社會,時間往往是循環的、與季節和生命節律相關的。空間則是具體的、充滿地方意義和故事的。「資本世」則推行了一種抽象的、線性的、均質的時間觀(以時鐘為代表),和一種抽象的、網格化的、可計算的空間觀(以現代地圖為代表)。這種轉變使得勞動可以被量化為「工時」,土地可以被分割為標準化的「地塊」,從而為資本主義的全球性計算和控制提供了基礎。

總而言之,文化在「資本世」中扮演的角色,絕非無足輕重的「上層建築」。它是一股強大的物質力量,通過塑造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日常感知,直接參與了「廉價自然」的創造過程。

2. 國家的作用:環境塑造的總設計師與總承包商

本書的另一位作者克里斯蒂安·帕倫蒂(Christian Parenti)提出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觀點:國家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政治或社會實體,它本質上就是一個「環境塑造」(environment-making)的機構。

資本主義的運作,需要將地球上無形的、混雜的「自然」轉化為有形的、可供利用的「資源」。這個轉化過程,如果只靠單個的資本家是無法完成的。它需要一個擁有合法暴力、能夠進行大規模規劃和投資的超級機構來主導。這個機構,就是現代國家。國家在「資本世」中的環境塑造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領土的劃定與控制: 國家的最基本屬性就是其領土性。通過勘定邊界、發動戰爭、簽訂條約,國家首先將地球表面劃分為一個個主權可控的單元。在這個領土單元內部,國家壟斷了對土地和資源的最終支配權。這為資本主義的運作提供了一個穩定和可預測的地理框架。
  • 財產權的確立與保障: 國家通過立法,將土地、礦產、水域等定義為可以被私人佔有的「財產」。並且,國家用它的警察、法庭和軍隊,來保障這些財產權不受侵犯。沒有國家的暴力保障,所謂的「私有財產」就是一句空話。正是國家,將資本家對「廉價自然」的佔有,從一種赤裸裸的掠奪,轉變為一種受法律保護的「合法權利」。
  • 基礎設施的建設: 森林裡的木材,如果運不出來,就無法成為商品。內陸的農產品,如果沒有道路和運河,也無法進入世界市場。國家通過大規模投資建設道路、港口、運河、鐵路等基礎設施,打通了資本流動的「血管」。這些基礎設施,極大地降低了資本獲取「廉價自然」的成本,實際上是國家代表全社會,為資本的利潤進行了巨額的補貼。帕倫蒂以美國早期伊利運河的建設為例,生動地說明了國家如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徹底重塑了一個地區的生態和經濟格局,為資本主義的擴張創造了條件。
  • 科學知識的生產與應用: 國家是現代科學研究最主要的資助者和組織者。從派遣探險隊進行地理勘測和生物普查,到設立地質調查局來探明礦產儲量,再到資助農業大學研究如何提高作物產量,國家一直在動用其資源,生產那些能夠將自然轉化為可計算、可管理、可利用的資源的知識

因此,國家在「資本世」中,扮演了類似於一個巨大建築項目的「總設計師」和「總承包商」的角色。它制定藍圖(法律和政策)、劃定地塊(領土和產權)、修建道路(基礎設施),並提供技術指導(科學研究),為資本家們進場施工、開採「廉-價自然」創造了所有必要的先決條件。

3. 科學的作用:將自然「抽象化」的技術工具

現代科學的興起,與「資本世」的形成是同步的,並且兩者相互促進。本書認為,現代科學的特點,不在於它比以前的知識體系更「正確」,而在於它發展出了一套強大的抽象化能力,這套能力完美地契合了資本主義的需求。

這個過程,作者稱之為 「抽象社會自然」(abstract social nature)的建構。這是一個複雜的術語,但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通過科學的手段,將複雜、多樣、充滿內在聯繫的真實自然,轉化為一系列簡單、標準化、可量化的指標和單位,以便納入資本的核算體系。

  • 繪圖學將三維的、充滿文化意義的土地,變成了二維的、只有經緯度和面積的抽象空間。
  • 林奈的分類學將萬千物種納入一個等級森嚴的體系,使得生物多樣性可以被編目、管理,並評估其「經濟潛力」。
  • 現代化學將物質分解為元素,使得自然的潛力可以被更精確地計算和利用(例如,計算土壤中的氮、磷、鉀含量來指導施肥)。
  • 經濟學更是將這一切抽象化推向了極致,發明了「自然資本」、「生態系統服務」等概念,試圖為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標上一個價格。

這種科學的抽象化,絕非一個中立的認知過程。它是一種權力技術。它剝離了自然的地方性、歷史性和神聖性,將其變成了一個可以在全球範圍內被比較、被交換、被控制的同質化對象。它為國家和資本提供了管理和開發自然的「通用語言」和「操作手冊」。

第三步:總結與反思

通過對文化、國家和科學這三大「執行者」的分析,「資本世」的圖景變得更加清晰和立體。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經濟模型,而是一個由具體的權力機制、文化實踐和知識體系支撐起來的、活生生的歷史過程。

這個論點告訴我們,「資本世」的運作,依賴於一個強大的「軟硬體」系統:

  • 軟體系統: 包括種族主義、父權制等文化意識形態,以及主客二元論的哲學思想。它們在人們的頭腦中安裝了一套「操作系統」,使得對自然的剝削變得理所當然。
  • 硬體系統: 包括國家的暴力機器、法律體系和基礎設施網絡。它們為資本的全球擴張提供了物理上的保障和通道。
  • 技術支持: 包括現代科學的測量、分類和計算技術。它們為這個系統的精確運轉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數據。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明白,應對當前的全球危機,僅僅呼籲「節能減排」或「保護環境」是遠遠不夠的。這是一場需要從多個戰線同時進行的鬥爭。我們需要挑戰那些將部分人類和整個自然界「貶低」的文化觀念,需要重新思考國家的角色並爭奪其權力,使其服務於公共利益而非資本積累,同時也需要發展一種新的、非工具性的、能夠尊重生命複雜性的「科學」。

這也意味著,生態鬥爭、反種族主義鬥爭、女權主義鬥爭和反帝國主義鬥爭,從根本上是內在相連的。它們都是對「資本世」這個巨大而複雜的統治體系的局部反抗。只有將這些鬥爭聯繫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批判和實踐,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出「資本世」,去創造一個更加公正和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