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部分中,我們已經拆解了本書對「人類世」概念的批判。現在,我們將深入探討本書提出的核心建設性論點,也就是它的替代方案:「資本世」(Capitalocene)——一個將資本主義視為組織自然的、具有歷史深度的世界生態系統,並以此來解釋當前危機的分析框架。
第二大論點:「資本世」的確立——重新定義資本主義,追溯危機的五百年歷史根源
如果說對「人類世」的批判是本書的「破」,那麼提出「資本世」就是其「立」。作者們強調,「資本世」並非簡單地用一個更具政治色彩的詞去替換「人類世」,也不是粗暴地將所有問題都歸咎於幾個邪惡的資本家。它是一個深刻的理論重構,旨在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看清過去五百年來,一種獨特的、名為「資本主義」的文明,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了地球的生命之網(web of life),並最終將自身和整個星球推向了危機的邊緣。
什麼是「資本世」?
讓我們回到那艘正在下沉的大船。批判「乘客世」的說法,讓我們意識到問題出在那十個掌握權力的惡霸身上。現在,「資本世」這個概念,則要求我們看得更深一層。它告訴我們,問題不僅僅是那十個人的貪婪,更關鍵的是,這艘船的「引擎」本身被設計得有致命缺陷。
想像一下,這艘船的引擎有一種奇特的運作邏輯:它不僅燃燒煤炭,為了維持高速前進,它還被設計成需要不斷地將船身的木板、船帆、儲備的糧食、甚至一部分乘客的勞動力,都當作「免費燃料」投入熔爐。這個引擎的唯一目標就是「無盡的加速」(即資本的無盡積累),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它必須系統性地消耗掉船隻本身以及船上的一切。船的下沉,不是偶然的事故,而是這個引擎運作邏輯的必然結果。
「資本世」就是這樣一個概念。它指出,我們的世界危機,根源於一個自 15 世紀末期開始運作的、名為「資本主義」的巨大「引擎」。這個引擎有兩個核心特點:
- 它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引擎,而是一個「世界生態」(world-ecology)引擎。 它組織的不僅僅是工廠和市場,而是整個地球的生命、能源和物質流動。
- 它的核心燃料是「廉價自然」(Cheap Nature)。 為了維持運轉,它必須不斷地尋找並廉價地(甚至免費地)攫取勞動力、食物、能源和原材料。
因此,「資本世」的敘事,是關於這個獨特引擎如何被建造、如何運作、以及它為何在今天開始面臨燃料耗盡、瀕臨崩潰的故事。它將我們的分析焦點,從抽象的「人類」,轉移到一個具體的、有著特定歷史和運作邏輯的系統——資本主義。
「資本世」框架下的三大支柱
為了理解「資本世」的深層含義,我們需要拆解構成這個框架的三大核心支柱:對資本主義的重新定義、對其歷史起點的重新定位,以及對其核心運作邏輯——「廉價自然」策略——的揭示。
1. 重新定義資本主義:從「經濟體系」到「世界生態」
我們通常被教導,資本主義是一個「經濟體系」,與市場、貨幣、利潤、工資勞動等概念相關。而「環境問題」則是這個經濟體系運作時產生的「外部性」(externalities),像是工廠排放的廢水,是一個需要額外處理的「副作用」。
本書的作者們徹底顛覆了這個看法。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從來就不是一個與自然無關的、封閉的經濟盒子。相反,資本主義本身就是一種組織自然的方式。它不是「衝擊」了自然,而是以一種特定的方式「成為」了自然。這就是「世界生態」的視角。
讓我們用一個烹飪的類比來理解。傳統觀點就像是說,廚師(資本主義)在廚房裡做菜(經濟活動),做菜時產生的油煙和廚餘(環境問題)污染了整個房子(自然)。而「世界生態」的觀點則認為,資本主義不僅僅是那個廚師,它更是一套獨特的「食譜」。這套食譜不僅決定了要做什麼菜,更決定了要去哪裡尋找食材、如何定義什麼是「食材」(什麼東西可以被吃,什麼不可以)、如何處理食材、以及如何處理烹飪後的殘渣。這整套食譜,就是一種組織廚房內外所有物質和能量流動的方式。
同樣地,資本主義這套「食譜」,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如何看待和利用整個地球的生命。它將森林定義為「木材」,將鯨魚定義為「鯨脂」,將土地定義為「地產」,將人類的生命活動時間定義為「勞動力」。它建立了一整套測量、繪圖、分類和量化的科學與技術,目的就是為了將生命之網中複雜多樣的存在,轉化為可用於資本積累的、標準化的「投入要素」。因此,所謂的「經濟」與「生態」從來都不是分開的,它們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資本主義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重寫地球生命食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組織全球「社會-自然」代謝的歷史。
2. 重新定位歷史起點:從工業革命回到「漫長的十六世紀」
「人類世」敘事將危機的起點追溯到十八世紀末的工業革命,這使得煤炭和蒸汽機成為了歷史的主角。而「資本世」的框架則認為,這是一個嚴重的時代錯置。真正的轉捩點,並非發生在英國的工廠裡,而是發生在更早的、大約從 1450 年到 1640 年的「漫長的十六世紀」。
這段時期發生了什麼?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奠定現代世界基礎的革命性事件:
- 地理大發現與帝國征服: 以哥倫布航行為標誌,歐洲開始了對全球的征服。美洲的發現,不僅僅是地圖的擴展,更是為資本主義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可供掠奪的「外部」空間。
- 原始積累與商品化浪潮: 在歐洲內部,圈地運動將農民從土地上驅離,迫使他們成為依賴工資生存的無產者。同時,以美洲的糖和白銀為代表,全球性的商品鏈開始形成,將越來越多的土地和勞動力捲入為世界市場生產的邏輯之中。
- 科學革命與二元論思想的確立: 新的科學方法(如繪圖學、數學和簿記)的出現,使得世界可以被抽象地、客觀地加以測量和控制。與此同時,笛卡兒式的「人類/自然」二元論思想,為將自然視為可供征服和利用的純粹客體,提供了哲學上的合法性。
為什麼將起點定在這裡如此重要?因為這讓我們看到,資本主義的核心邏輯,並非始於化石燃料,而是始於一種空間擴張和全球掠奪的策略。在蒸汽機被發明前的整整三個世紀裡,資本主義已經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重塑地球生態了:巴西的大西洋沿岸雨林因蔗糖種植而被大規模砍伐,波羅的海地區的森林為西歐的造船業和製造業提供木材,美洲的銀礦開採徹底改變了安地斯山脈的景觀和社會結構。這一切都說明,資本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依賴於不斷開拓「新疆界」(frontiers)來獲取廉價資源的系統。化石燃料的時代,只是這個內在擴張邏輯的延續和極大強化,而非其開端。
3. 揭示核心運作邏輯:「廉價自然」的策略
這是「資本世」框架中最具洞察力的部分。它回答了資本主義這個引擎,在過去五百年能夠持續運轉的秘密。這個秘密就是,它成功地執行了一套「廉價自然」的策略。
「廉價」(Cheap)這個詞在這裡有雙重含義:
- 經濟上的廉價: 指的是以極低的、甚至為零的貨幣成本來獲取。
- 倫理和政治上的「貶低」(to cheapen): 指的是在思想和文化上,將某些事物或群體貶低、視為次等或不重要的,從而為經濟上的廉價攫取提供正當性。
這套策略的核心,就是系統性地利用「人類/自然」二元論,進行一次全球規模的會計操縱。它將世界劃分為兩個領域:
- 「社會」(Society): 這個領域內部的活動,主要是指商品生產和交換,被認為是創造「價值」的唯一場所。這裡的勞動,主要是指歐洲白人男性的工資勞動,是需要支付成本的。
- 「自然」(Nature): 這個領域被定義為「社會」的外部。它包含了地球上所有的非人類生命(森林、河流、礦產),也包含了絕大多數的人類——被征服的原住民、被奴役的非洲人、以及幾乎所有的女性(她們從事的家務和再生產勞動被視為「自然的」、無償的)。
通過這次巨大的概念劃分,資本主義得以將「自然」領域中所有的工作和能量,都視為可以無償佔有(appropriate)的「免費禮物」。這就是「廉-價自然」的四大支柱——書中稱之為「四個廉價品」(The Four Cheaps):
- 廉價勞動力(Cheap Labor): 通過奴隸制、殖民地的強迫勞動、以及將女性的再生產工作排除在價值計算之外,資本主義獲得了巨量的、成本極低的勞動力。
- 廉價食物(Cheap Food): 通過在殖民地開闢種植園,利用被奴役或被剝削的勞動力大規模生產糧食和經濟作物,壓低了都市工人的生活成本,從而也壓低了工資。
- 廉-價能源(Cheap Energy): 從早期對森林的砍伐獲取木材和木炭,到後來對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規模開採,資本主義一直依賴於對儲存了億萬年太陽能的「自然」礦藏的廉價攫取。
- 廉價原材料(Cheap Raw Materials): 同樣地,從棉花到鐵礦,資本主義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大都來自於通過帝國力量在「新疆界」上以極低成本獲得的資源。
這個「廉價自然」的策略,解釋了資本主義為何具有如此強大的、看似永無止境的擴張動力。每當一個地區的資源被耗盡、勞動力成本開始上升時(即「自然」不再廉價時),資本主義就必須通過技術、軍事和政治手段,去開闢新的「新疆界」,去尋找新的、可以被定義為「自然」並加以廉價攫取的領域。
第三步:總結與反思
綜上所述,「資本世」這個概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幅與「人類世」截然不同的歷史圖景。它告訴我們,當前的全球危機,並非源於某個抽象的「人類本性」或某項失控的「技術」,而是源於一個具有五百多年歷史的、特定的、充滿權力關係的世界生態系統。
這個系統被稱為「資本主義」,它的本質是一種組織自然的方式。它的歷史起點,不是在十八世紀的英國工廠,而是在十五世紀末開始的全球征服與商品化浪潮中。它的核心運作秘密,是通過在思想上和實踐上劃分「社會」與「自然」,系統性地將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包括人類和非人類)貶低為「廉價自然」,並無償或廉價地佔有其工作與能量,以此來驅動其永不滿足的積累引擎。
這個診斷,比「人類世」的診斷要深刻得多,也更具挑戰性。它意味著,我們面臨的問題,不是如何更好地「管理」一個作為物種的人類,或是如何發明更好的「技術」來修補地球,而是如何從根本上改變這個以攫取「廉價自然」為基礎的整個文明運作模式。它將問題的焦點從技術和人口,轉移到了階級、帝國、種族、性別以及我們看待和衡量價值的根本方式上。這不僅是一個生態問題,更是一個深刻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問題。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進一步探討書中涉及的更具體的歷史過程,以及國家和文化在「資本世」的形成與運作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