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世或資本世?》(四)

在前三部分,我們已經系统地梳理了本書的核心論點:從批判「人類世」的局限性,到建立「資本世」的分析框架,再到剖析文化、國家與科學在其中扮演的「執行者」角色。這一切都指向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我們所面臨的危機,是系統性的、歷史性的,並且根植於現代文明的底層運作邏輯之中。

現在,我們將探討本書的第四個,也是最具現實緊迫性的核心論點:「資本世」的黃昏——「廉價自然」策略的終結與系統性危機的全面爆發。 這個論點不僅僅是對歷史的總結,更是對當下和未來的診斷與預警。


第四大論點:「廉價自然」的終結——從繁榮的秘訣到危機的根源

本書的論證最終匯集於一點:那個在過去五百年裡,驅動了資本主義驚人活力與擴張的「廉價自然」策略,如今正走向其歷史性的終結。這不是說地球的資源將在明天就完全耗盡,而是指資本主義越來越難以用過去那種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從地球生命之網(web of life)中攫取無償的工作與能量。這個曾經帶來繁榮的秘訣,如今正轉變為引爆全面危機的根源。這場危機,不僅是生態危機,更是資本主義自身的生存危機。

第一步:簡化核心概念——為什麼引擎要熄火了?

讓我們最後一次回到那艘正在下沉的船。它的引擎之所以能持續高速運轉,是因為它可以不斷地將船身的木板、儲備的糧食、甚至乘客本身,當作「免費燃料」投入熔爐。

現在,想像一下船上發生了什麼變化:

  1. 燃料耗盡: 船身上容易拆卸的木板已經被拆光了。剩下的都是龍骨和核心結構,拆掉它們,船會立刻散架。糧食儲備也已見底。
  2. 燃料成本飆升: 那些被當作「生物燃料」的「次等乘客」,開始激烈地反抗,不再願意被無償地投入熔爐。要讓他們繼續工作,必須支付更高的「成本」(比如給他們更多的食物和更好的待遇)。
  3. 廢料堆積如山: 引擎燃燒了五百年,排出的有毒廢料(相當於溫室氣體、塑料垃圾、化學污染物等)已經堆滿了船艙,侵蝕著船體結構,讓所有人的生存環境都變得越來越惡劣,甚至開始反過來損壞引擎本身。

在這種情況下,引擎的運作模式——依賴於無盡的「免費燃料」——顯然已經無法持續了。要麼,引擎會因為燃料枯竭或成本過高而熄火;要麼,整艘船會因為結構損壞或廢料毒害而徹底崩潰。

這就是本書所描述的「資本世」在當前面臨的困境。「廉價自然」這個「免費燃料」的時代正在結束。資本主義這個引擎,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燃料危機」和「廢料危機」,這兩者共同構成了其深刻的系統性危機。

第二步:深入剖析與類比——「廉價自然」終結的四個維度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個論點,我們需要從「四個廉價品」的枯竭,以及一個全新的「負價值」的崛起,來具體分析這場危機的表現形式。

1. 廉價勞動力的終結?

在過去,資本主義通過開闢新的地理疆界(如殖民美洲和非洲)和社會疆界(如將農民轉化為工人),源源不斷地獲得廉價勞動力。然而今天,這個過程變得越來越困難:

  • 地理擴張的極限: 地球上幾乎所有人口都已經被納入資本主義的勞動力市場。那種可以一次性將數億農民轉化為廉-價產業工人的「一次性紅利」(one-shot deal),比如最近幾十年的中國,其潛力也正在耗盡。隨著中國工人的組織和鬥爭,工資水平正在快速上升。
  • 社會再生產的壓力: 在全球範圍內,女性主義運動的興起,使得將女性的家務和照護工作完全視為無償「自然」貢獻的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自由主義削減社會福利的政策,更是將再生產的壓力轉嫁給家庭,特別是女性,這使得勞動力的再生產成本變得越來越可見,也越來越難以為繼。
  • 全球性的勞工鬥爭: 儘管工會的力量在全球範圍內有所削弱,但新的勞工抗爭形式(如零工經濟的反抗、全球南方工人的罷工)層出不窮,這都增加了資本獲取絕對廉價勞動力的難度。

2. 廉價食物的終結?

資本主義一直依賴於農業的「新疆界」來提供廉價食物。然而,這條路也越走越窄:

  • 農業生產率的停滯: 自 1980 年代中期以來,由「綠色革命」帶來的農業單產增長率已經顯著放緩。生物技術(如基因改造)雖然被大肆宣傳,但並未能帶來新一輪的生產率革命。
  • 生態成本的內部化: 長期的工業化農業,導致了土壤退化、水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嚴重後果。這些過去被「外部化」的生態成本,現在正以各種形式(如需要更昂貴的化肥和灌溉系統、應對新的病蟲害)反噬農業生產本身,推高了食物的生產成本。
  • 土地資源的限制: 適合耕種的優質土地已經基本開發完畢。新的土地擴張,往往意味著要向生態脆弱的熱帶雨林和邊際土地進軍,其生態破壞巨大,且回報率越來越低。

3. 廉價能源的終結?

這一點在今天體現得尤為明顯。化石燃料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 從易開採到難開採: 過去,石油是從地表淺層噴湧而出的廉價能源。如今,為了獲取新的油氣資源,資本必須深入數千米的深海、開採污染極大的油砂、或使用極具爭議的水力壓裂技術(fracking)。這些「非常規」油氣資源的開採成本,無論是經濟成本還是環境成本,都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
  • 能源回報率的下降: 一個關鍵指標是「淨能源回報率」(EROEI),即投入一單位能源能獲得多少單位能源。在石油時代的早期,這個比率可能高達 100:1 。而對於現在的油砂或頁岩油,這個比率可能降至 5:1 甚至更低。這意味著,社會需要花費越來越多的能量,僅僅是為了獲取能量本身。
  • 新能源的成本困境: 雖然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的成本在下降,但它們的間歇性、對稀有金屬的依賴、以及整合進現有電網所需的高昂基礎設施成本,使得它們在短期內難以完全替代廉價、高能量密度的化石燃料。

4. 廉價原材料的終結?

工業生產所需的各種礦產和生物資源,也面臨著類似的困境:

  • 礦產品質的下降: 容易開採的高品位礦床大多已被開採殆盡。現在的採礦業,需要處理越來越低品位的礦石,這意味著需要挖掘和處理更多的岩石廢料,消耗更多的能源和水。
  • 資源獲取的政治風險: 許多關鍵原材料集中在少數地緣政治不穩定的國家,這增加了供應鏈的風險和成本。圍繞資源的國際衝突也日益激烈。
  • 生物資源的枯竭: 從漁業資源的崩潰到原始森林的消失,資本主義對生物資源的攫取,已經嚴重破壞了這些資源的再生能力。

5.「負價值」(Negative Value)的崛起

除了「四個廉價品」的枯竭,「資本世」還面臨一個更棘手的問題,作者稱之為 「負價值」的積累。如果說「價值」是資本主義想要的東西(利潤),那麼「負價值」就是它不想要、但又不得不處理的副產品——即各種形式的污染和破壞。

在過去,資本可以輕易地將這些「負價值」(如溫室氣體、有毒廢料、塑料垃圾)傾倒到被視為無限大的「外部」自然中。然而,今天,這些被傾倒的「負價值」已經積累到了臨界點,開始以一種強有力的方式「回歸」,並直接威脅到資本積累本身:

  • 氣候變遷的直接成本: 極端天氣事件(如颶風、洪水、乾旱)對基礎設施、農業和保險業造成的損失,正變得越來越巨大。氣候變遷不再是遙遠的未來威脅,而是當下實實在在的經濟成本。
  • 生態系統崩潰的連鎖反應: 如蜜蜂數量的減少威脅到農業授粉,海洋酸化威脅到漁業和旅遊業。生態系統的破壞,正在瓦解資本賴以為生的許多「免費服務」。
  • 修復成本的不可承受性: 處理核廢料、清理有毒土壤、應對海平面上升……這些處理「負價值」的成本極其高昂,甚至在技術上是不可行的。資本主義創造了一個它自己無法清理的爛攤子。

這個「負價值」的崛起,標誌著「外部化」策略的破產。資本再也無法假裝存在一個可以無限容納其廢料的「外部」了。這個世界已經被資本的活動徹底「填滿」,其自身創造的破壞,正在成為其進一步積累的最大障礙。

第三步:總結與反思

綜合來看,本書的最終論點是一幅關於系統性衰竭的圖景。「資本世」這個以「廉價自然」為食的巨獸,現在發現它的食物來源正在枯竭,同時,它排泄的廢物已經將自己的巢穴變得充滿毒性,甚至危及自身生存。

這個論點具有深刻的政治和戰略意義:

  1. 危機的必然性: 這場危機不是偶然的政策失誤或技術問題,而是「資本世」五百年來運作邏輯的必然結果。因此,任何試圖在不改變這個根本邏輯的前提下,進行「綠色資本主義」或「可持續發展」的嘗試,都很可能只是在拖延時間,甚至會創造出新的、更複雜的問題。
  2. 新自由主義的本質: 從這個視角看,過去四十年的新自由主義,並非資本主義的強盛表現,而恰恰是它在「廉價自然」時代結束後的絕望掙扎。面對利潤率下降的壓力,資本只能通過金融化(創造虛擬利潤)、加劇對勞工的剝削(削減工資和福利)、以及將公共資產私有化等方式,進行最後的、最瘋狂的掠奪。這是一種防禦性的、飲鴆止渴的策略。
  3. 鬥爭的焦點: 如果危機的根源在於「廉價自然」策略的終結,那麼未來的社會鬥爭,將越來越圍繞著 「價值」的定義展開。鬥爭不再僅僅是要求更高的工資或更好的福利(儘管這些仍然重要),而是要從根本上挑戰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例如,糧食主權運動挑戰的是將食物視為商品的邏輯;氣候正義運動挑戰的是將大氣層視為免費垃圾場的邏輯;原住民的鬥爭挑戰的是將土地視為財產的邏輯。這些運動,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要求一種新的、將生命和生態健康置於首位的價值體系。
  4. 未來的可能性: 「資本世」的黃昏,並不必然導向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它也可能導向一個更加野蠻的、充滿衝突和崩潰的未來,一種「生態法西斯主義」或「末日災難資本主義」。然而,正是因為舊的系統正在失靈,新的可能性才得以浮現。本書的作者們,特別是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在結尾處提出的「克蘇魯世」(Chthulucene)等概念,正是在這個危機的時刻,試圖想像一種不同的、多物種共生的、去中心化的、能夠「與麻煩共存」(staying with the trouble)的未來。

最終結論

總結本書的全部核心論點,我們可以勾勒出一個清晰的邏輯鏈條:

「人類世」是一個誤導性的概念,它掩蓋了危機的真正歷史和政治根源。更精確的分析框架是「資本世」,它將資本主義視為一個自 15 世紀末以來,通過組織自然來進行無盡積累的世界生態系統。這個系統的運作,依賴於一系列由文化、國家和科學共同執行的機制,其核心策略是通過在觀念上和實踐上將大部分生命(包括人類和非人類)貶低為可供無償或廉價佔有的「廉價自然」。然而,經過五百年的運作,這個策略的地理和社會疆界已達極限,「廉價自然」的時代正在終結,同時,其積累的「負價值」開始反噬系統自身,引發了一場深刻的、全面的、無法通過舊有模式解決的系統性危機。

這份資料提供的不僅僅是一種學術理論,更是一份對我們時代的嚴峻診斷書,和一份呼籲進行根本性社會變革的行動綱領。它要求我們超越對症狀的關注,去直面那個製造了這一切混亂的、龐大而複雜的歷史機器,並開始認真地思考和實踐,如何在它的廢墟之上,建立一個真正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