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核心是批判「人類世」(Anthropocene)這一概念,並提出「資本世」(Capitalocene)作為一個更精確、更具歷史深度和政治洞察力的分析框架,用以解釋當前全球性的生態、經濟與社會危機。這本書集結了多位學者的觀點,但它們圍繞著幾個相互關聯的核心論點展開。
「人類世」:一個模糊了焦點、消解了歷史與責任的命名
本書首先挑戰的就是當前極為流行的「人類世」一詞。表面上看,「人類世」這個概念似乎非常有力和直觀:它指出了人類(Anthropos)活動已經成為一股強大的地質力量,其影響力足以改變地球的氣候、生物圈和岩石圈,甚至在地層中留下永久的印記。這是一個警鐘,提醒我們人類的集體行為正在對地球造成前所未有的、可能是不可逆轉的改變。然而,本書的作者們認為,這個看似科學中立的命名,實際上隱藏了一個巨大的思想陷阱,它不僅無法幫助我們真正理解危機的根源,反而可能引導我們走向錯誤的解決方案。現在,讓我們用費曼學習法來拆解這個批判。
「人類世」這個名詞的問題在哪裡?
想像一下,有一艘載著一百個人的大船,船上儲備的糧食原本足夠所有人航行一年。但是,船上有十個特別貪婪且擁有武器的人,他們不僅佔據了船上九成的糧食,還強迫其他人為他們工作,以換取僅能勉強維生的食物。他們為了自己的奢華享受,肆意浪費食物、污染水源,甚至為了尋找更多「資源」而鑿穿了船底,導致船隻開始緩慢下沉。這時,如果有人站出來大喊:「警告!是『乘客世』(Passengerocene)來臨了!是我們所有乘客的行為導致了這場災難!」這句話聽起來是不是很奇怪?
「人類世」這個概念,就像是那句「乘客世」的呼喊。它把船上那十個作惡的權貴,和那九十個被剝削、幾乎沒有能力影響船隻命運的普通乘客混為一談,用一個籠統的「乘客」或「人類」來概括所有人的責任。它看到了船正在下沉(地球生態系統的崩壞)這個「結果」,卻錯誤地將「原因」歸咎於一個沒有分化的、抽象的集體——「人類」。
本書的作者們認為,這就是「人類世」概念最根本的謬誤。它是一個「懶惰」的敘事,它讓我們停止追問:是「哪些」人類?在「什麼樣的系統」下?為了「誰的利益」?才導致了今日的危機。它用一個單一的、彷彿鐵板一塊的「人類」(Anthropos)形象,取代了充滿權力鬥爭、階級剝削、帝國擴張與性別壓迫的複雜歷史。
第二步:深入剖析與類比——「人類世」思想背後的四大問題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個批判,我們可以將「人類世」敘事背後的潛在問題,比喻成醫生對一個重病患者的錯誤診斷。一個好的醫生需要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而「人類世」就像是一個只看到病人發高燒,就斷定病因是「體溫過高」,然後只開退燒藥的醫生。這種診斷忽略了導致發燒的真正病毒或細菌感染。具體來說,「人類世」這個錯誤診斷包含以下幾個層面的問題:
1. 抹去歷史的「人類」抽象化: 如同前述的船隻比喻,「人類世」將地球危機的責任平均分配給了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它沒有區分一個在亞馬遜雨林中過著永續生活的原住民,和一個掌控著跨國石油公司的億萬富翁,在造成氣候變遷這件事上的天壤之別。這個概念創造了一個神話,即存在一個叫做「人類」的統一行動者。然而,縱觀過去五百年的歷史,造成大規模環境破壞的主體,並非抽象的「全人類」,而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興起的、由少數人主導的權力結構和經濟體系。這個論點在書中被反覆強調:危機的根源不是物種,而是體系。因此,將問題歸咎於「人類」,不僅在事實上是錯誤的,在道德上也是不公的,它讓真正的加害者得以隱身於「我們所有人」這個模糊的群體之中。
2. 簡化的技術決定論: 「人類世」的敘事,特別是將其起點定在十八世紀末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說法,極易陷入一種技術決定論的思維。它暗示,是蒸汽機、是化石燃料的燃燒這項「技術」本身,像一個不受控制的魔鬼被釋放出來,自動地引導歷史走向了今天的局面。這就好比說,是「火」的發現導致了縱火案,而不是縱火犯的意圖和行為。
本書的作者們對此提出了挑戰。他們認為,技術從來都不是在真空中獨立存在的。蒸汽機之所以被大規模應用於工業生產,並非僅僅因為它被發明了,而是因為當時的社會關係——也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迫切需要一種能夠打破地理和生物限制、可以集中控制、並且能夠驅動大規模生產的動力來源。換句話說,不是蒸汽機創造了資本主義,而是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追求無盡的積累)選擇並普及了蒸汽機。技術是階級鬥爭和資本積累過程中的一個「武器」和「工具」,而非歷史的終極驅動者。如果我們只看見技術,就看不見背後驅動技術應用的權力、利潤動機和社會結構。
3. 二元論的思維陷阱: 這是本書批判中一個更為深刻的哲學層面。作者們指出,「人類世」的整個話語體系,建立在一種根深蒂固的「主客二元論」之上,也就是將「人類/社會」與「自然」看作是兩個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然後才發生相互作用的實體。這種思維模式本身,就是現代資本主義文明能夠對自然進行大規模、無情剝削的思想基礎。
讓我們想像一下,一個農夫如何看待他的土地。他可能會覺得自己與土地是一體的,土地的健康就是他的健康,他需要順應土地的節律來耕作。現在,想像一個房地產開發商如何看待同一塊土地。在他的眼中,土地不再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而是一個被稱為「地產」的抽象商品。它被測量、被估價、被分割成標準化的地塊,其唯一的價值在於它能帶來多少利潤。這就是主客二-元論的運作方式:它首先在思想上將「主體」(開發商/人類)與「客體」(土地/自然)徹底分開,然後將客體「物化」,使其成為可供主體任意操控、計算和利用的對象。
「人類世」的敘事——「人類正在壓倒自然界的巨大力量」——完美地複製了這種二元論。它把「人類」描繪成一個外在的行動者,對另一個外在的、被動的「自然」施加影響。然而,作者們主張,人類從來都不是在「自然之外」的。任何人類社會組織,無論是帝國、市場還是國家,都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之網(web of life)中一種特殊的、共同演化的產物。因此,真正需要分析的,不是「社會」如何「衝擊」了「自然」,而是某一種特定的「社會-自然」組織方式(即資本主義)如何以一種自我毀滅的方式在運作。不擺脫這種二元論思維,我們就無法真正地、整體地思考問題。
4. 導向去政治化的解決方案: 一個錯誤的診斷必然導出一個無效甚至有害的藥方。由於「人類世」將問題歸咎於抽象的「人類」和失控的「技術」,它所引導的解決方案也往往是去政治化、技術官僚式的。例如,最常見的建議包括:控制人口增長、發展更「綠色」的科技、進行大規模的「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來人為調節氣候等。
這些方案的問題在於,它們完全繞過了權力、財富分配和社會結構等核心政治議題。控制人口的論述,往往將矛頭指向全球南方國家的窮人,卻對全球北方不成比例的過度消費避而不談。對「綠色科技」的迷信,則忽略了這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本身,仍然是在資本主義追求利潤的邏輯下進行的,很可能只是將環境破壞從一個領域轉移到另一個領域(例如,電動車所需的鋰礦開採造成的生態災難)。而「地球工程」更是這種技術官僚思維的極致體現,它試圖用更大規模的、風險極高的人為干預,去修補先前干預造成的惡果,如同一個賭徒試圖用更大的賭注來贏回輸掉的錢。
本書的作者們認為,真正的解決方案必須是政治性的。它必須挑戰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挑戰財富和權力的不平等分配、挑戰將自然萬物商品化的價值體系。而「人類世」這個概念,由於其內在的去歷史化、去政治化傾向,恰恰阻礙了我們進行這種根本性的政治思考。它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症狀(氣候變遷、物種滅絕)和表層原因(人口、技術)上,卻放過了背後真正的病灶——那個驅動這一切的、名為「資本主義」的社會-自然代謝系統。
第三步:總結與反思
所以,當我們聽到「人類世」這個詞時,我們必須保持警惕。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科學命名,而是一個帶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敘事框架。它用一個看似包羅萬象的「人類」,掩蓋了階級、種族、性別和南北半球之間巨大的權力與責任差異;它用對技術的關注,取代了對社會關係的批判;它鞏固了人與自然相互分離的有害思想;最終,它將我們的視野引向了修修補補的技術方案,而非深刻的社會變革。
這個對「人類世」的批判,為本書接下來要闡述的核心論點——「資本世」——鋪平了道路。只有當我們戳破「人類世」這個美麗而誤導的氣泡,承認並非所有「乘客」都在鑿船,而是船上的特定權力結構和運作規則出了問題時,我們才能開始真正地討論:這個結構和規則到底是什麼?它從何而來?我們又該如何改變它?這就引導我們進入下一個核心論點的探討:將「資本世」作為理解我們時代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