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幾個層次,首先是 「現代世界對死亡的迷惘與逃避」,其次是 「活得好,才能死得好:正視死亡的必要性與準備工作」。這兩個論點互為因果,構成了本書引導我們踏上生死探索之旅的基石。
現代世界對死亡的迷惘與逃避
首先,本書提出了一個對我們現代人極具挑戰性的觀察:我們對於「死亡」這件事,普遍抱持著一種極度迷惘且充滿矛盾的態度。這種態度主要體現在兩種看似相反,實則同源的行為模式上:一是徹底的忽略與否認;二是深深的恐懼與排斥。
想像一下,你住在一棟你深信是永恆不朽的豪宅裡。你花了畢生的精力去裝潢客廳、佈置花園、添購家具,你熟悉屋內的每一個角落,並把所有的安全感都建立在這棟豪宅的穩固之上。然而,這棟豪宅其實有一扇你從不願意承認、甚至假裝它不存在的後門。你知道,所有住進這棟豪宅的人,總有一天都必須從那扇後門離開,但你選擇視而不見。這就是本書所描述的現代人面對死亡的第一種態度:忽略。我們像那個為了一袋穀物而編織著美好未來的窮人「賽月」一樣,把生命耗費在規劃著事業、婚姻、退休生活等「動的惰性」之中,卻對那個必然會咬斷懸吊著我們生命的繩索的「老鼠」(死亡),置若罔聞。我們用無盡的瑣事、喧囂和行動填滿每一個時刻,為的就是確保自己不必獨自面對那個叫做「我是誰」的終極問題,因為死亡將會奪走我們用來定義自我的姓名、身份、財產與關係,屆時我們將一無所有地面對一個陌生的自己。
這種對死亡的忽略,根植於一種文本稱之為「大騙局」的信念:我們相信生命只此一世,死亡即是終結。這種「缺乏長程的眼光」,使我們的社會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精神沙漠」。我們崇拜青春、權力與物質,於是我們遺棄老人、規避病痛,將死亡視為一種不該發生的「失敗」或醫療的無能。書中指出,這種價值觀不僅影響個人,更禍及整個地球。因為相信人死如燈滅,我們便肆無忌憚地掠奪地球資源,自私地活著,彷彿我們就是地球上的最後一代。這份對來生的無知,與對死亡的恐懼,正以一種變本加厲的方式,威脅著我們賴以生存的一切。
而當我們無法再忽略死亡時(例如,當它降臨在親友身上,或我們自己被診斷出絕症時),第二種態度——恐懼——便油然而生。這就像你終於被迫承認那扇後門的存在,但你對門後的世界一無所知,只覺得那是一片漆黑、冰冷的虛無。於是,你用盡全力抵抗,情緒如狂風暴雨般席捲而來,憤怒、悲傷、焦慮將你徹底擊垮。文本中,作者描述了他在西方觀察到的現象,人們將死亡視為禁忌,連談論它都覺得會招來不幸。這種恐懼,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誤將「我」等同於這個會腐朽的身體和這個會變動的心。我們害怕失去我們所執著的一切,害怕失去這個我們耗費一生去建構的、脆弱的「自我」。
總結來說,本書的第一個主要論點,就是深刻地批判了現代社會對死亡的雙重迷惘:要嘛是天真地活在「一切永恆」的幻夢中,刻意忽略死亡;要嘛是在死亡逼近時,陷入徹底的恐懼與絕望。這兩種態度,都源於對生命真相的根本誤解,使我們無法真正克服死亡,反而讓死亡成為生命中最大的痛苦來源。
活得好,才能死得好——正視死亡的必要性與準備工作
在揭示了我們對死亡的普遍迷惘之後,本書順理成章地提出了第二個核心論點:既然死亡是生命中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實,但其發生的時間與方式卻完全無法預測,那麼,為死亡做準備,就成了生命中最重要、也最務實的功課。而這個準備,並非消極地等待,而是積極地轉化我們的生命。
這就好比你知道你的學期末將有一場至關重要的考試,但教授卻不告訴你確切的考試日期。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聰明的學生會怎麼做?他不會等到最後一刻才恐慌地開夜車,而是從學期一開始,就每天學習、吸收、理解課程的內容。如此一來,無論考試在哪一天突然來臨,他都已經準備好了。同樣地,生命這場大考的「期末考」就是死亡,我們不知道它何時來臨。因此,「為死亡做準備」的真正意涵,就是達賴喇嘛在序言中所強調的:「如果我們希望死得好,就必須學習如何活得好;如果我們希望死得安詳,就必須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培養安詳。」
這個論點徹底顛覆了我們將「生」與「死」視為對立的觀念。在本書的智慧中,生與死是一體的兩面,死亡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的一面鏡子。因此,準備死亡,就是認真地活在當下,反省生命的意義。書中透過作者童年時親歷的兩場死亡,生動地闡述了這一點。侍者桑騰的死亡,雖然肉體上極為痛苦,但他因為有著信仰、修行以及上師的引導,內心卻是平靜而充滿信心的。另一位喇嘛左頓的死,則展現了「來去自如」的灑脫與證悟。這兩場死亡的對比,讓年幼的作者深刻體會到,修行與準備,對於死亡的品質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那麼,具體的準備工作是什麼呢?並不是要我們都像古代的西藏人一樣,拋下一切到山裡坐禪。書中強調,關鍵在於 「認真看待生命」,並在現代生活中找到平衡。我們要學會「簡化我們的生活」,從永無止境的追求和瑣碎的「夢中家務事」中解脫出來,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義的內心探索上。這種準備,最核心的練習就是「念死」(mindfulness of death)。這不是一種病態的、令人沮喪的思考,而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提醒。
想像一下,西藏的禪師在每晚睡前,會把自己的杯子倒空,杯口朝下放置。這個簡單的動作,蘊含著深刻的智慧:他們不確定自己隔天早上是否還會醒來需要用這個杯子。這種時時刻刻意識到「明天或來世,何者先到,我們不知道」的態度,會迫使我們去反省:「我這一生到底做了些什麼?」「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這種對生命無常和脆弱的體認,會讓我們產生一種深刻的「厭離」(renunciation),不是厭惡生命,而是厭離我們對虛假事物的執著。它會讓我們的心變得謙卑而開放,從而能夠真正開始學習與改變。
因此,這個論點的結論是,面對死亡的最好方式,不是忽略它或恐懼它,而是透過持續地反省與練習,熟悉它、接納它。這個練習的場域,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透過簡化生活、培養內心的平靜、時時憶念無常,我們不僅能活得更清醒、更有意義,也自然而然地為那趟最終的旅程,做好了最圓滿的準備。這就是「活得好,才能死得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