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二)

在第一部分的解析中,我們理解了現代世界如何因逃避死亡而陷入迷惘,以及為何「活得好」是「死得好」的唯一前提。現在,讓我們進一步探討本書提出的另外兩個更為深邃、也更具轉化力量的論點:「無常的奧秘:從執著到解脫的戰士之道」,以及 「兩種心:發現天空般的『心性』」。這兩個論點,是從外在的行為準備,轉向內在心靈實踐的關鍵橋樑。

無常的奧秘——從執著到解脫的戰士之道

在我們理解了為死亡做準備的重要性之後,本書引導我們去參透一個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巨大解脫力量的「秘密訊息」,那就是無常。我們通常將「無常」視為一個令人沮喪、充滿失落感的事實,它意味著一切美好終將消逝。但《西藏生死書》告訴我們,這只是看待無常的其中一個面向。如果我們能真正深入地理解它,無常將不再是痛苦的來源,反而會成為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

讓我們用一個比喻來理解這個轉變。想像你正站在一條湍急的河流邊,你深信河裡的水是你的財富,於是你用盡全力伸出雙手,試圖將流動的河水「抓住」並佔為己有。你越是用力,水流失得越快,你感到挫敗、疲憊和痛苦。這就是我們在面對生命時的常態:我們試圖緊緊抓住那些本質上就是流動、變化的事物——我們的青春、財富、人際關係,甚至是我們自己的念頭與情緒。這種「執著」,就是文本中所說的,一切痛苦的根源,因為我們執著的對象,本質上是無法被執著的。

現在,想像一位智者來到你身邊,他告訴你:「放鬆你的雙手,不要試圖抓住河水,而是輕輕地將手掌攤開,放入水中。」當你這麼做的時候,奇妙的事情發生了。你依然能感覺到河水的清涼、它的流動與力量,你體驗著整條河流,但你不再痛苦,因為你放棄了那個徒勞的、想要佔有它的企圖。這就是本書所教導的,面對無常的智慧。書中用了一個絕妙的譬喻:你伸出緊握的拳頭抓住一枚銅板,這是「執著」。但你也可以將手掌攤開,讓銅板安靜地躺在掌心,這時銅板依然是你的,但你的姿態卻是開放、放鬆且自由的。了悟無常,並不是要我們放棄生命中的一切,而是要我們放棄對它們的「執著」

當我們真正開始體會到一切事物——從我們身體的細胞到我們的念頭,乃至整個宇宙——都處在一種生生不息的流動與變化之中時,我們會產生一種深刻的「放下」之心。這種放下,並非消極的宿命論,而是一種積極的、充滿智慧的參與。這時,我們的心態就從一個試圖抓住河水的受苦者,轉變為一位勇敢的「戰士」。

書中提到,逆境和困難,好比是雕塑我們品格的巨浪。當海浪拍打岩石時,岩石不會受傷,反而會被雕塑成美麗的形狀。同樣地,生命中的無常與變化,雖然會帶來考驗與痛苦,但它們正是在磨練我們的稜角,讓我們發展出溫和而不可動搖的沉著。這種「戰士的精神」,就是以開放和無畏的心,去擁抱生命的變化,從每一次的失落、每一次的痛苦中學習,並將其轉化為內在力量的泉源。因此,無常的奧秘就在於:當我們不再與之對抗,而是學會與之共舞時,那股原本帶來痛苦的巨大力量,反而會成為引導我們走向解脫的助力。我們不再害怕失去,因為我們明白,沒有什麼是恆常不變可以被擁有的;我們也不再害怕改變,因為我們知道,改變本身就是生命的活力與創造力之所在。

兩種心——發現天空般的「心性」

在揭示了無常的奧秘之後,本書引導我們走向了整部著作最核心、也最深邃的地帶,那就是對「心」的探索。如果說一切都在變化,那麼,在所有變化的背後,是否有一個不變的背景存在?這就是通往解脫之門的鑰匙。為了解開這把鎖,本書提出了至關重要的區分:我們有兩種心,一種是我們所熟悉的 「凡夫心」,另一種則是我們本自具足卻從未認識的 「心性」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凡夫心」,藏文稱之為「sem」。想像一下你的心是一隻被關在房間裡的猴子,牠一刻也不得安寧,從這扇窗跳到那張桌子,又從桌子盪到吊燈上。牠製造噪音、混亂,而且完全被外在的風吹草動所影響。這就是我們的「凡夫心」。它散漫、相對、充滿了思考與謀劃。它是那個在我們腦中喋喋不休的評論員,是那個充滿了慾望、憤怒、嫉妒、恐懼的念頭製造機。書中將它比喻為「風口的燭火」,被外在的因緣與內在的習氣吹得搖擺不定,無法穩定。我們通常將這個混亂、善變的「凡夫心」當作是「我」的全部,這也是我們痛苦的根源,因為當死亡來臨時,這個凡夫心也會隨之瓦解消散。

然而,在這片混亂的背後,存在著我們真正的本質,也就是「心性」,藏文稱之為「Rigpa」。這是本書所要揭示的最偉大的希望。想像一下,無論天空是烏雲密佈、狂風暴雨,還是晴空萬里、陽光普照,天空本身從未被雲朵所改變或染污。天空永遠是那片廣闊、清明、開放的空間。雲朵來了又去,但天空如如不動。

「心性」就像是天空,而我們的「凡夫心」——也就是所有的念頭、情緒與感受——就像是雲朵。

我們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我們把自己錯認成雲朵。當憤怒的烏雲飄過時,我們說:「我『是』憤怒的。」當快樂的白雲出現時,我們說:「我『是』快樂的。」我們把自己完全等同於那些短暫生滅的念頭與情緒。然而,大圓滿的教法告訴我們,我們的本質是那片天空,那份本初的、無瑕的、光明的覺察力。所有的念頭與情緒,都只是在這片覺察的天空中生起和消散的現象而已。當我們能夠安住在天空本身,而不去追逐或認同雲朵時,我們就開始了悟「心性」了。

那麼,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我們卻從未發現呢?書中提出了四個原因,讓我們難以認識心性:它太接近了,就像眼睛看不到眼睛自己;它太深奧了,我們的智力無法測度其深度;它太簡單了,以至於我們無法相信如此簡單之物竟是究竟的真理;它太美妙了,它的浩瀚無邊讓我們的心量無法容納。

因此,認識心性的旅程,是一場「往內看」的旅程。現代文明教我們向外追逐,但佛法教我們回歸內心。這並非一種消極的遁世,而是一趟最勇敢的探險。透過禪修等法門,我們學會讓心中那些紛亂的雲朵(凡夫心)暫時平息下來,如此,我們就有機會瞥見那片一直都在的、蔚藍的天空(心性)。這就是「覺悟的諾言」的真義:覺悟並不是要變成一個我們之外的什麼神聖超人,而是要徹底地、終於成為我們自己,回到我們本然的、圓滿具足的狀態。這個本然的狀態,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它存在於每一個眾生的心中,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總結來說,透過對無常的深刻體認,我們學會放下執著,培養出面對生命變化的戰士勇氣。而透過區分「凡夫心」與「心性」,我們找到了痛苦的根源與解脫的終極可能。這兩個論點,為我們接下來理解更為具體的「中陰教法」鋪平了道路,因為整趟生死的旅程,無論是生時或死後,都是我們這兩種心相互作用與顯現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