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ein and Thompson《豐盛》(五):發明與部署

我們來到本書的最後一個論點:真正的進步不僅僅在於「發明」(invent),更關鍵的在於「部署」(deploy)。美國在過去幾十年里,常常滿足於「尤里卡時刻」的輝煌,卻在將偉大發明轉化為大規模、低成本、廣泛應用的國內產業和社會福祉方面屢屢失敗。要實現豐盛,美國必須從一個只擅長「發明」的國家,轉變為一個同時擅長「建造」和「部署」的國家,這需要政府扮演一個積極的「瓶頸偵探」(bottleneck detective)角色。

發明家、工廠主和市長的寓言

想像在一個城市裡,有一位天才發明家。有一天,他在實驗室裡靈光一閃,發明了一種神奇的「種子」。只要把這種子種下去,澆上一點水,它就能在一天之內長成一棵結滿麵包的「麵包樹」。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發明,足以讓全世界不再有飢餓。發明家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成為了城市的英雄。這就是 「尤里卡時刻」

但是,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嗎?並沒有。

這位發明家只有一粒種子。他知道如何創造出這粒種子,但他不知道如何大規模地培育和種植。這時候,需要一位工廠主登場。這位工廠主擅長優化流程、降低成本。他建立了一個巨大的「種子工廠」,把發明家的實驗室流程,轉化為可以每天生產數百萬粒種子的流水線。同時,他還改良了種植方法,發現用特定的肥料可以讓麵包樹長得更快、麵包更大。這就是 「建造」和「優化」的過程。

然而,即使有了大量的種子,問題還沒完全解決。城市裡到處都是堅硬的水泥地,根本沒有地方種樹。運輸種子和麵包的道路也擁堵不堪。市民們對這種新事物也充滿懷疑。

這時,需要一位有遠見的市長。這位市長做了幾件事:

  1. 清除障礙:他下令將城裡廢棄的停車場和閒置的土地都改造成良田,專門用來種植麵包樹。
  2. 建設基礎設施:他修建了新的道路和物流中心,確保種子能被高效地運送到田地,成熟的麵包也能迅速地分發給市民。
  3. 創造需求:他宣布,市政府將承諾採購第一批一百萬個麵包,免費分發給市民,讓大家親身體驗麵包樹的好處,打消他們的疑慮。同時,他也用這筆大訂單,給了工廠主擴大生產的信心。

只有當發明家、工廠主和市長三方通力合作,這個神奇的發明才真正從一個實驗室裡的奇蹟,變成了改變整個城市命運的現實。從「一粒種子」到「人人有麵包吃」,這個完整的過程,就是 「部署」

本書認為,現代美國常常只做好了第一步。我們有無數偉大的發明家,卻常常缺少高效的工廠主,更缺少有遠見、有能力的市長。我們迷戀「尤里卡時刻」,卻忽略了其後更為艱鉅也更為重要的「部署」過程。

深入細節,揭示美國「部署失能」的現實案例

寓言描繪了理想的合作,而書中則列舉了大量現實中的脫節與失敗。

1. 青黴素 vs. 太陽能:部署的成與敗

本書用兩個絕佳的歷史案例來對比:

  • 成功的部署:青黴素。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這是「尤里卡時刻」。但在二戰爆發時,英國科學家仍然無法量產這種藥物。真正讓青黴素拯救數百萬生命的,是美國政府的介入。在戰時壓力下,美國政府扮演了「市長」和「工廠主」的角色。它成立了專門的委員會,組織科學家攻克量產的化學難題(比如發現加入玉米漿可以大幅提高產量),投入巨資幫助輝瑞等公司建立工廠,並親自協調臨床試驗和分發。這是一次完美的「發明-建造-部署」的接力。
  • 失敗的部署:太陽能。 1954 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發明了第一塊實用的矽基太陽能電池。這又是一個「尤里卡時刻」。在 1970 年代的石油危機中,美國政府也一度大力投資太陽能研發。然而,到了 1980 年代,隨著雷根政府的上台和油價的回落,政府的支持戛然而止。結果,美國放棄了自己開創的產業。德國和日本接過接力棒,培育了市場;而中國則憑藉著持續的國家支持和龐大的製造業基礎,最終實現了大規模生產,將太陽能成本降低了 90% 。美國「發明」了太陽能,但卻是中國「部署」了太陽能。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美國發明了電晶體和晶片,卻將製造業拱手讓人;發明了核能,卻在建設新核電站上停滯不前;發明了更先進的鋰電池技術,卻沒有在國內建立起規模化的產業鏈。我們擅長從 0 到 1,卻在從 1 到 10 億的過程中屢屢掉隊。

2. OWS:一次現代的成功部署

書中也給出了一個振奮人心的現代成功案例:「曲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 OWS)。面對 COVID-19 疫情,川普政府發起了這個旨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發和分發疫苗的計劃。 OWS 的成功,不在於它發明了 mRNA 疫苗(那是卡里科等科學家數十年的功勞),而在於它完美地扮演了「市長」的角色,加速了部署的每一步:

  • 分散投資,降低風險:同時資助多種不同技術路線的疫苗,確保至少有一種能成功。
  • 清除瓶頸:預先投資建廠,解決玻璃瓶、針頭等供應鏈問題,並幫助藥廠招募臨床試驗志願者,加速 FDA 審批流程。
  • 創造確定性需求:政府承諾預先採購數億劑疫苗,無論最終是否有效。這份「預先市場承諾」(Advance Market Commitment, AMC)給了藥廠巨大的信心,讓它們敢於在疫苗獲批前就全力生產。

結果,一個通常需要十年的過程被壓縮到了十個月。 OWS 的成功再次證明,當政府目標明確、行動果斷,並扮演起「瓶頸偵探」的角色時,美國完全有能力實現驚人的部署速度。然而,可悲的是,由於政治兩極化,這樣一個巨大的成功案例,如今卻被兩黨共同遺忘,沒有人願意從中吸取經驗。

第三步:追根溯源——為什麼我們失去了部署的能力?

書中認為,美國「部署失能」的根源,是前述所有問題的總和。

  • 意識形態的束縛:新自由主義的興起,讓美國形成了一種普遍的信念,即政府不應該「挑選贏家」(pick winners)。政府應該做的只是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然後讓市場自由發揮。這種思想忽略了歷史的教訓:許多最偉大的技術(如互聯網、 GPS 、核能)在初期階段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為它們的風險太高、投資回報週期太長,私營部門根本無力承擔。
  • 治理能力的衰退:即使政府想要扮演「市長」的角色,它也常常力不從心。正如第三個論點所揭示的,政府被繁瑣的程序、相互衝突的目標和自身專業能力的匱乏所束縛,難以高效地清除障礙和建設基礎設施。
  • 政治的短視與不連續性:太陽能產業的命運就體現了這個問題。卡特政府大力支持,雷根政府則一刀切斷。這種政策的「抽搐」讓企業無法進行長期投資。相比之下,中國等國家則能提供數十年的穩定政策支持,讓企業敢於建立龐大的工廠和供應鏈。
  • 對「尤里卡神話」的迷戀:整個社會,從媒體到公眾,都更關注發明家的故事,而對那些將發明付諸實踐的工程師、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工作知之甚少。我們慶祝了「尤里卡時刻」,就以為任務已經完成,卻忽略了後面 99% 的艱苦工作。

總結與提煉——通往豐盛的最終路徑

回到我們的寓言。這個故事的最終啟示是,一個社會的繁榮,需要一個完整的創新生態系統。它既需要能想出神奇種子的發明家,也需要能大規模生產種子的工廠主,更需要能為麵包樹的生長掃除一切障礙的市長。本書最後提出的核心主張,就是我們必須重建這個生態系統。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政策清單,而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

作者們提出,政府應該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成為一個 「瓶頸偵探」。這意味著:

  • 從意識形態到務實主義:停止爭論政府應該是「大」還是「小」,而是聚焦於「在哪些關鍵領域,市場自身無法解決瓶頸問題?政府如何才能最有效地介入?」
  • 識別並破除瓶頸: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深入調查。是醫生數量不夠嗎?那就改革醫學院招生和住院醫師名額限制。是潔淨水泥成本太高嗎?那就用「預先市場承諾」來拉動需求,刺激創新。是 AI 發展需要大量能源嗎?那就改革審批流程,加速潔淨能源建設。
  • 擁抱「建造」和「部署」的價值:要認識到,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僅僅體現在它能發明什麼,更體現在它能建造和部署什麼。這需要我們重新尊重製造業、工程技術和高效的政府管理。

本書的結尾並未提供一個輕鬆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個嚴峻的挑戰和一個充滿希望的願景。挑戰在於,要實現這一切,需要克服數十年形成的制度慣性和意識形態偏見。這是一場艱難的政治鬥爭。

而希望在於,歷史表明,美國並非生來如此。在面對二戰、冷戰和疫情等重大危機時,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自己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動員和建設。書中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個類似的歷史關頭——舊的「新自由主義秩序」已經崩潰,新的秩序尚未形成。氣候危機、與中國的競爭、國內的民生疾苦,共同構成了一種「沒有硝煙的戰爭」,這為一次新的政治和社會共識的形成提供了契機。

最終,本書呼籲一種回歸美國傳統精神的、嶄新的 「豐盛政治」(politics of abundance)。這種政治相信,我們的未來不是由匱乏和零和博弈所定義的,而是可以通過人類的智慧和集體的努力,不斷地創造出更多的機會、更多的財富、更多的福祉。這不僅僅是關於建造更多的物質實體,更是關於重建我們的制度、我們的政府和我們對未來的信心。這是一個拒絕悲觀主義、擁抱可能性的宣言。它告訴我們,通往一個更美好、更豐盛的未來的大門並未關閉,但我們必須親手去建造那把能夠打開它的鑰匙。這把鑰匙,就是一個懂得建造的自由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