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 Elster《心靈的煉金術:理性與情感》(一)

Jon Elster 在《心靈的煉金術:理性與情感》(Alchemies of the Mind: Rationality and the Emotions)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探索人類心靈中那些看似神秘、非理性的過程,特別是情感,如何與我們的理性思維和行為互動。 Elster 博採眾長,融合了哲學、文學、歷史、心理學、經濟學等多種學科的視角,試圖為這些複雜的內心現象提供一個更清晰的解釋框架。

以「機制」而非「法則」來解釋社會現象與人類行為

首先,讓我們深入探討貫穿全書的論點:Jon Elster 主張,在社會科學領域,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對「機制」(mechanisms)的理解,而非試圖建立普世的、如物理學定律般的「法則」(laws)。這個觀點不僅是他分析情感的基礎,更是他對整個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核心貢獻。

要理解這個論點,我們必須先用費曼學習法的第一步:想像你在向一個聰明但對此領域完全不了解的人解釋。這個人可能會問:「科學不就是找尋定律嗎?像是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只要知道物體的質量和距離,就能精確預測它們之間的引力。為什麼研究人類社會就不能這樣?」

這是一個絕佳的起點。 Elster 的回答基本上是,人類行為的複雜性、情境性和內在的矛盾性,使得建立這種「如果 A 發生,則 B 必然發生」的普世法則變得幾乎不可能。社會科學的預測能力之所以屢屢失敗,正是因為我們錯誤地將物理學的模式套用在一個本質上截然不同的研究對象上。例如,經濟學家曾試圖建立失業率與社會動亂之間的法則,但現實證明,這種關係極其不穩定。有時高失業率引發動盪,有時卻不會;有時經濟繁榮反而會引發革命(如托克維爾對法國大革命的觀察)。這表明,我們無法找到一個簡單、放諸四海皆準的因果法則。

那麼,如果沒有法則,我們該如何進行科學的解釋呢?這就是「機制」登場的時刻。 Elster 將機制定義為「經常發生且易於識別的因果模式,它們在不確定的條件下被觸發,並產生不確定的後果」。這句話聽起來有點抽象,讓我們用一個更簡單的比喻來拆解它。

想像一下,你面前有一個裝滿各種工具的工具箱。這個工具箱就是我們所知的各種「因果機制」。現在,有一個特定的任務,比如要把一幅畫掛在牆上。法則論者會試圖預測:「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總是』會使用錘子和釘子。」但現實是,有的人可能會用電鑽和螺絲,有的人可能用無痕掛鉤,甚至有人會用強力膠帶。我們無法百分之百地「預測」哪一種工具會被使用。然而,一旦某人使用了錘子和釘子,我們就能夠「解釋」這個行為。我們可以說:「哦,他使用了『錘釘機制』,這個機制通常在需要牢固懸掛重物時被啟用。」同樣地,如果他用了無痕掛鉤,我們可以解釋說,他啟動了「便利且不傷牆面機制」。

Elster 在書中舉了一個經典的例子:在一個酒鬼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社會科學的法則無法預測。但我們知道至少有兩種常見的「機制」在起作用。一種是「模仿機制」,孩子可能會複製父母的行為,也成為酒鬼。另一種是「反向反應機制」,孩子因為目睹了酒精的危害,產生極度厭惡,從而滴酒不沾。我們事前無法確定哪個機制會被觸發,這取決於太多複雜的個人心理、遺傳、同儕影響等變數。但是,無論結果是哪一種,我們都可以回溯,並用一個可識別的、合理的因果機制來「解釋」這個結果。這個解釋不是憑空捏造的,因為這兩種機制(模仿與反抗)是我們在無數案例中反覆觀察到的模式。

Elstor 進一步將機制分為兩種類型,這讓他的分析更加精細。

A 型機制(Type A Mechanisms):這種情況下,我們知道觸發條件 C,但 C 可能會引發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 E1 或 E2,而我們無法預測究竟是哪一個會發生。上面那個酒鬼家庭的例子就是典型的 A 型機制。另一個絕佳的例子來自於諺語,Elster 對諺語的分析非常精彩,因為諺語本身就是民間智慧中提煉出的行為機制。例如,「物以類聚」(Like attracts like)和「異性相吸」(Opposites attract)。這兩句諺語描述了兩種完全相反的人際吸引機制。當我們看到一對情侶時,無論他們是驚人地相似還是截然不同,我們都能用其中一句諺語來「解釋」,但我們無法在他們相遇之初就預測哪種機制會主導。同樣的還有「眼不見,心不煩」(Out of sight, out of mind)與「距離產生美感」(Abse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它們描述了分離對感情的兩種相反作用。 Elster 認為,這些成對出現的矛盾諺語,恰恰證明了社會生活中充滿的是機制,而非單一的法則。

B 型機制(Type B Mechanisms):這種情況下,觸發條件 C 會同時引發兩種相反的效應 m1 和 m2 作用於同一個因變數 Y 上,導致淨效應(net effect)變得不確定。經濟學中的「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就是一個好例子。假設政府提高了高收入者的所得稅率。一方面,這使得休閒的「機會成本」降低了(因為每多工作一小時能留下的錢變少了),這會鼓勵人們減少工作,多享受休閒(替代效應)。但另一方面,稅率提高意味著他們的總收入減少了,為了維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他們可能反而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收入效應)。這兩種機制同時被觸發,方向相反,最終這個人是會工作得更多還是更少?我們無法從理論上直接預測,淨效應是不確定的。

透過引入「機制」這個概念,Elster 為社會科學找到了一個介於「普世法則」(過於野心勃勃且不切實際)和「純粹敘事」(僅僅描述個案而缺乏普遍性)之間的堅實地帶。解釋一個事件,不再是將其歸於某個宏大的、必然的歷史法則之下,而是像偵探一樣,打開事件的「黑箱」,識別出其中運作的一個或多個具體的、可理解的因果機制。這就是 Elster 所說的「為分解(disaggregation)辯護」。與其籠統地說「民主導致社會穩定」,不如去分析民主制度下,哪些機制促進穩定(例如,提供了和平解決衝突的管道),哪些機制又可能破壞穩定(例如,煽動民粹主義),然後再看在特定情境下,是哪些機制的組合在發揮作用。

總結一下這個核心論點,如果我們要用費曼學習法融會貫通:法則就像一個食譜,告訴你投入 A 、 B 、 C 原料,『必然』會得到 D 這道菜。但人類社會的廚房更像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廚具(機制)的地方,面對同樣的食材(情境),不同的廚師(個人)會因為他們的心情、習慣、信念而選擇不同的廚具,做出可能是烤魚,也可能是生魚片的菜餚。我們作為觀察者,無法百分之百預測會是哪道菜,但只要我們對廚具有足夠的了解,當菜餚端上來時,我們就能夠說出:「啊,這是用烤箱做的,利用了高溫烘烤的機制,所以外皮酥脆。」這就是解釋。 Elster 的整本書,就是試圖描繪和分類心靈廚房裡那些與「情感」相關的、最奇特、最精妙的廚具——那些「心靈的煉金術」機制。這個方法論的轉變,為他後續探討情感與理性的複雜互動鋪平了道路,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細膩、更貼近現實的方式來理解人類的心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