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杜拉克的五個問題(三):顧客重視什麼?

顧客重視什麼?(What does the customer value?)

我們已經確定了航行的目的地(使命),也繪製了標有服務對象島嶼和補給港口的海圖(顧客)。現在,船長面臨一個更深層次、也更棘手的問題:我們船上運載的貨物,真的是那些島上居民(主要顧客)和港口商人(支援型顧客)真正想要、甚至渴望的東西嗎?我們自認為珍貴的黃金,在他們眼裡會不會只是一堆無用的石頭?這就是杜拉克提出的第三個靈魂拷問:「顧客重視什麼?」

這個問題的威力在於,它要求我們從自己的腦袋裡走出來,真正走進顧客的世界,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心去感受。這是所有問題中最容易犯錯的一個,因為我們太容易陷入「我以為」的陷阱。

讓我們回到那位開餐廳的廚師。他確定了自己的主要顧客是追求浪漫的情侶。於是,他精心設計了一份法式大餐菜單,採購了最頂級的食材,佈置了燭光和玫瑰。他「以為」這些就是情侶顧客最「重視」的價值。然而,他可能會驚訝地發現,餐廳的生意並不好。為什麼?如果他放下身段,真正去和顧客聊一聊,他可能會聽到這樣的心聲:「你的菜確實不錯,但價格太貴了,我們只是想找個安靜、有情調的地方好好聊聊天。」或者「這裡的燈光太暗了,我們根本看不清對方,也拍不出好看的照片發到社群媒體上。」甚至「我們其實更想要一些可以分享的小份量創意菜,而不是那種一本正經的全套正餐。」

你看,廚師提供的「高品質食物」(他自認為的價值),和顧客真正尋求的「浪漫氛圍、合理價格、適合分享的體驗」(顧客重視的價值),之間出現了巨大的鴻溝。杜拉克一再強調:「沒有不理性的顧客(there are no irrational customers)。」顧客的行為,在他們自己的現實和處境中,總是合乎邏輯的。當組織的成果不如預期時,問題往往不在顧客,而在於組織沒有真正理解顧客所重視的價值。

因此,回答這個問題的第一條鐵律就是:不要猜,去問。

杜拉克本人身體力行這個原則。他每年都會親自打電話給幾十位十年前畢業的學生,問他們:「回頭看,學校對你們的貢獻是什麼?什麼東西至今對你仍然重要?我們應該改進什麼?又該停止做什麼?」他從這些對話中獲得的知識,深刻地影響了他的教學。這告訴我們,獲取顧客價值觀的唯一可靠途徑,就是建立一個系統性的、持續的、真誠的溝通機制。

書中那個遊民收容所的例子,更是震撼人心。收容所的管理者「以為」他們的主要顧客——無家可歸的人——最重視的是「營養的餐食和乾淨的床鋪」。這聽起來無可挑剔,對吧?充滿了善意和關懷。然而,當他們真正與遊民們進行一對一訪談後,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遊民們說,食物和床鋪固然感謝,但那並不能滿足他們內心最深層的渴望。他們真正重視的,是一個「能夠重建生活的安全之地(a place of safety from which to rebuild our lives)」,一個可以暫時稱之為「家」的地方。

這個發現,徹底顛覆了收容所的運營模式。他們不再是每天早上把人趕到街上,晚上再回來睡覺。他們允許人們長期居住,但前提是,顧客必須做出「承諾」,積極地參與重建生活的計畫。你看,當組織提供的價值(一個安全的避風港和重建生活的機會)與顧客所重視的價值(擺脫無家可歸狀態的深切渴望)精準匹配時,一個奇妙的轉變發生了:不僅組織的「成果」(幫助人們重返社會)變得更顯著,顧客本身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積極的參與者。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這個問題不僅適用於主要顧客,同樣適用於支援型顧客。一個博物館想為社區青少年舉辦活動,它的主要顧客是青少年。但它同樣需要思考支援型顧客——比如捐款人——重視什麼。捐款人重視的可能不是活動本身有多酷炫,而是他們希望看到自己的捐款確實改變了某個弱勢青少年的命運,他們希望看到清晰的成果報告。博物館還需要思考學校老師(另一種支援型顧客)重視什麼,老師們可能重視的是這個活動是否能與學校的課程相結合,是否能提供教學資源。如果不能理解並滿足這些支援型顧客的價值觀,再好的計畫也可能因為缺乏資金或學校不願參與而流產。

管理學家吉姆·庫澤斯(Jim Kouzes)分享的底特律西奈-恩典醫院的故事,生動地詮釋了領導者如何透過傾聽顧客價值來推動變革。醫院院長派翠西亞·馬里蘭(Patricia Maryland)到任時,發現醫院面臨困境,其中一個大問題是急診室病人平均要等 8 個小時才能入院。她沒有坐在辦公室裡看報表,而是去傾聽和觀察。她發現顧客(病患)重視的是「減少等待的痛苦和對未知的恐懼」。於是,她挑戰了傳統的部門結構,設立了胸痛病患專區、急診照護專區,將等待時間縮短了 75% 。她還發現,社區居民(潛在顧客)因為醫院陳舊的環境而不願前來就醫,他們重視的是一個「讓人感覺溫暖、信任和舒適的環境」。於是,她用一筆小額捐款重新粉刷、更換地毯,讓醫院煥然一新。這些改變的核心,都不是複雜的醫療技術,而是對「顧客重視什麼」的深刻洞察和快速回應。

在這個數位時代,邁克和凱斯·拉澤羅(Mike and Kass Lazerow)提出的「顧客革命(customer revolution)」概念,為這個問題注入了新的時代意義。他們指出,社群媒體和行動裝置的普及,已經將權力從公司轉移到了顧客手中。今天的顧客期待的是「在他們想要的時間,以他們想要的方式」獲得幫助和價值。這意味著,過去那種朝九晚五的客服電話,或者讓顧客自己翻閱厚厚的說明書的模式已經過時了。成功的企業,如 Uber,提供的價值不僅僅是「從 A 點到 B 點」,更是「隨時隨地、一鍵叫車」的即時性和便利性。未來的汽車,當零件需要更換時,可能不再是亮起一個令人焦慮的紅燈,而是主動發送訊息:「嗨,您的濾網該換了,點擊此處預約,我們會派人來取車。」這就是將「提供價值」的思維,提升到了「預測並主動滿足顧客需求」的更高層次。

最後,作家納迪拉·希拉(Nadira Hira)給出了一個清醒的提醒。在社群媒體時代,組織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獲得顧客的回饋。但她警告說,不要將工具本身等同於深刻的理解。很多主管滿足於看到社群媒體上的點讚數和留言,就認為自己「懂」顧客了。這是一種危險的錯覺。真正的創新者,不會止步於顧客表面的言辭,因為有時候「顧客自己也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他們會像偵探一樣,深入挖掘、反覆探究,去發現顧客內心深處那些連自己都未曾清晰表達的需求和渴望。這需要將線上數據與線下深入的、真誠的對話結合起來,才能獲得完整的圖像。

這是在你的海圖上,為每一個島嶼(主要顧客)和港口(支援型顧客)繪製詳細「需求清單」的過程。這份清單不是由你——船長——坐在駕駛艙裡想像出來的,而是你必須親自登島、進港,透過真誠的對話和細緻的觀察,一點一滴記錄下來的。

你必須放下「我以為」的傲慢,承認「沒有不理性的顧客」,並將傾聽作為組織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你提供的價值,必須與顧客的需求精準對應,否則再好的產品和服務也是徒勞。這種對應,不僅能提升成果,甚至能激發顧客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

在數位時代,顧客對價值的要求已經從「擁有產品」升級為「享受體驗」,他們期待更即時、更個人化、更主動的服務。但同時,你也要警惕,不要被表面的數據和社群媒體上的喧囂所迷惑,而忽視了深入、系統、持續地去探究顧客內心深處的渴望。

如果說第二個問題「誰是我們的顧客?」是畫出了地圖的輪廓,那麼第三個問題「顧客重視什麼?」就是為這張地圖填上了靈魂。它決定了你的船上應該裝載什麼貨物,你的航行日誌應該如何書寫。只有提供了顧客真正重視的價值,你的航行才不是一次自我感動的徒勞之旅,而是一次真正能創造改變、實現使命的偉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