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部分,我們確立了 Jon Elster 對社會科學解釋方法的基本要求:解釋必須是追溯原因的,並且要著重於闡明具體的「機制」。現在,我們將深入探討第二個核心論點,這直接關係到社會科學解釋的內容。
Elster 主張:要解釋社會行為,我們必須理解行動者內心的心智狀態——也就是他們的慾望、信念與情感。然而,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慾望-信念模型」其實極其脆弱和不穩定,我們絕不能想當然地把它當作一個堅固不變的解釋基礎。
這個論點可以說是對第一部分「機制」概念的血肉填充。如果說「機制」是解釋社會現象的工具,那麼慾望、信念和情感就是構成這些機制的微小零件。不理解這些零件的特性,我們就無法真正掌握那些工具。
讓我們再次運用費曼學習法,把這個論點拆解開來,想像我們正在向那位聰明的高中生朋友解釋。
第二部分:深入人心——慾望、信念與情感的脆弱模型
在第一部分,我們把自己想像成一個機械師,試圖拆解社會這部大機器的引擎,找出裡面的齒輪和螺絲,也就是「機制」。現在,Elster 邀請我們更進一步,把自己變成一位心理學家,甚至是神經科學家,去看看駕駛員——也就是每一個社會中的行動者——他的大腦裡究竟在發生什麼。因為,所有的社會行為,最終都是由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做出來的。
解釋人類行為最經典的模型,就是「慾望-信念模型」(belief-desire model)。這個模型非常直觀。它認為,要解釋一個人為什麼會做某件事(行動),我們只需要知道兩件事:
- 他想要什麼?(慾望,Desire)
- 他相信怎麼做才能得到他想要的?(信念,Belief)
這就像使用 GPS 導航。你的「慾望」是你想去的目的地,比如「海邊」。你的「信念」則是 GPS 地圖告訴你的路線,比如「我相信沿著這條高速公路開是去海邊最快的路」。於是,你的「行動」就是開車上高速公路。這個模型是「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的基礎,它假設人就是這樣,像一個理性的計算機,根據自己的慾望和對世界的信念,來選擇最佳的行動方案。
聽起來很完美,對吧?但 Elster 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告訴我們,這個看似堅固的 GPS 模型,實際上經常出故障,而且是以非常有趣、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出故障。他要我們警惕,我們腦中的慾望和信念,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清晰、穩定和可靠。
第一步:慾望的測不準原理——你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嗎?
我們通常以為,我們的喜好和慾望是內心深處一個固定的東西,就像桌上的蘋果,它就在那裡,我們只需要把它「讀取」出來就行了。但 Elster 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事實遠非如此。我們的慾望和偏好,很多時候是脆弱的、易受影響的,甚至是「被製造出來的」。
想像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實驗者找來一群人,讓他們看一些商品,比如一個無線鍵盤、一瓶紅酒。在問他們「你最多願意花多少錢買這個鍵盤?」之前,實驗者先請他們做一件看似無關的事:把他們自己社會安全號碼的末兩位數字寫下來。然後,實驗者問他們:「你是否願意用『等於你剛寫下的那個數字』的美元價格來買這個鍵盤?」
結果令人震驚。那些社會安全號碼末兩位數字較大的人(比如 80 到 99),他們後續表示願意為鍵盤支付的最高價格,平均來說,遠遠高於那些號碼較小的人(比如 01 到 20)。在這個實驗中,鍵盤的平均成交價在前者中是 56 美元,在後者中僅為 16 美元。
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一個完全隨機、毫不相干的數字(社會安全號碼),像一個「錨」一樣,把人們的「願付價格」給定住了。人們的偏好並非一個內心固有的穩定數值,而是在被提問的當下,受到情境中任意線索的強烈影響而被「建構」出來。在被問到那個問題之前,對於「這個鍵盤值多少錢」,他們心中可能根本「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Elster 透過這類例子提醒我們,當我們試圖用「慾望」或「偏好」來解釋一個人的行為時,必須極其小心。我們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行動者是帶著一套事先設定好的、完整的偏好設定進入一個情境的。很多時候,他們在情境中「發現」或「創造」了自己的偏好。這就像我們以為 GPS 的目的地是預先設定好的,但實際上,路邊一個隨機的廣告牌,就可能讓我們臨時改變了想去的地方。
第二步:信念的模糊地帶——「相信」與「假裝相信」
如果說慾望是不穩定的,那麼信念呢?我們對世界的看法,難道不也是基於事實和邏輯的嗎?Elster 同樣指出,我們的信念也存在著廣闊的模糊地帶。他特別區分了兩種「信」,一種是真正作為行動前提的「信念」(belief),另一種則是為了尋求內心安慰的「準信念」(quasi-belief)。
最好的例子就是對「來世」(afterlife)的信念。很多人會宣稱自己相信有來世,相信死後會上天堂。這聽起來是一個非常堅定的信念。但 Elster 會問:如果這是一個和「太陽明天會從東方升起」同等堅實的信念,為什麼這些人通常還是希望來世「越晚到來越好」呢?他們在過馬路時,依然會小心翼翼地看兩邊的車;他們生了重病,還是會拚命尋求治療,而不是欣然迎接即將到來的永恆幸福。
這表明,對很多人而言,「相信有來世」可能並不是一個用來指導日常決策的行動指南,而更像是一種「精神鴉片」或「安慰劑」。它是一種「準信念」,其主要功能是在我們想到死亡、感到恐懼時,給予我們心靈的慰藉。這種信念的價值在於「消費」它所帶來的良好感覺,而不是作為理性決策的前提。
Elster 進一步將這個概念延伸到情感上。有些人會對第三世界的貧窮表現出義憤填膺,但卻從未掏出錢包捐款。這種「憤怒」可能是一種「準情感」(quasi-emotion),或者用更通俗的話說是「多愁善感」(sentimentality)。如同作家王爾德的精闢定義:多愁善感的人,「是那種希望享受情感的奢侈,卻不願為此付出代價的人」。無論代價是金錢的捐贈,還是體驗真正悲傷所帶來的痛苦,準情感的特徵就在於「代價的缺席」。
因此,當我們分析一個人的行為時,僅僅聽到他說「我相信 X」或「我感覺 Y」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像偵探一樣,去判斷這個信念或情感,究竟是他決策的前提,還是他決策之後用來安慰自己的工具。
第三步:慾望對信念的「污染」——當我們選擇看見我們想看見的
「慾望-信念」模型假設這兩者是相互獨立的:慾望是我們的目標,信念是我們對如何達成目標的地圖。但 Elster 指出,這個模型最常見的故障,就是慾望會「污染」信念。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會扭曲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動機性信念形成」(motivated belief formation)。
其中最簡單的形式是「一廂情願」(wishful thinking)。因為我「希望」我的伴侶是忠誠的,所以我會下意識地去尋找並放大那些能證明他/她忠誠的證據,而忽略那些不利的證據。這種信念的形成,並非為了更準確地認識世界,而是為了最大化我們從「持有這個信念本身」所獲得的快樂。
El-ster 進一步探討了比一廂情願更複雜的機制:「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和「文飾作用」(rationalization,或譯合理化)。
文飾作用是先有行為,後有信念。想像一下伊索寓言裡那隻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牠的「行為」是多次嘗試失敗,牠的「慾望」是吃到葡萄。當慾望無法滿足時,牠產生了巨大的挫敗感和認知失調——「我想吃但我吃不到」。為了緩解這種不適,牠改變了自己的「信念」:「這葡萄肯定是酸的,我才不稀罕呢!」牠為自己的失敗行為,創造了一個讓自己感覺良好的理由。 Elster 在書中用了一個更尖銳的諺語:「冒犯了別人的人,是無法原諒對方的。」(Who has offended, cannot forgive.)意思是,當我傷害了你,為了讓自己免於愧疚,我會開始尋找甚至捏造你的缺點,說服自己「是你活該被我傷害」。我的惡行,就這樣被「合理化」了。
自我欺騙則更為複雜,往往是信念先於行為。 Elster 引用了普魯斯特小說中史璜對其情人奧黛特身份的懷疑過程,來描繪這種心理的幽微曲折。當史璜聽到傳聞說奧黛特是個「被包養的女人」(kept woman)時,他的內心產生了巨大的痛苦。因為他深愛奧黛特(慾望),他無法接受這個可能性(信念)。於是,他的心智啟動了防禦機制:「他的心智突然一陣懶怠,像停電一樣,熄滅了所有的光亮。」他轉而去想別的事情,比如下個月該多給奧黛特一些錢。他透過這種方式,主動迴避了去核實那個讓他痛苦的信念。
這些例子深刻地揭示了,我們大腦中的信念形成過程,遠非一個客觀、中立的訊息處理過程。它時時刻刻受到我們慾望和情感的干擾、塑造甚至是綁架。一個好的社會科學解釋,必須將這種「心智的煉金術」(alchemy of the mind,Elster 另一本著作的書名)納入考量。
第四步:綜合圖像——一個充滿故障但仍在運轉的系統
綜合起來看,Elster 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複雜的人類心智圖景。它不再是那個簡單清晰的「慾 G 望-信念」GPS 導航系統。相反,它是一個目的地(慾望)會隨時變換,地圖(信念)會被願望任意塗改,而且系統本身還會為了自我感覺良好而編造各種理由的、充滿「故障」的系統。
但這正是 Elster 思想的深刻之處。他並不是要全盤否定「慾望-信念模型」,因為它依然是我們理解人類行為唯一可用的出發點。他要做的是提醒我們,在使用這個模型時,必須意識到它的脆弱性。社會科學家不能再像天真的工程師一樣,以為只要輸入慾望和信念,就能預測行為。相反,他必須像一個經驗豐富的醫生,懂得去診斷這個系統在特定壓力下(比如強烈的情感、模糊的資訊、困難的抉擇)可能會出現哪些典型的「症狀」或「故障模式」。
因此,Elster 的第二個核心論點可以總結為:解釋社會行為的鑰匙,深藏於個體的心智之中。但這把鑰匙並非一體成形,而是由慾望、信念、情感等眾多脆弱、易變、且相互糾纏的零件所組成。一個優秀的社會科學家,必須深入理解這些零件的運作邏輯,尤其是它們在非理性狀態下的運作邏輯,才能真正拼湊出一個關於人類社會行為的、既深刻又真實的解釋。
(第二部分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