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的解釋之道——打開機制的黑盒子
Jon Elster 在《解釋社會行為》這本書中,首先為我們建立了一個根本性的觀念,可以說是他整個學術大廈的基石:社會科學的主要任務是解釋,而所有真正的解釋都必須是「因果解釋」(causal explanation),並且這種解釋的核心在於闡明具體的「機制」(mechanisms),而非僅僅尋找普世的「法則」(laws)或指出事件之間的「相關性」(correlation)。
現在,讓我們用費曼學習法來徹底拆解這個核心論點。想像一下,你正試圖向一位對社會科學完全陌生的朋友,比如一位聰明的高中生,解釋為什麼 Elster 會如此堅持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
第一步:什麼是「解釋」?從撞球說起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在尋求解釋。為什麼昨天那場球賽我們支持的隊伍輸了?為什麼我的朋友最近心情不好?為什麼某個國家會發生革命?社會科學家,就是一群專業從事這類解釋工作的人。 Elster 認為,最基本、最可靠的解釋模式,就像我們打撞球一樣。
想像一下撞球桌上的情景。一顆白色的母球撞擊到紅色的子球,然後紅色子球開始滾動。如果有人問:「為什麼那顆紅色子球會動?」你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因為白色母球撞到了它。」這就是 Elster 所說的最純粹的「因果解釋」模型。一個「事件」(母球撞擊)發生在先,導致了另一個「事件」(子球滾動)發生在後。前者是「因」(explanans),後者是「果」(explanandum)。這個模型非常清晰,沒有任何神秘之處,我們能明確指出一個事件如何引發了另一個事件。 Elster 強調,所有社會科學的解釋,在最根本的層面上,都應該追求這種如同撞球般的清晰度。
然而,社會科學的解釋往往不這麼直接。我們更常解釋「事實」或「狀態」,而非單一「事件」。例如,我們可能會問:「為什麼美國社會的槍枝暴力問題比歐洲嚴重?」這個問題的「果」是一個持續存在的狀態,而非單一事件。 Elster 提醒我們,雖然我們處理的是複雜的狀態,但要做出一個好的解釋,就必須努力將這個狀態追本溯源,還原到一系列引發它的「事件」上。例如,要解釋槍枝暴力問題,我們可能需要回溯到歷史上關於持槍權的立法事件、特定政治遊說團體的成立事件、或是某些引發社會恐慌的槍擊事件等等。如果一個解釋無法追溯到具體的行動者(個人或群體)在特定時間點所做的具體事情,那它就很可能是一個不夠紮實的解釋。
第二步:戳破解釋的「冒牌貨」
為了讓我們更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因果解釋」,Elster 花了大量篇幅,帶我們辨識幾種常見的、看似是解釋但實際上並不可靠的「冒牌貨」。
冒牌貨一:相關不等於因果
這是最常見的陷阱。我們看到兩件事情總是一起發生,就很容易認為其中一件是另一件的原因。 Elster 在書中引用了一個絕佳的例子,來自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觀察。在十九世紀的法國,人們普遍認為「為愛結婚」的婚姻,往往比「父母之命」的包辦婚姻更不快樂。這似乎是一個很強的相關性。於是人們得出結論:追求浪漫的愛情會導致婚姻不幸。
Elster 會引導我們像偵探一樣思考:這個結論可靠嗎?有沒有其他可能?托克維爾就提出了兩種更深層的解釋。第一,在那個包辦婚姻是主流的社會裡,敢於違背傳統、為愛結婚的男女,通常都是性格非常固執、特立獨行的人。讓兩個如此固執的人生活在一起,本身就很容易產生摩擦,導致不快樂。所以,不是「愛情」導致了「不快樂」,而是一個潛在的「第三方因素」——固執的性格——同時導致了他們「為愛結婚」和「婚姻不快樂」。這就像我們發現,夏天冰淇淋銷量和溺水人數都上升了,但並不是吃冰淇淋導致了溺水,而是「炎熱的天氣」這個第三方因素,同時讓人們想吃冰淇淋和去游泳。
第二,托克維爾還指出,這些為愛結婚的伴侶,因為違背了社會主流,會受到來自親友和社會的排擠與歧視。這種來自外界的壓力,也會讓他們的婚姻生活充滿痛苦。所以,即便「為愛結婚」這個行為確實「導致」了不快樂,其因果鏈條也遠比人們想像的複雜,它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下才成立的。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個好的解釋,不能僅僅滿足於找到 A 和 B 之間的關聯,而是要拼盡全力去排除掉所有可能的「第三方因素 C」,並且清晰地描繪出 A 是如何一步步影響 B 的。
冒牌貨二:功能解釋的誘惑
另一種常見的解釋陷阱是「功能解釋」(functional explanation),也就是用一個行為所帶來的「好處」或「結果」,反過來解釋這個行為為什麼會存在。例如,人類學家可能會說,某些原始部落的血親復仇習俗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有助於控制人口,使其維持在一個可持續的水平。
Elster 對此類解釋抱持極大的懷疑。為什麼?因為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結果發生在行為之後,一個尚未發生的「好處」(人口被控制),如何能成為一個已經發生的「行為」(復仇習俗)的原因呢?這就像說,你今天努力讀書,是因為你「將來」會考上好大學。這句話聽起來沒錯,但它省略了關鍵的環節。真正的原因是你「現在」相信努力讀書能考上好大學,並且你「現在」渴望考上好大學。你的信念和慾望,這些發生在「行動之前」的心智狀態,才是真正的原因。
Elster 承認,功能解釋在生物學的演化論中是成立的。一個基因突變之所以能在物種中被保存下來,是因為它「恰好」帶來了有利於生存和繁殖的「結果」。這裡存在一個明確的「回饋機制」:帶來好結果的基因更有可能被傳遞給下一代。但在社會科學領域,這種清晰的回饋機制極其罕見。血親復仇習俗的例子,我們就找不到一個可靠的機制,能證明「控制人口」這個所謂的好處,是如何反過來強化和維持了復仇行為本身。更有可能的是,這個好處(如果真的存在的話)純屬巧合。在社會科學中,除非你能明確指出那個回饋機制的「齒輪和螺絲」(nuts and bolts),否則,訴諸於某個行為對社會有好處來解釋它的存在,就是一種智力上的懶惰。
冒牌貨三:普世法則的迷思
物理學家可以驕傲地宣稱他們有牛頓定律、有相對論。這些是普世的「法則」(laws),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成立。只要給定初始條件,我們就能根據法則精確地預測結果。許多社會科學家也夢想能找到這樣的法則,例如,「只要發生 A,就必然會發生 B」。
Elster 認為,這在社會科學中幾乎是不可能的。社會現象太複雜了,人性太幽微了,以至於幾乎不存在任何普世的、不受條件限制的法則。例如,經濟學裡有一條最接近法則的「需求定律」:價格上升,需求下降。但我們也知道有例外,比如某些奢侈品(所謂的「韋伯倫商品」),價格越高,想買的人反而越多,因為它成了地位的象徵。
這就是 Elster 引進「機制」概念的關鍵所在。與其去尋找一個在所有情況下都成立的「法則」,不如去識別一系列在特定條件下會被觸發的「機制」。
第三步:核心概念——作為「工具箱」的機制
這就把我們帶到了 Elster 整個論證的核心:「機制」到底是什麼?
Elster 將機制定義為「經常發生且易於識別的因果模式,但它們的觸發條件通常是未知的,或者其後果是不確定的」(frequently occurring and easily recognizable causal patterns that are triggered under generally unknown conditions or with indeterminate consequences)。
這聽起來有點抽象,讓我們用 Elster 最喜歡的例子——成語和諺語——來理解。為什麼諺語智慧常常成雙成對地出現,而且意思完全相反?
- 一方面,我們說「眼不見,心不煩」(Out of sight, out of mind);另一方面,我們又說「離別使情意更濃」(Abse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
- 一方面,我們說「三思而後行」(Look before you leap);另一方面,我們又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He who hesitates is lost)。
- 一方面,我們說「物以類聚」(Like attracts like);另一方面,我們又說「異性相吸」(Opposites attract each other)。
這些成對的諺語,每一個都描述了一種真實存在的心理「機制」。它們不是「法則」,因為它們不適用於所有人、所有情況。我們無法「預測」一對情侶在長期分離後,究竟是會感情變淡還是會更加思念對方。但是,一旦「結果」發生了,比如他們分手了,我們就可以很有把握地「解釋」說,「唉,這就是『眼不見,心不煩』的道理啊。」如果他們在重逢後決定結婚,我們又可以說,「可見『離別使情意更濃』是真的。」
這就是機制的威力所在。它讓我們擁有強大的「事後解釋能力」,儘管我們的「事前預測能力」可能很弱。社會科學家的工作,就像一個修理工,他的工具箱裡裝滿了各種各樣的「機制」(比如認知失調、酸葡萄心理、禁果效應、補償效應等等)。當他面對一個待解釋的社會現象時(比如,為什麼一個羞辱性的入會儀式反而會增加成員的忠誠度?),他就要從工具箱裡找出最合適的那個機制(認知失調:為了讓自己承受的巨大痛苦顯得值得,我必須相信這個組織非常棒)來解釋它。
第四步:打開黑盒子——追求更精細的解釋
僅僅說「認知失調」導致了忠誠度提高,在 Elster 看來,仍然不夠好。這就像一個不透明的「黑盒子」。一個好的解釋,必須把這個黑盒子打開,把裡面的齒輪和傳動裝置一個個描繪出來,展示它們是如何環環相扣、最終產生結果的。
讓我們回到那個假想的例子:「失業率上升導致對外戰爭」。這是一個黑盒子式的陳述。要打開它,我們需要提出更具體的因果鏈條:
- 第一層機制:失業率上升 → 民眾不滿情緒增加。
- 第二層機制:民眾不滿情緒增加 → 民眾傾向於投票給那些承諾用強硬手段解決問題的民粹主義領袖。
- 第三層機制:民粹主義領袖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或刺激軍工產業,更有可能發動對外戰爭。
你看,通過這樣一步步地細化,我們的解釋就變得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有說服力。在每一個環節,我們都可以去尋找證據來驗證。雖然每一層機制本身可能都不是一個絕對的法則,但將它們串聯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解釋鏈條。這種不斷追問「如何發生」(how)的過程,就是打開黑盒子的過程,也是 Elster 所倡導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核心。
總結一下 Elster 的第一個核心論點:社會科學的解釋,應該是一種因果解釋。它追求的不是找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也不是滿足於指出事物之間的相關性或功能,而是要像一個精密的工匠,識別出導致現象發生的、具體的、可觀察的「機制」,並盡可能地將這些機制組合成一條清晰的因果鏈,從而真正「打開」社會現象背後的那個黑盒子,讓我們看到事情究竟是如何發生的。這是一種更謙遜、但更紮實的研究取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