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全球中央銀行持有黃金的資產比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央銀行的資產中有超過 70% 是以黃金形式持有,但在短短幾十年內,這一比例在 2010 年降至接近 10% 。然而,現在這一趨勢正在逆轉,全球的中央銀行競相購買黃金,並謹慎緩慢地考慮將比特幣納入其儲備中。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可能會導致黃金和比特幣的價格飆升,但也可能對美國造成重大打擊,因為取代黃金作為中央銀行首選儲備的,恰好是美國美元。如果美元被其他資產取代,將使美國變得更加貧窮和脆弱。
這引發了一個問題:這一中央銀行購買潮是小幅上升,還是主要趨勢的開始?如果是趨勢,那將對黃金和比特幣的價格以及美國的全球力量意味著什麼?為了了解這一點,我深入研究了中央銀行家自己所說的他們在選擇儲備資產時所尋求的方向,以及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實際購買的內容。這些報告通常內容繁瑣,術語眾多,因此我將其精簡為幾個重要的要點,省去術語的麻煩。
首先,我們快速回顧一下儲備資產的用途。簡而言之,儲備資產是中央銀行用於維護自國貨幣價值的資產。這在兩種情況下特別有用。第一種是保護貨幣的價值,例如,去年日元突然貶值時,日本中央銀行通過出售價值數十億的儲備資產來捍衛日元,這樣可以增強對日元的需求,穩定其價格。
那麼,為什麼中央銀行會干預市場以改變貨幣價格呢?首先,中央銀行在危機時刻捍衛其貨幣,以防止迅速的通脹發生,避免關鍵進口價格飆升。例如,在 2022 年斯里蘭卡的貨幣危機中,由於中央銀行耗盡了儲備,未能防止超通貨膨脹,政府不得不對進口燃料進行配給,導致經濟大部分停擺。
第二個中央銀行擔心快速貶值的原因是,這會讓外幣借款人陷入困境。例如,在 1994 年的墨西哥龍舌蘭危機中,很多公司和銀行因為借了大量美元,而他們的營收卻是比索,因此當比索的價值突然大幅下降時,大量墨西哥公司無法償還外國債務,導致危機惡化。為了避免南方貨幣貶值演變成全面經濟危機,世界各地的中央銀行越來越多地持有儲備資產,以便在危機時刻支持他們的貨幣。
除了危機預防,許多中央銀行還利用儲備資產進行貨幣控制,或更不客氣地說,進行貨幣操控。許多中央銀行選擇將其貨幣與其他國家的貨幣固定,以促進貿易。例如,香港的貨幣當局通過購買儲備資產將港元與美元掛鉤。如果對港元的需求過大,則會出售儲備資產;而當對港元的需求不足時,則會購買儲備資產。
接下來,讓我們回答為什麼美國美元現在是最佳儲備資產。通過與比特幣、黃金及其他法定貨幣(如中國人民幣或歐元)的潛在挑戰者進行排名。我們將依賴世界銀行的研究,該研究問了 191 個國家的中央銀行,他們在選擇儲備資產時究竟看重什麼。這份報告揭示,中央銀行家實際上重視三個方面:安全性、流動性,最後是賺錢。
為了了解中央銀行為何日益轉向黃金,甚至可能是比特幣,並確定這一趨勢是否可能持續,我們將討論每個因素。首先,我們來看最不重要的優先事項——賺錢。這對法定貨幣與黃金和比特幣的運作方式完全不同。如果中央銀行持有美元資產,如美國國債,實際上能獲得約 4.4% 的利率。同類的歐元債券則約為 2.5%,而中國類似債券僅為 1.7% 。與此相比,黃金只是一塊金屬,儲存它需要成本,這相當於約 0.5% 的負利率。最後,比特幣只是數據項目,根本不支付任何利息。
因此,在這方面,美元明顯勝出,而黃金和比特幣則吸引力不大。然而,與法定貨幣相較,黃金和比特幣的價格往往大幅上漲,這意味著中央銀行單單持有黃金或比特幣就可能賺得比持有美國國債更多的錢。事實上,這正是捷克中央銀行行長在提議將比特幣作為儲備部分時提到的潛在獲利。然而,黃金和比特幣並不是保證的投資,其價格也會波動,限制了它們在這一類別的得分。
當然,中央銀行是公共機構,賺錢並不是它們的主要動機。如前所述,中央銀行主要利用儲備資產來保護其貨幣。為此,理想的儲備資產需具備高流動性。如果中央銀行出售它以回補自己的貨幣,則最好在出售時不影響該資產的價格。可以看出,比特幣目前不適合大多數主要中央銀行,因為如果它們出售大量比特幣,將會崩潰比特幣市場。對於黃金和人民幣,這是一個較小的問題,對於歐元幾乎不是問題,而美國美元則是在美國巨大的金融市場中交易。
但是,流動性還有一個人們常常不談的方面,即購買流動性。這是指中央銀行需要能輕易累積儲備資產,且成本不能過於高昂。這對於新興市場的中央銀行尤其重要,因為它們持有的黃金往往少於富裕國家的中央銀行。事實上,許多人認為黃金和比特幣的最大優勢,其實可能是它們的最大劣勢。也就是說,與法定貨幣相比,政府能夠大量創造來滿足需求,而黃金,尤其是比特幣的數量則是有限的。當然,中央銀行總是可以購買這些資產,但大量購買會推高價格。這對投資者來說很有利,但對於貧窮國家而言卻不太理想。相比之下,美國在開放市場方面相對慷慨,允許貧窮國家通過向美國出口來積累美元。這和其龐大的金融市場,讓出售儲備資產變得無痛,使得美元成為全球流動性最強的儲備資產。
最後,美元在選擇儲備資產的最後一項,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安全性方面,仍然遙遙領先。在儲備資產方面,安全性可以意味兩種情況。首先是價格穩定性或波動性。在這方面,黃金和比特幣的相對固定供應量是一個重大弱點。畢竟,若某物的供應固定但需求可能變化,則其必然成為一種非常波動的資產。因此,顯而易見,黃金歷來變化劇烈。同樣,儘管加密貨幣愛好者稱美國美元的 10% 通脹為超通脹,但在 2022 年,比特幣的通脹幾乎超過了 50% 。當然,這在 2023 年出現了大規模的比特幣通脹緩解,但這並不影響中心銀行的視角。中心銀行不是投資者,而是危機的戰鬥者,像比特幣這樣的波動資產對他們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因為在最需要的時候,其波動性可能妨礙他們捍衛貨幣的能力。
比特幣支持者如《比特幣標準》一書的作者會辯稱,隨著比特幣獲得更多的接受度,其波動性將變得較小。然而,我們在黃金的表現上並沒有看到這一點,黃金在歷史上即使在成為全球貨幣時期仍舊保持著高度的波動性。事實上,我懷疑比特幣將永遠比黃金更具波動性,正是因為其供應受到的限制比黃金更嚴格。因此,在價格波動性,或說穩定性方面,主要的法定貨幣迄今為止在黃金和比特幣以上。
然而,除了防止波動性安全性之外,對許多中央銀行而言,美國美元在冷戰期間的實體安全性也要比黃金高,因為許多中央銀行曾經擔心蘇聯入侵。畢竟在二戰期間,瑞士和荷蘭等國曾經失去相當大一部分的黃金儲備於入侵的納粹之手。因此,將黃金存放在倫敦或紐約等遠離前進軍隊的地方成為常見做法。如果你信任美國保管你的黃金,那麼你也會相信他們不會沒收美元。與此同時,雖然比特幣在理論上持有非常安全,但對於許多人來說,保管比特幣常見的黑客事件和丟失密碼或硬碟的故事並不罕見。
今天美元的主導地位以及黃金的衰落和比特幣的不被接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用這些因素解釋。多年來,黃金的盈利能力低於美元,更重要的是,美元市場的流動性遠超過黃金,因此黃金的持有安全性也相對較低,主要來自其固有的高波動性。
那麼,快轉到今天,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中央銀行黃金儲備的上升似乎更為明顯?如果我們僅僅從中央銀行購買的黃金量來看,事實上,中央銀行為何再次競相購買黃金,以及可能購買一點比特幣的原因?未來,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人員探討這一現象時,發現隨著美國、英國、歐元區和日本施加制裁,金儲備的數量和價值在當前或之前的幾年中有所增加。換言之,制裁甚至是最流動和安全的儲備資產被凍結,令那些認為自己可能面臨制裁的中央銀行家轉而尋求他們所知的唯一真正安全的資產——黃金。
因此,對於一些中央銀行家,如俄羅斯的中央銀行,當地持有的黃金現在看來安全性高於美元和歐元。但當然,黃金仍然存在一些巨大的缺點,儲存成本高且在全球金融市場中(如倫敦和紐約)實際上很難出售。如果你受到制裁,而不想將它存放在當地的金庫中而是選擇在北京,那麼比特幣或許能發揮作用。因為與黃金不同,比特幣是數字化的,雖然發送給他人可能緩慢和昂貴,但對於我們這些無法承擔太多比特幣的人來說,對於中央銀行大宗交易比起黃金要容易得多。
然而,迄今為止,這在理論上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央銀行轉向黃金或比特幣,俄羅斯中央銀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從所謂的不友好法定貨幣轉向所謂友好的法定貨幣,如人民幣或印度盧比。
問題是,明天會怎樣?中央銀行是否會繼續購買更多黃金,甚至可能是比特幣?如果它們這麼做,會不會進一步推高黃金和比特幣的價格?更有趣的是,這是否會導致美國美元的消亡,甚至法定貨幣的全面衰落?換句話說,未來的儲備貨幣是什麼?
鑑於儲備貨幣的變更通常由於網絡效應而進行緩慢,我不預期美元會在短時間內大幅流失。儘管特朗普的經濟顧問曾指出,如果國家希望繼續使用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可能需要以國防開支的形式為此支付代價。美元在對中央銀行家最重要的流動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仍然遙遙領先,這應該不會導致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崩潰。因此,上一次全球儲備貨幣從英鎊轉為美元的過程,花費了超過 60 年的時間,當美國超越英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時。
因此,美元的衰亡看起來仍然遙遠。鑒於法定貨幣因其靈活供應而更加穩定,我不認為預期中央銀行會全部轉向黃金或比特幣有意義,除非世界完全陷入無政府狀態。
然而,在這個日益分裂的全球秩序中,我確實預期黃金購買趨勢將繼續,越來越多的中央銀行家希望保護自己免受潛在的美國、歐盟或中國的地緣政治行動影響。如果在這個世界中,比特幣變得更加主流並因此提高流動性,它可能會在中央銀行的投資組合中謀得一席之地,作為比黃金更易於跨境轉移的數字替代品。
如果中央銀行的購買增加,這可能會進一步推高黃金和比特幣的價格。然而,請記住,這一點可能已經在市場上反映出來,因此我們不能確信不變。即使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成為主要的儲備貨幣,我認為加密貨幣的回升清楚表明,我們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討論加密作為一個資產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