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透過深刻地觀察他人來理解他們?
深刻地觀察他人,是一種主動且富有創造力的行為。這不僅僅是記錄對方的外在表現,更重要的是用心去理解他們的內在世界。如同書中所言,當我們將注意力如同光芒般投向他人時,能促使他們成長;當我們看到他們的潛力時,他們也更可能發掘自身的潛能;當我們理解他們的脆弱並給予同情時,他們更有力量去面對生活的挑戰。心理學家戴安娜・福沙(Diana Fosha)指出,韌性的根源在於被一個充滿愛、能與之共情且自我掌控的他人所理解並存在於其心中。換句話說,我們如何看待他人,將會影響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就像珍妮・傑羅姆(Jennie Jerome,後成為溫斯頓・邱吉爾的母親)的故事所啟示的,相較於讓人覺得你聰明(如同格萊斯頓),不如讓人覺得他們自己聰明(如同迪斯雷利),後者更能啟發他人。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也發現,高生產力的研究人員往往與一位名叫哈利・奈奎斯特(Harry Nyquist)的工程師共進早餐或午餐,因為奈奎斯特真正傾聽他們的問題,深入他們的思維,提出好的問題,並引導他們發揮最佳水平,他是一位「啟發者」(Illuminator)。因此,深刻地觀察他人,是透過專注、理解和共情,照亮他人的內在世界,並促進其成長的過程。
什麼是「啟發者」的心態?它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他人?
「啟發者」(Illuminator)是一種與人相處的方式,一種存在的風格,一種道德理想。當我們以啟發者的心態與人交往時,我們的目光是溫暖、尊重且讚賞的,它傳達著「我想認識你,也希望你認識我」的訊息。這種目光積極地回應了每個人在初次見面時潛意識中提出的問題:「對你來說,我是一個人嗎?你在乎我嗎?我對你來說是重要的嗎?」答案往往在言語之前就透過我們的目光傳達了。啟發者的目光充滿敬意,它認為遇到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並且在某些方面優於自己。啟發者相信每個人在某些領域都是引人入勝的。這種尊重的態度並非將對方視為需要解決的謎題,而是視為一個永遠無法完全理解的奧秘。啟發者會放下批判,允許對方自在地展現自己。牧師吉米(Jimmy)的例子深刻地詮釋了這種心態:他將每個人都視為上帝的造物,擁有不朽的靈魂和無限的價值與尊嚴,並努力以耶穌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帶著愛與尊重去問候每一個人。因此,「啟發者」的心態是一種基於深刻的尊重、好奇心和對他人內在價值的認可,從而照亮他人,促進彼此理解和連結的方式。
我們理解他人時常會遇到哪些阻礙?什麼是「次等心靈問題」?
我們在理解他人時常會遇到許多阻礙。「次等心靈問題」(Lesser-Minds Problem)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障礙。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尼古拉斯・艾普利(Nicholas Epley)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輕易地察覺自己內心複雜的想法,但卻無法直接了解他人的想法,我們只能接觸到他們說出口的那一小部分。這導致我們傾向於認為自己比他人更複雜、更深刻、更有趣、更細膩、更高尚。艾普利透過實驗證明了這種現象:當他詢問商學院學生為何選擇進入商界時,常見的答案是「我想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但當他問學生們認為其他同學為何進入商界時,他們通常回答「為了錢」。這種「次等心靈問題」反映了我們容易低估他人的動機和內在世界的複雜性,傾向於以簡化的、往往是較負面的方式來理解他人。另一個阻礙是我們自身的視角和預設。如同書中河流的例子,站在河對岸的女人問男人如何到河的另一邊,男人卻回答「你已經在河的另一邊了!」這說明了我們常常受限於自己的視角,而無法看到他人所處的真實位置和他們的問題的本質。此外,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會影響我們如何理解他人。抱持尋找美的人更有可能發現美好,而抱持尋找威脅的人則更容易看到危險。我們展現出的姿態,無論是溫暖還是冷淡,都會影響他人與我們互動的方式,進而影響我們對他們的理解。
「注意力」在理解他人中扮演什麼角色?為什麼作者認為「注意力是一種道德行為」?
「注意力」在理解他人中扮演著核心且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展現於世界的方式,包括我們的肢體和精神狀態,以及我們與人初次相遇時的目光,都會設定與他人互動的基調。一個溫暖擁抱的人和一個冷淡疏離的人,會引導出他人不同的反應。而我們投向他人的目光,是我們對待世界的態度的展現。如果我們帶著尋找美的目光,我們更有可能發現美好;如果我們尋找威脅,則更容易發現危險。如同作者所言,一個散發溫暖的人能引導出他人光彩的一面,而一個表現冷淡的人則可能發現他人僵硬疏離。因此,「注意力」不僅僅是一種感官上的聚焦,更是一種主動的、帶有情感色彩的投射,它直接影響我們所見以及我們與他人互動的品質。精神科醫生伊恩・麥吉爾克里斯特(Iain McGilchrist)認為,「注意力是一種道德行為」。這是因為我們選擇將注意力放在何處,以及如何投射我們的注意力,直接關係到我們如何看待和對待他人。當我們全心全意地關注一個人時,我們是在承認他們的價值和獨特性,並給予他們被看見和被理解的機會。相反,如果我們敷衍了事、心不在焉,或者帶著偏見和批判的目光,我們就是在剝奪他們被真正認識的可能性。因此,作者認為「注意力是一種道德行為」,強調了我們在與他人互動時,應以尊重、善意和開放的態度,有意識地選擇我們的關注點,因為這直接影響到我們是否能真正理解他人,以及我們是否能以合乎道德的方式對待他們。
如何培養「主動的好奇心」和「感受性」以更好地理解他人?
培養「主動的好奇心」(Active Curiosity)和「感受性」(Receptivity)是提升我們理解他人能力的關鍵要素。主動的好奇心意味著我們要像探險家一樣,對他人的生活、信仰和觀點抱持開放和渴望了解的態度。作家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分享了她小時候常常想像在朋友家中長大的經歷,好奇成為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相信自己不相信的事物會是什麼樣的感覺。這種訓練想像力的方式,有助於我們超越自身的經驗和視角,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世界。為了培養主動的好奇心,我們可以主動提問,真誠地對他人的經歷和想法表示興趣,並努力想像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感受性則是指克服我們自身的不安全感和自我關注,敞開心扉去體驗他人的存在。這意味著我們要抵抗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他人的衝動,不問「如果我是你,我會怎麼感覺?」,而是耐心等待對方所呈現的一切。神學家羅文・威廉斯(Rowan Williams)曾說,我們希望自己的心靈能夠同時保持鬆弛和專注,感官放鬆、開放且敏銳,目光溫柔地準備著。培養感受性需要我們放下自身的預設和成見,專注於當下與對方的互動,並以開放的心態接納他們所分享的一切。透過同時培養主動的好奇心和感受性,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人的內在世界,並建立更真實、更具意義的連結。
「同伴關係」(Accompaniment)在理解他人中扮演什麼角色?它的關鍵特質是什麼?
「同伴關係」(Accompaniment)在理解他人中扮演著支持性且深入的角色。它不同於主導或引導,而是如同音樂中的伴奏者,謙虛地支持著另一個人的旅程,幫助他們發光發熱。作者藉由在普拉特河中漂流的經歷,體會到放下自我,讓河流引導的「他者中心性」(Other-Centeredness)。在正常的社交生活中,同伴關係意味著我們願意加入他人的計劃,以支持的角色,細膩地襯托出他們的獨特之美。同伴關係的首要特質是「耐心」(Patience)。信任需要時間慢慢建立,如同哲學家西蒙・薇依(Simone Weil)所言,最珍貴的禮物並非主動尋找就能獲得,而是需要等待。好的同伴會放慢社交生活的步調,成為那種讓人想「流連忘返」(lingerable)的人,願意在飯後或閒暇時與你多待一會兒,讓關係自然發展。另一個關鍵特質是「他者中心性」。如同作者在河中體驗到的,同伴並非以自我為中心,而是將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甚至暫時放下自我和個人需求,真正地傾聽和理解對方的經驗和目標。這就像鋼琴伴奏者需要敏銳地感受歌唱者的表達,並以謙虛的姿態來豐富歌曲的美感,幫助歌唱者展現光彩。因此,「同伴關係」是一種以耐心和「他者中心」為核心的相處方式,它透過支持和陪伴,更深入地理解和連結他人。
為什麼說「每個人都是一個觀點」?這如何影響我們理解他人?
書中強調「每個人都是一個觀點」。這意味著我們遇到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創造性的藝術家,他們將生活中的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塑造出非常個人化的世界觀。就像任何藝術家一樣,每個人都將一生的經歷整合到一個複雜的世界表徵中。這個表徵,也就是我們的主觀意識,包含了記憶、態度、信仰、信念、創傷、愛、恐懼、慾望和目標,形成了我們獨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這個內在的世界幫助我們解釋感官接收到的模糊資訊,預測即將發生的事情,辨別情境中真正重要的事物,決定對任何情況的感受,並塑造我們的渴望、所愛、所欣賞的人事物以及我們在任何時刻應該做的事情。我們的心靈創造了一個世界,充滿美麗與醜陋、興奮與沉悶、朋友與敵人,而我們就生活在這個建構之中。因此,人們並非僅僅用眼睛看世界,而是用他們整個生命去看。宇宙本身是黯淡、寂靜且無色的,是我們富有創造力的心靈賦予了聲音、色彩、味道、氣味和美感。神經科學的研究也表明,我們的大腦每秒都在進行大量的建構工作,以感知周圍的世界,更不用說建構我們的身份、人生故事和信仰體系了。理解「每個人都是一個觀點」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它提醒我們,每個人都以獨特的方式體驗和詮釋世界,我們的理解應該建立在對這種主觀性的尊重之上,而不是僅僅依賴我們自己的視角和預設。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哪些具體的方法或技巧來提升我們理解他人的能力?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許多具體的方法和技巧,以提升我們理解他人的能力。其中包括:
- 成為「啟發者」(Illuminator): 以溫暖、尊重和讚賞的目光看待他人,展現真誠的好奇心和對他們內在價值的認可。
- 培養「感受性」(Receptivity): 克服自我關注,敞開心扉,耐心傾聽他人,不急於投射自己的觀點。
- 練習「主動的好奇心」(Active Curiosity): 像探險家一樣,對他人的生活、信仰和觀點抱持開放和渴望了解的態度,主動提問並努力想像他們的經歷。
- 進行「同伴關係」(Accompaniment): 以耐心和「他者中心」的態度陪伴他人,支持他們的旅程,而不是主導或引導。
- 認識到「每個人都是一個觀點」: 理解每個人都以獨特的主觀視角體驗和詮釋世界,尊重這種主觀性。
- 運用「循環」(Looping)技巧: 在對話中,嘗試用自己的話重述對方的觀點,並請他們確認是否正確,以確保真正的理解。
- 提出「正確的問題」: 學習提出能引導他人深入思考、探索內在世界和揭示深層動機的問題,例如大衛・布拉德利(David Bradley)和彼得・布洛克(Peter Block)提出的問題。
- 觀察「非語言線索」: 注意他人的肢體語言、語氣和微表情,這些都能提供關於他們真實感受和想法的重要資訊。
- 培養「情緒辨識力」(Emotion Spotting): 學習更精細地區分和理解不同的情緒,例如使用馬克・布雷克特(Marc Brackett)的「情緒量表」(Mood Meter)。
- 理解「人格特質」: 認識到不同的人格特質會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並學習如何根據不同的人格特質與人互動。
- 聆聽「人生故事」: 注意他人敘事時的語氣、他們故事中的角色以及情節發展,這能揭示他們的自我認知和世界觀。
- 認識到「防禦機制」和「神聖缺陷」: 理解人們為了保護自己而建立的心理模式,以及這些模式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和觀點。
- 練習「同理心的想像」: 嘗試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想像他們可能有的感受和想法。
- 認識到「文化差異」: 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影響人們的價值觀、溝通方式和行為習慣。
- 保持「謙遜」: 承認我們永遠無法完全了解另一個人,對他人的內在世界保持敬畏和開放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