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三部分,我們已經建立了心理學的科學根基、理解了可證偽性原則的重要性,以及科學如何透過操作主義來定義概念。現在,我們將進入一個與我們日常生活聯繫極為緊密,卻也充滿陷阱的領域。這引出了本書的第四個核心論點:個案研究和見證敘述(testimonials)作為評估心理學理論和治療的證據,幾乎是毫無價值的。
這個論點聽起來可能非常極端,甚至違反直覺。畢竟,親身經歷的故事和感人肺腑的見證,往往是最能打動我們的。然而,本書花費了大量篇幅來闡述,為什麼在科學的證據等級中,這類證據的地位如此之低。理解了這一點,您將能夠免疫絕大多數來自媒體、廣告、以及偽科學兜售者的誤導。
論點四:個案研究與見證的陷阱——為什麼「我朋友的經歷」證明不了任何事
首先,讓我們明確什麼是「個案研究」和「見證敘述」。
- 個案研究(Case Study):指的是對單一個體或極少數個體進行的深入、細緻的調查。例如,一位心理治療師詳細記錄了某個特殊病人的治療過程與轉變。
- 見證敘述(Testimonial):通常指個人對於某種療法或產品效果的親口陳述。例如,電視廣告中,一位使用者興高采烈地說:「自從我用了這個神奇的記憶增強器,我的考試成績突飛猛進!」
這兩種證據形式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孤立的事件。正是這個「孤立性」,使得它們在科學驗證的後期階段變得幾乎毫無價值。
個案研究的應有地位:啟發而非證明
在我們全盤否定個案研究的證據價值之前,必須公平地指出它在科學探索中的應有角色。在一個研究領域的早期階段,個案研究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作為一種啟發性的工具,幫助研究者發現有趣的現象、提出新的假設、並指出哪些變數值得更深入地研究。
書中提到的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透過對自己幾個孩子細緻入微的觀察(也就是個案研究),提出了許多關於兒童思維方式的革命性假設,例如,兒童的思維與成人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而不僅僅是簡化版。皮亞傑的個案研究本身「證明」不了任何事情,但它為後來的發展心理學家們開闢了廣闊的研究疆域。這些假設最終需要透過更嚴謹的相關研究和實驗研究(我們將在後面章節討論)來加以驗證或證偽。
問題出在,許多人(特別是偽科學的倡導者)錯誤地將個案研究從「啟發階段」的工具,當成了「理論驗證階段」的決定性證據。這就像把一張藏寶圖的草圖,直接當成了寶藏本身。
見證敘述為何毫無價值:安慰劑效應與自發性緩解
見證敘述的問題比個案研究更為嚴重,因為它極易被兩種強大的心理現象所污染,從而產生巨大的誤導性。
1.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這是一個您必須牢記在心的概念。安慰劑效應指的是,僅僅因為個體「相信」自己正在接受某種治療,就足以使其感覺病情好轉的現象。這種效應的力量強大到令人難以置信。書中提到,在醫學史上,從鱷魚的糞便到木乃伊的粉末,幾乎任何東西都曾被人們信奉為有效的療法,並伴隨著大量的「療效見證」。這些見證絕大多數都源於安慰劑效應。
想像一下,您頭痛欲裂,一位朋友給了您一顆據說是特效止痛藥的糖果。您吃下後,深信它會起作用,於是您開始放鬆下來,不再那麼關注疼痛,結果,您的頭痛真的緩解了。這就是安慰劑效應。您的問題並非「想像出來的」,疼痛是真實的,緩解也是真實的,但起作用的不是糖果的成分,而是您對治療的「信念」。
安慰劑效應是如此普遍和強大,以至於在所有正規的藥物和心理治療研究中,都必須設立安慰劑控制組。例如,在測試一種新抗抑鬱藥時,研究者會將病人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服用新藥(實驗組),另一組服用外觀、味道完全一樣但沒有任何藥理成分的澱粉藥丸(安慰劑組)。重要的是,兩組病人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是真藥還是安慰劑。只有當實驗組的康復率顯著高於安慰劑組時,我們才能說這種新藥具有真正的療效,而不僅僅是安慰劑效應。
書中數據顯示,安慰劑效應在抑鬱症治療中的有效率可達 29%,在十二指腸潰瘍中是 36%,偏頭痛中是 29% 。這意味著,即使一種療法完全無效,只要拿去給足夠多的人嘗試,總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會真誠地站出來,為它的「神奇療效」作見證。這就是為什麼「我吃了這個保健品感覺好多了」這樣的見證,在科學上毫無證據價值。我們無法知道這種「感覺好多了」,有多少是來自產品本身,有多少是來自安慰劑效應。
2. 自發性緩解(Spontaneous Remission)
許多疾病和心理問題都有其自然的波動週期,它們可能會在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自行好轉。這就是自發性緩解。例如,大部分的感冒、背痛、或是情緒低落,過一段時間後都會自然而然地改善。
現在,想像一下,您因為背痛去看了一位「神醫」,他給您做了一套奇怪的儀式。過了幾天,您的背痛恰好進入了自然緩解期,不那麼痛了。您會很自然地將這種好轉歸功於「神醫」的治療,並成為他忠實的見證者。但事實上,即使您什麼都不做,背痛也可能會好轉。
安慰劑效應和自發性緩解這兩個因素加在一起,為各種偽科學療法和產品創造了一個完美的溫床。無論一種療法多麼荒謬,只要它被應用於足夠多的人身上,就必然會產生大量的「成功案例」見證。這也是為什麼本書斬釘截鐵地說,見證敘述是「毫無價值的」。
「鮮活性」問題:為什麼我們如此輕信故事?
如果見證敘述的證據價值如此之低,為什麼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力卻如此之大呢?這就涉及到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鮮活性效應(Vividness Effect)。
人類的大腦在做決策時,更容易被那些生動、具體、充滿情感的故事所影響,而忽視那些更可靠、但較為抽象、枯燥的統計數據。
書中舉了幾個絕佳的例子:
- 買車的抉擇:您花了幾週時間,仔細研究了《消費者報告》上數千名車主的數據,以及多位專家的評測,最終決定購買 X 品牌的汽車。但在聚會上,您的一位朋友告訴您,他朋友的朋友買了一輛 X 牌車,結果是個「檸檬車」,問題不斷。這「一個」生動的、負面的個案,很可能在您的腦中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力,甚至讓您推翻基於大量統計數據所做的決定。
- 空難 vs. 車禍:一架飛機失事,造成數百人死亡,這會成為國際頭條新聞,引發全國性的恐慌和調查。然而,在美國,每週死於車禍的人數,就相當於一架大型噴氣式飛機的載客量。但這些死亡是分散的、零星的,媒體不會以鮮活的方式呈現每一個受害者。因此,它只是一個冰冷的統計數字,無法觸動我們的情感,也無法讓我們對駕駛汽車這一極度危險的行為產生應有的警惕。我們對風險的感知,被媒體報導的鮮活性嚴重扭曲了。
鮮活的見證和個案,就像是直接向我們大腦的情感中樞喊話,而統計數據則需要我們啟動更耗費精力的理性分析系統。作為「認知吝嗇者」(Cognitive Misers),我們天生傾向於走捷徑,更容易被前者所說服。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個感人的病患康復故事,其說服力往往遠大於一篇充滿數據的科學論文。
了不起的蘭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意識到鮮活性效應的強大力量,書中介紹了一位傳奇人物——魔術師詹姆斯·蘭迪(James Randi)。蘭迪深知,僅僅透過邏輯辯論來揭示見證的無力是不夠的。他採用了一種更具衝擊力的方法:用鮮活性來對抗鮮活性。他透過巧妙的設計,讓見證敘述的荒謬性自我暴露。
書中提到的「生物節律」的例子堪稱經典。蘭迪讓一位深信生物節律的聽眾,將自己兩個月的日記與一份據稱是為她「量身訂做」的生物節律表進行比對。兩個月後,這位女士興奮地回電說,節律表的準確率高達 90% 以上。這時,蘭迪才揭曉,他的秘書「不小心」寄錯了,那份是別人的節律表。這個故事透過戲劇性的反轉,生動地展示了人們是多麼容易在模糊、普遍的陳述中找到「證實」自己信念的證據。這就是著名的「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人們傾向於將那些適用於幾乎所有人的、泛泛的性格描述,視為對自己獨特而精準的刻畫。星座運勢、算命等偽科學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偽科學的代價:不僅僅是金錢和時間
最後,本書嚴肅地指出,輕信個案和見證,為偽科學打開了方便之門,其代價遠不止是浪費金錢那麼簡單。
- 機會成本:當人們花費時間和金錢在那些無效的療法上時,他們就失去了接受真正有效治療的機會。書中提到的史蒂夫·賈伯斯的例子令人扼腕,他在確診癌症後,延誤了手術,轉而尋求各種未經證實的替代療法,最終可能因此失去了寶貴的治療時機。
- 公共危害:個人的偽科學信念,可能會對整個社會造成危害。「疫苗導致自閉症」這一已被大量科學證據徹底推翻的理論,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少數家長基於自己孩子的個案經歷(在接種疫苗後不久被診斷出自閉症,這在時間上純屬巧合),提供了大量鮮活而真誠的見證。這些見證透過媒體的放大,引發了反疫苗運動,導致疫苗接種率下降,使得麻疹等本已得到控制的傳染病死灰復燃,傷害了更多的孩子。在這個例子中,即使您自己不相信這個謬論,您和您的孩子也可能因為社群免疫屏障的削弱而受到傷害。
總結來說,第四個論點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消費者保護原則。當您再聽到「我有一個朋友…」、「我親身體驗過…」、「電視上的專家說…」這類說法時,您腦中的警鈴就應該大作。您應該明白,這些孤立的、鮮活的故事,雖然動人,但在科學證據的法庭上,它們是站不住腳的。它們無法排除安慰劑效應、自發性緩解、以及無數其他可能的解釋。要真正判斷一個理論或療法的有效性,我們必須超越個案,去尋找那些有控制組、能進行系統性比較的研究證據。這也將是我們下一章要探討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