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心理學(二)

在第一部分,我們確立了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三大基石:系統的實證主義、可公開驗證的知識,以及對可實證解決問題的探求。現在,我們將深入探討第三個支柱中最核心、也最常被誤解的一個概念,這也是本書提供的資料中反覆強調的批判性思維利器,那就是——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

論點二:科學理論的勇氣——可證偽性原則

您可以將「可證偽性」原則視為對科學理論的「勇氣測試」。一個真正有價值的科學理論,不僅僅在於它能解釋什麼,更在於它敢於宣告「什麼事情在我的理論框架下,是不可能發生的」。它必須把自己的脖子伸出來,冒著被現實世界一刀砍斷(被證明是錯誤)的風險。如果一個理論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能自圓其說,那麼它就像一個懦夫,永遠躲在安全的角落,雖然不會受傷,但也絕不可能前進。

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是這一原則最重要的倡導者。他認為,區分科學與偽科學的標準,不在於一個理論是否「可被證實」,而在於它是否「可被證偽」。為什麼呢?因為尋找「證實」的證據實在太容易了。如果您相信地球上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您可以跑遍整個歐洲,看到成千上萬隻白天鵝,每一次觀察都「證實」了您的理論。但是,這些成千上萬次的證實,其價值都比不上在澳洲發現一隻黑天鵝來得巨大。那「一隻」黑天鵝的出現,就足以「證偽」您原本的理論,迫使您修正理論為:「大部分天鵝是白色的,但也有黑色的品種。」這就是科學進步的方式——透過排除錯誤的假設,來逼近更精確的真理。

一個無法被證偽的理論,就像一個算命師,他告訴您:「您未來將會面臨一個重大的轉變。」這句話幾乎是百分之百正確的,因為「重大轉變」可以指任何事:換工作、搬家、結婚、生子、甚至是買了一隻新手機。無論您發生了什麼,算命師都可以說:「看吧,我說得沒錯!」這樣的預測看似永遠正確,但它沒有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新資訊,也無法被證明是錯的。它在科學上是無用的。

本杰明·拉什的致命錯誤:無法被證偽的治療理論

書中開篇提到的本杰明·拉什醫生治療黃熱病的例子,完美地詮釋了這個問題。拉什醫生的理論是「發燒的疾病應該用大量放血來治療」。當他對黃熱病患者進行放血治療時,他建立了一個完美的、無法被證偽的封閉迴路:

  • 如果病人康復了,他就將其歸功於放血療法的神效。這「證實」了他的理論。
  • 如果病人死了,他就將其歸因為病情本身太過嚴重,已經無藥可救。這同樣「沒有證偽」他的理論。

在這個邏輯下,無論出現什麼結果,拉什醫生的理論都安然無恙。他從未處於自己的理論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風險之中。因此,他永遠無法發現,他的療法實際上可能和疾病本身一樣致命。這就是缺乏可證偽性的理論所帶來的實際危害。它不僅阻礙了知識的進步,還可能造成生命的損失。

敲門節奏理論:預測越具體,理論越有力

為了讓您更直觀地理解可證偽性的力量,讓我們來玩一個書中提到的思想遊戲,我稱之為「敲門節奏理論」。假設我的一位同事聲稱他有一個理論,可以根據敲門的節奏預測門外是誰。

  • 第一次敲門:他預測:「門外是個女人。」我開門一看,果然是位女學生。我會覺得有點意思,但不會太驚訝。畢竟,猜對的機率本來就有 50% 左右。這個預測很大略,風險很小,所以證實它的力量也很弱。
  • 第二次敲門:這次他做了更具體的預測:「門外是個男人,而且年紀不到 22 歲。」我開門一看,是一個剛從高中畢業的年輕男孩。這次我會比較驚訝了,因為這個預測排除了所有女性,以及所有 22 歲以上的男性。它冒的風險更大了,所以當它被證實時,給我的印象就更深刻。
  • 第三次敲門:這次,我的同事做出了極其精確、風險極高的預測:「門外是個女人,30 歲,身高 157 公分,左手拿著書和一個挎包,用右手敲門。」我打開門,發現門外的人與他的描述分毫不差。此刻,我會感到極度的震驚。

為什麼我的反應會有如此大的差別?關鍵就在於預測的具體性精確度。一個理論的預測越具體,它所排除的可能性就越多,它被證偽的風險就越大。正因為如此,當這個高風險的預測被證實時,它為理論提供的支持力度也就越強。一個好的科學理論,就應該像第三次預測那樣,做出大膽、精確、且極易被證偽的預測。

弗洛伊德與小精靈:不可證偽理論的兩個極端

波普爾認為,20 世紀初,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之所以能帶來知識的巨大進步,正是因為它做出了許多驚人且精確的預測(例如,星光經過太陽附近會發生彎曲),這些預測完全有可能被觀測結果所推翻。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根據書中的觀點,精神分析理論是一個精巧的、宏大的體系,它非常善於在「事後」解釋幾乎所有的人類行為。無論一個人是熱愛工作,還是逃避工作,精神分析都能從童年經驗、潛意識衝突中找到一套說法來解釋。但問題在於,它很少能做出具體的、可以在事前被檢驗的預測。它就像一個萬能的解釋框架,能容納一切,但也正因如此,它冒的風險為零,無法被證偽,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它的用處就非常有限了。書中更尖銳地指出,像「冰箱媽媽」(認為是母親的冷漠導致了孩子的自閉症)這樣源於精神分析的不可證偽概念,不僅對家長造成了巨大的情感傷害,也實質上阻礙了對自閉症真實病因的科學探索。

如果說精神分析是複雜的不可證偽理論,那麼書中那個「頭腦中的小精靈」的例子,則是一個簡單而極端的版本。假設我宣稱,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大腦裡的兩個隱形小精靈控制的,但這兩個小精靈有個特點:只要有任何儀器(如 X 光、手術刀)試圖探測它們,它們就會立刻消失。這個「理論」完美地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永遠找不到它們。它無懈可擊,但也荒謬絕倫,因為它從一開始就排除了任何被證偽的可能性。

這個看似幼稚的例子,與現實世界中許多偽科學的辯護策略如出一轍。例如,當超感官知覺(ESP)的研究在嚴格控制的實驗條件下宣告失敗時,信奉者常常會搬出一個藉口:懷疑論者的「負面氣場」干擾了精微的「心靈能量」。這和「小精靈一被探測就消失」的說法在邏輯上是完全一樣的。它為失敗找到了藉口,使得這個理論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但也同時將自己關在了科學的大門之外。

承認錯誤的自由:科學進步的引擎

可證偽性原則帶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在科學中,犯錯並不是罪過,而是進步的標誌。當一個理論的預測被實驗數據證偽時,這不是科學的失敗,而是科學的勝利。因為我們又排除了一種錯誤的可能性,從而離真理更近了一步。

科學家丹尼爾·丹尼特說,科學的本質就是「在公眾面前犯錯」。這與我們日常生活中處理錯誤的方式截然不同。在爭論中,我們一旦意識到自己錯了,往往會想盡辦法文過飾非、轉移話題,而不是坦然承認錯誤。這種保護自我的傾向,阻礙了我們修正自己的信念,去更好地貼近現實。

而科學,透過可證偽性這個原則,將「承認錯誤」制度化了。它鼓勵科學家大膽地提出可以被檢驗的假設,並坦然接受被證偽的可能性。一個被證偽的理論,要麼被修正,要麼被一個能解釋更多現象的新理論所取代。書中提到的物理學家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演進,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從「地平說」(錯誤)到「正球體說」(比較不那麼錯誤),再到「扁球體說」(更精確,更不錯誤),每一步都是透過發現舊理論的錯誤而實現的進步。科學家們正是透過這種不斷「犯錯」和修正的過程,來逐步逼近真理。

最後,可證偽性原則也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想法不值錢」。更精確地說,那些無法被檢驗的、宏大的、模糊的「終極理論」是不值錢的。任何人都可以坐在沙發上,對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意義提出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但如果這個理論無法提出任何可以被證偽的預測,那麼它對科學就沒有任何價值。真正的科學創造力,不僅在於提出新穎的想法,更在於設計出能夠嚴格檢驗這些想法、並有可能將其證偽的方法。

總結來說,可證偽性是科學的基石。它要求一個理論必須是具體的、可被檢驗的,並且必須承擔被證明是錯誤的風險。它將科學與那些能解釋一切卻無法預測任何事的偽科學和玄學區分開來。它將「犯錯」從一種恥辱轉變為推動知識進步的引擎。理解了可證偽性,您就掌握了區分科學思考與非科學思考最核心的標準,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心理學家會如此執著於那些看似乏味、卻能被嚴格檢驗的具體研究,而不是去兜售那些聽起來包羅萬象、卻無法被證偽的「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