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核心主旨在於釐清「什麼是真正的心理學」,並提供一套批判性思維工具,幫助讀者從偽科學、通俗常識以及媒體的誤導中,辨識出以科學方法為基礎的心理學。這本書並非羅列心理學的知識與發現,而是聚焦於「心理學家如何思考」以及「科學方法的本質」。
心理學的科學根基——抵禦直覺與常識的三大支柱
大眾對於心理學存在著巨大的誤解,其中最核心的誤解,便是未能認識到現代心理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許多人將心理學與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星座、讀心術、或是電視上的心靈雞湯劃上等號。然而,本書的首要論點就是:心理學之所以是一門獨立且有價值的學科,其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門採用科學方法來探究所有人類行為的科學,並且其應用也根植於科學證據。
為了讓您能像教導一個完全不懂科學的人一樣,徹底理解這個核心論點,我們將用費曼學習法拆解支撐這一論點的三大基石,這也是科學之所以為科學的三個核心特徵:系統的實證主義、可公開驗證的知識,以及對可實證解決問題的探求。
論點一:科學的基礎——系統的實證主義(Systematic Empiricism)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第一個,也是最根本的支柱:「系統的實證主義」。這聽起來是個很學術的詞彙,但我們可以把它拆開來看。「實證主義」(Empiricism)這個詞,它的核心精神非常簡單,就是「透過觀察來認識世界」。科學家不依賴個人的直覺、信仰、或是權威人士的說法來斷定事物的真偽,他們相信眼見為憑,相信從實際觀察中收集到的證據。
想像一下,你想知道一種新的肥料是否能讓番茄長得更大。有幾種方式可以「知道」答案。第一種是「直覺法」,您可能覺得這種肥料的顏色很漂亮,氣味聞起來很有營養,所以「感覺」它應該有效。第二種是「權威法」,生產這款肥料的大公司執行長在電視廣告上信誓旦旦地保證它效果卓著。第三種,則是「實證法」,也就是科學家會採用的方法。
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會說:「感覺和廣告詞都不可靠,我們來做個實驗看看。」這就是實證主義的精神。然而,光有觀察還不夠。如果您只是把新肥料灑在一株番茄上,然後看著它長大,這雖然是觀察,但這種觀察是孤立且混亂的,您無法確定番茄長得好是因為肥料、還是因為那幾天陽光正好、或是您那天澆水澆得特別勤。這就是為什麼科學的觀察必須是「系統的」。
「系統的」這個詞,意味著觀察是經過精心設計與結構化的,其目的在於排除其他的可能性,以便分離出我們真正想研究的變數的影響。回到番茄的例子,一個「系統的」觀察會是這樣:科學家會準備兩組完全相同的番茄苗,種在相同的土壤裡,給予相同份量的水和陽光。唯一不同的是,一組(實驗組)施予新肥料,另一組(控制組)則不施予,或施予沒有效果的安慰劑肥料。經過一段時間後,科學家會用標準化的方式(例如測量重量或直徑)來比較兩組番茄的生長情況。
透過這樣一種有結構、有比較的觀察,科學家才能更有信心地說,兩組番茄的差異「是」或「不是」由新肥料所引起的。這種方法排除了陽光、水分、土壤等其他因素的干擾。這就是「系統的實證主義」的精髓。它不僅僅是看,而是「有計畫地、有控制地、有比較地」去看。
書中提到的伽利略的例子是闡釋這一點的絕佳教材。在伽利略的時代,人們普遍相信知識來自於純粹的思辨或訴諸權威(例如亞里斯多德的學說或宗教典籍)。當伽利略用他自製的望遠鏡觀察到木星有衛星時,他是在呼籲大家採用「實證」的方法。然而,當時許多學者拒絕透過望遠鏡觀看,他們寧願相信哲學推論,例如那個可笑的「人的頭上有七個孔,所以天體也只有七個」的論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依賴觀察來獲得知識並非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是一種需要學習和堅持的思維方式。心理學,正是堅持用這種系統性的觀察,來研究像「攻擊性」、「記憶」、「愛情」等這些看似只能憑直覺理解的人類行為。
論點二:科學的開放性——可公開驗證的知識(Publicly Verifiable Knowledge)
科學的第二大支柱,是它所產生的知識必須是「可公開驗證的」。這句話的意義極為深遠。它意味著科學知識不屬於任何個人,不是某位大師腦中的「獨門秘方」或「頓悟」。一項科學發現,在它能被其他獨立的科學家重複驗證之前,它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學知識。
我們可以把這個概念想像成一道絕世名菜的食譜。如果一位廚師宣稱他發明了全世界最好吃的紅燒肉,但他卻將食譜鎖在保險箱裡,從不示人。那麼,這道菜對整個烹飪界來說,就沒有任何貢 F 。它只是他個人的宣稱。其他人無法學習、無法改良、甚至無法判斷他是不是在吹牛。
要讓這份食譜成為公共財產,這位廚師必須做兩件事。第一,他必須將食譜(也就是研究的「方法」)鉅細靡遺地寫下來,公開發表。第二,其他廚師必須能夠完全按照這份食譜,做出味道幾乎一樣的紅燒肉。這個過程,在科學上就稱為「可重複性」(Replicability)。一項研究如果無法被其他科學家重複,那麼它的結果就很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研究者的疏忽、甚至是欺騙。可重複性是科學知識的基石,它確保了科學發現的客觀性,而不是某個實驗室裡的特殊產物。
與這個概念緊密相關的,是「同行評審」(Peer Review)機制。這就像是那位廚師想把他的食譜發表在一本權威的烹飪雜誌上。在刊登之前,雜誌的編輯會把食譜匿名地寄給其他幾位頂尖的紅燒肉專家(也就是同行的專家)進行審查。這些專家會評估食譜的創新性、可行性,並指出其中可能的錯誤或可以改進的地方。只有通過了這個嚴格審查的食譜,才能被發表。
同行評審是科學領域的品質管制機制。它雖然不能保證發表出來的每一篇論文都絕對正確,但它至少設立了一個門檻,過濾掉了大量有明顯瑕疵、不合邏輯或證據不足的研究。書中尖銳地指出,這也是區分真正科學家和偽科學江湖術士的重要標準。那些宣稱有「重大突破」卻從不將其研究成果提交給同行評審期刊,而是直接訴諸媒體、網路或出書的人,通常都經不起科學的檢驗。因為媒體追求的是新聞性與吸引力,而非科學的嚴謹性。
因此,當我們評估一個心理學主張時,一個非常有效的判斷標準就是問:「這個研究是否發表在有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上?」這個問題能幫助我們過濾掉絕大多數偽裝成心理學的偽科學。科學知識的公開性,透過可重複性和同行評審這兩大機制,確保了它是一個不斷接受檢驗、不斷修正、並且所有人都能參與和監督的公共事業。
論點三:科學的範疇——對可實證解決問題的探求(Empirically Solvable Problems)
科學的第三根支柱,在於它處理的是「可實證解決的問題」。這意味著,科學家所提出的問題,必須是原則上可以透過實證方法(也就是系統性的觀察)來找到答案的。這個標準劃定了科學的疆界。
讓我們再用一個比喻來理解。假設我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每天服用 1000 毫克的維他命 C,能否縮短感冒的病程?」第二個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們可以設計一個系統性的實證研究來回答。我們可以找一群感冒患者,隨機將他們分成兩組,一組每天服用維他命 C,另一組服用外觀一樣但沒有藥效的安慰劑。然後我們記錄並比較兩組病人從感冒到康復的平均天數。這個問題是「可實證解決的」,因為我們有明確的方法去驗證它。
然而,對於第二個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無法設計任何實驗來回答。它是一個深刻的哲學或宗教問題,但它不屬於科學的範疇,因為不存在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客觀證據來判定哪個答案是「正確」的。科學家不會宣稱他們能回答這類「終極問題」。
科學家們所說的「可解決的問題」,通常指的是「可檢驗的理論」(Testable Theories)。一個理論要能夠被檢驗,它就必須對真實世界的可觀察事件有所預測。這個「可檢驗性」的標準,在下一章會進一步闡述為更嚴格的「可證偽性」標準。簡單來說,一個科學理論必須冒著被證明是錯誤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問題是否「可解決」並非一成不變。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理論的發展,許多過去被認為是哲學思辨的玄謎(mysteries),如今已經變成了可以研究的問題(problems)。書中提到,過去「傑佛遜總統是否與他的黑奴有私生子」這個問題是歷史懸案,但隨著 DNA 鑑定技術的出現,它變成了一個可實證解決的問題。
同樣地,心理學的歷史也是一個不斷將玄謎轉化為問題的過程。諸如「兒童如何習得語言?」、「我們為什麼會忘記事情?」、「群體如何影響個人思考?」等問題,在過去都屬於哲學的範疇。但隨著心理學家發展出系統性的觀察與測量方法,這些問題逐漸被納入科學研究的軌道。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心理學是一門相對年輕的科學,因為它一直在努力奮鬥,證明人類的內心世界與行為,和物理世界一樣,是可以被系統性地、實證地研究的。
總結來說,這三大支柱——系統的實證主義、可公開驗證的知識、以及對可實證解決問題的探求——共同構成了科學思維的基礎。它們不僅是心理學之所以能被稱為一門科學的理由,更是我們作為心理學資訊的消費者,用以區辨真偽、抵禦謬誤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認識到心理學深植於這些科學原則之中,是理解這門學科、擺脫通俗誤解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