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藝術論》(二)

藝術的本質——作為情感傳染的溝通工具

在第一部分中,我們跟隨托爾斯泰的腳步,徹底拆解了以「美」為核心的傳統美學大廈。我們看到,這個概念是如何的模糊、主觀、充滿矛盾,並最終淪為上層階級為自身享樂辯護的工具。現在,這片思想的廢墟已經被清理乾淨,托爾斯泰將要在此之上,建立他自己的,清晰、堅實且普世的藝術理論。這便是《藝術論》中「立」的環節,也是他思想中最具建設性與革命性的部分。

藝術是一種人類活動,其本質在於一個人有意識地用外在的符號,將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他人,而他人被這種情感所感染,並同樣體驗到這種情感。

這就是托爾斯泰為藝術下的核心定義,我們稱之為「情感傳染論」。

想像我們又回到了那位充滿好奇心的少年面前。他問道:「既然藝術不是為了創造美,那它究竟是為了什麼?它到底有什麼用?」

這是一個絕佳的問題,直指核心。托爾斯泰的回答將會是這樣的:「藝術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種活動,一種非常重要的人類活動。它的作用,就像語言一樣。」

少年可能會感到困惑:「像語言一樣?語言是用來傳遞思想和資訊的,藝術怎麼會和它一樣呢?」

「問得好。」托爾斯泰會接著解釋:「語言,是思想的橋樑。我透過說話或寫字,把我腦中的想法傳遞到你的腦中。如果沒有語言,人類社會就不可能存在,我們每個人都會像野獸一樣孤立。對嗎?」

少年點點頭。

「那麼,人類除了思想,還有什麼同樣重要的內在體驗需要與他人分享呢?」

少年想了想,回答:「情感?」

「完全正確!喜悅、悲傷、恐懼、敬畏、希望、愛……這些情感同樣是我們生命的核心。如果思想的溝通造就了我們的智慧,那麼情感的溝通就造就了我們的連結與同理心。藝術,就是情感的語言,是情感的橋樑。 這就是藝術最根本、最核心的功能。」

這個類比是理解托爾斯泰的關鍵。語言傳遞思想,藝術傳遞情感。 兩者都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溝通器官,是人類進步的兩條腿。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傳遞」過程是怎麼發生的。托爾斯泰將其稱為「感染」(Infection)。這個詞聽起來可能有點像醫學術語,但它非常精準。

我們可以給少年舉幾個最簡單的例子:

  • 一個人打了一個大大的哈欠,你看見了,也忍不住跟著打哈欠。你被他的生理狀態「感染」了。
  • 一個人發自內心地笑了起來,你聽見他的笑聲,也覺得心情愉快,嘴角上揚。你被他的快樂「感染」了。
  • 一個人在講台上慷慨激昂地演說,表達出堅定的勇氣,聽眾們也感到熱血沸騰。他們被他的勇氣「感染」了。

托爾斯泰指出,這種「感染」的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藝術活動,正是基於這種情感感染的能力。但是,並非所有的情感感染都是藝術。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區別。

如果一個人在受苦的當下發出呻吟,讓旁邊的人也感到難過,這還不是藝術。這只是情感的直接反應。藝術的活動始於一個「有意識的創造過程」

這裡,托爾斯泰書中那個經典的「遇狼少年」的比喻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這樣對我們的學習夥伴說:

「想像一個小男孩在森林裡真的遇到了一隻狼,他嚇壞了。這是他的親身體驗。當他跑回家,氣喘吁吁、結結巴巴地講述這件事時,這還不算藝術。」

「但是,如果這個男孩第二天,為了讓他的朋友們也感受到他當時的恐懼,他開始有意識地組織他的故事。他不再只是簡單地報告事實,而是開始『創作』。他會描述:『那天陽光多麼好,我心情多麼輕鬆地在森林裡採蘑菇……周圍是那麼安靜……突然,我聽見了樹枝折斷的聲音……然後,我看見了那雙綠色的眼睛……』他會用他的語氣、手勢、表情,重新體驗並再現他當時的情感,並成功地讓他的聽眾們也感到心跳加速、手心冒汗。這一刻,藝術就誕生了。

托爾斯泰甚至更進一步說,即使這個男孩從未見過狼,只是常常想像並害怕狼。如果他為了傳達這種恐懼感,虛構了一個與狼相遇的故事,並講述得如此生動,以至於聽眾完全進入了他所營造的恐懼氛圍中,那同樣是藝術。

所以,托爾斯泰的定義包含幾個關鍵要素:

  1. 內在情感的體驗:藝術家必須首先自己體驗過一種情感(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
  2. 有意識的傳達意圖:藝術家的創作目的是為了與他人分享這種情感,將他人帶入同樣的心境。
  3. 外在符號的運用:他透過線條、色彩、聲音、文字等媒介來表現這種情感。
  4. 成功的感染:最終,接收者(觀眾、聽眾、讀者)被這種情感所感染,體驗到了與藝術家相同或相似的情感。

只有當這四個步驟全部完成,一個作品才能被稱為真正的藝術。反之,如果一個作品,無論其技巧多麼高超、情節多麼有趣、畫面多麼「詩意」,卻無法引起這種情感上的感染,那麼它就不是藝術,而是藝術的贗品。

這就引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判斷一件作品是否是藝術的唯一標準,就是它的「感染力」(Infectiousness)。

這個標準是內在的、主觀的,但對於一個感受力未被扭曲的人來說,卻是明確無誤的。當你接觸到一件真正的藝術品時,你會體驗到一種特殊的感受,托爾斯泰形容為「與藝術家以及所有其他欣賞者在靈魂上的融合」。你會覺得,這件作品所表達的,正是你長久以來想說卻說不出的東西;你與藝術家之間的隔閡消失了,你與所有被這件作品感動的人也連結在了一起。這種從個體孤立中解脫出來,與他人融為一體的喜悅,正是藝術的巨大魅力所在。

因此,根據托爾斯泰的理論,藝術的領域被極大地拓寬了。它不再局限於美術館、音樂廳和劇院。一首母親哼唱的搖籃曲,只要它成功地將溫柔與寧靜的情感傳遞給了嬰兒,它就是藝術。一個能讓全村人捧腹大笑的笑話,是藝術。一個讓孩子們愛不釋手、充滿情感寄託的玩偶,是藝術。農婦在田間勞作時高唱的歌曲,只要能傳達出她們的活力與喜悅,也是千真萬確的藝術。

相反,一首堆砌辭藻、卻言之無物的詩;一幅技巧精湛、卻冰冷無情的畫;一部結構宏大、卻無法打動人心的交響樂——在托爾斯泰看來,這些都不能被稱為藝術。

那麼,是什麼決定了一件藝術品的感染力強弱呢?托爾斯泰提出了三個條件:

  1. 情感的獨特性(Individuality):藝術家傳達的情感越是新穎、越是發自他個人內心深處的獨特體驗,就越能強烈地感染他人。陳腔濫調的情感是無法打動人的。
  2. 表達的清晰性(Clarity):藝術家必須找到最清晰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情感。模糊不清、晦澀難懂的表達會阻礙情感的傳遞。接收者越是清晰地理解了藝術家所要傳達的情感,就越容易被感染。
  3. 藝術家的真誠(Sincerity):這是三個條件中最重要的一個。藝術家必須是出於內在的需要,而不是為了金錢、名譽或其他外在目的而創作。當接收者感覺到藝術家自己也被自己的作品所感動,是為自己而創作時,這種真誠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反之,一旦接收者感覺到藝術家在「表演」、在刻意取悅,一種抗拒感便會油然而生,感染的通道也就被堵塞了。

托爾斯泰認為,這三個條件最終可以歸結為「真誠」。因為一個真誠的藝術家,自然會挖掘自己獨特的情感,並努力尋找最清晰的表達方式。這也解釋了為何民間藝術(peasant art)往往具有如此強大的感染力,因為它們幾乎總是真誠的;而上層階級的藝術,由於常常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而作,所以幾乎總是缺乏這種最根本的品質。

總結一下,在第二部分中,托爾斯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全新的藝術圖景。藝術不再是關於「美」的玄學,而是一種具體的、功能性的、類似於語言的人類活動。它的目的是「傳達情感以促進人類的聯合」。判斷其是否為藝術的標準是「感染力」,而感染力的強弱取決於情感的「獨特性」、表達的「清晰性」以及最重要的——藝術家的「真誠」。

這個定義將藝術從少數「精英」手中解放出來,還給了全體人民。它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具,讓我們能夠穿透技巧、名氣、評論的迷霧,直面藝術的本質。然而,這個定義也引出了下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藝術只是傳達情感,那麼所有能成功傳達情感的作品都是好的嗎?一首成功煽動仇恨的歌曲,和一首成功傳達博愛的詩,在藝術價值上是等同的嗎?這就涉及到了藝術的內容,即「好藝術」與「壞藝術」的區分。這將是我們在下一部分將要探討的,托爾斯泰思想中更具道德與宗教維度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