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們已經探討了《第二個機器時代》中針對個人和社會的短期及中期應對策略,這些策略主要基於經典的經濟學原理。現在,我們要進入更具前瞻性的領域,思考當技術發展進入「棋盤的後半局」,當機器智能和自動化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時,我們可能需要考慮的長期建議和更根本的社會契約調整。
這對應我們之前概括的第六個主要論點的最後一部分:… 並探索新的社會契約形式,以應對技術性失業和收入分配不均的挑戰。
子主題三:長期應對策略——當「勞動換取收入」的模式面臨挑戰
想像一下,你正在和朋友們展望一個更遙遠的未來,一個機器幾乎可以完成所有重複性甚至部分創造性工作的未來。在這樣的未來裡,傳統的「工作以換取生活所需」的模式可能會受到根本性的衝擊。
書中首先強調,我們不應該試圖阻止技術的進步,或者禁用那些強大的新技術。 這樣做無異於因噎廢食,會以犧牲進步和福祉為代價來維持現狀,是「保護過去免受未來衝擊」的錯誤做法。我們需要讓第二個機器時代的技術充分發揮其潛力,同時積極尋找應對其帶來挑戰的方法。
同樣,作者們也對試圖徹底顛覆資本主義基本框架的方案持懷疑態度。 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在資源配置、激勵創新、獎勵努力和創造財富方面,仍然是迄今為止最有效的制度。雖然不完美,但遠勝於其他替代方案。
然而,資本主義的一個核心要素——大多數人通過向經濟體提供勞動來獲取收入——在未來可能會面臨嚴峻挑戰。如果機器真的能以更低的成本完成大部分人類的工作,那麼企業將越來越不願意支付能讓普通人維持其生活水平的工資。這可能導致大規模的失業,進而引發需求不足、投資萎縮的惡性循環。
面對這種可能性,書中探討了一些更根本的解決方案:
- 重新審視「基本收入」(Basic Income):
- 概念:基本收入是指政府定期向所有公民無條件地發放一筆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資金,無論其是否有工作、收入多少。
- 支持者與歷史:這個想法並不新鮮,其支持者橫跨左右兩派,包括思想家托馬斯·潘恩、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以及經濟學家如詹姆斯·托賓、保羅·薩繆爾森(自由派)和米爾頓·弗里德曼、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保守派)。在 20 世紀 60 年代末,美國甚至有 1200 多名經濟學家聯名致信國會支持這一概念。時任總統尼克森也曾試圖推動類似「家庭援助計劃」的法案,但最終未能成功。
- 優點:基本收入可以確保每個人都有一個最低生活保障,從而解決「需求」問題。同時,它相對容易管理,並且保留了資本主義的激勵機制——人們仍然可以通過工作、投資或創業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 作者的保留態度:儘管基本收入有其吸引力,但作者們並不將其視為首選方案。他們引用伏爾泰的名言:「工作將人類從三大邪惡中拯救出來:無聊、墮落和貧困。」基本收入解決了貧困,但可能無法解決無聊和墮落的問題。
- 工作的非金錢價值:超越「需求」:
- 工作的重要性:書中花了大量篇幅強調工作對個人的非金錢價值。研究表明,工作不僅僅是謀生手段,更是獲得自我價值感、社群歸屬感、參與感、健康價值觀、生活結構和尊嚴的重要途徑。丹尼爾·平克(Daniel Pink)在其著作《驅動力》(Drive)中總結了人類的三大內在激勵因素:自主(Autonomy)、精通(Mastery)和目的(Purpose),這些往往可以通過工作來實現。
- 失業的危害:經濟學家安德魯·奧斯瓦爾德(Andrew Oswald)的研究發現,長期失業對個人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損害,幾乎等同於失去配偶,而這種損害很大程度上並非源於收入損失,而是源於自我價值的喪失。
- 工作的普遍願望:蓋洛普的全球調查顯示,擁有一個「好工作」是全世界人民最首要的願望,甚至超越了和平、自由和家庭。
- 對社群的影響:社會學家威廉·朱利葉斯·威爾遜(William Julius Wilson)在其著作《當工作消失時》(When Work Disappears)中指出,社區內高失業率的後果比高貧困率更具破壞性,它會導致犯罪、家庭解體、社會組織渙散等一系列問題。查爾斯·默里(Charles Murray)在其著作《分崩離析》(Coming Apart)中也用數據展示了美國白人工人階級社區在工作機會減少後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
- 結論:因此,作者們傾向於支持那些能夠鼓勵和維持工作的政策,即使在第二個機器時代,也應努力維繫一個「有工作的經濟體」。
- 優於基本收入:「負所得稅」(Negative Income Tax):
- 概念:由諾貝爾獎得主、保守派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出的「負所得稅」,是一種將最低收入保障與工作激勵相結合的制度。其核心思想是,當個人收入低於某個「盈虧平衡點」時,政府不僅不向其徵稅,反而會按照其「負應稅收入」(即盈虧平衡點與其實際收入之間的差額)的一定比例,向其支付一筆款項。
- 工作激勵:在負所得稅制度下,即使收入很低,每多賺一美元,總收入仍然會增加(例如,如果負所得稅率為 50%,每多賺 1 美元,總收入增加 1.5 美元)。這鼓勵了人們積極尋找工作並努力增加收入。
- 行政便利:負所得稅可以利用現有的稅務申報和退稅系統來實施,行政成本相對較低。
- 與 EITC 的關係:美國現有的「勞動所得稅抵免」(Earned Income Tax Credit, EITC)就具有負所得稅的某些特徵,但其規模較小,且不適用於完全沒有收入的人群。研究表明,EITC 政策更慷慨的州,其代際流動性也更高。
- 作者的建議:作者們支持將 EITC 擴展為一個更全面、更普遍的負所得稅制度,並簡化其申請流程。
- 減少對勞動力的稅收和負擔:
- 勞動力稅的負面影響:目前許多國家的政府財政嚴重依賴對勞動力的稅收(如個人所得稅、工資稅)。這些稅收,即使本意並非抑制就業,也客觀上增加了僱用人力勞動的成本。隨著機器越來越能替代人工,對勞動力的稅收和強制性負擔(如雇主提供的醫療保險)將更加不利於人類就業,因為它們會促使雇主更快地轉向使用機器。
- 尋找替代稅源:作者們認為,需要認真考慮減少對勞動力的徵稅,轉而尋找其他稅源。前面提到的皮古稅、消費稅以及目前在美國尚未實施的增值稅(VAT)都是可以考慮的選項。增值稅在許多 OECD 國家都已成功實施,具有徵收相對簡便、可調節、稅基廣等優點。
- 「點工經濟」與「人工的人工智慧」(The Peer Economy and Artifici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新的工作模式:即使在高度自動化的領域,人類仍然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與機器協作方面。這催生了一些新的、基於技術的工作組織和完成方式。
- 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亞馬遜的 Mechanical Turk 平台就是一個例子。它將大問題分解成許多小任務,然後分發給大量不特定的人(「土客」,Turkers)去完成,實現了所謂的「人工的人工智慧」。這不是用技術自動化流程,而是刻意利用人類勞動力來完成機器不擅長的細微判斷。
- 點工經濟(Peer Economy)/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像 TaskRabbit(讓人們可以發布和接受各種短期任務)、 Airbnb(讓人們可以將自己的空餘房間出租給旅行者)、 Lyft(讓人們可以將自己的私家車變成臨時計程車)這樣的公司,正在利用互聯網和人群的力量來匹配供需,創造新的經濟機會。
- 潛力與挑戰:「點工經濟」為人們提供了新的工作和收入來源,有潛力應對伏爾泰所說的「三大邪惡」。但目前其規模相對於整體經濟和失業人口而言還比較小。同時,也面臨著法律和監管方面的挑戰(比如 Lyft 與計程車行業的衝突)。作者們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夠鼓勵這類創新,而不是扼殺它們。
- 歡迎「瘋狂的想法」(Wild Ideas Welcomed)——面向更長遠的未來:
- 作者們承認,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可能需要更多新穎甚至激進的想法來應對潛在的挑戰。他們列舉了一些聽到的「瘋狂想法」,並非完全贊同,而是希望激發更多思考:
- 創建國家共同基金:將資本所有權廣泛分配給所有公民,提供股息收入,確保資本回報不至於高度集中。
- 引導技術發展方向:通過稅收、管制、競賽等方式,引導技術變革朝著增強人類能力而非替代人類能力的方向發展,鼓勵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而非僅僅節省勞動力。
- 為「社會公益」工作付費:通過非營利組織等機構,為從事由民主程序決定的「對社會有益」的工作的人支付報酬。
- 保護「人類專屬」工作:界定並珍視某些只能由人類完成的工作類別,例如照顧嬰幼兒或臨終關懷。
- 「人類製造」標籤運動:類似於有機食品標籤,或為僱用人類的公司提供類似碳補償的信用額度,讓希望支持人類就業的消費者可以做出選擇。
- 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代金券:為食品、衣物、住房等基本需求提供代金券,消除極端貧困,同時讓市場調節超出此水平的收入。
- 擴大政府招聘:通過類似大蕭條時期的「平民保育團」(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這樣的項目,來改善環境、建設基礎設施、解決其他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或者增加「工作福利」(workfare)的比重,即與工作要求掛鉤的直接支付。
- 強調實驗和學習:作者們強調,對於這些長期挑戰,理論推演有其局限性。最好的方法是鼓勵政策實驗,系統地測試各種想法,並從成功和失敗中學習。關注那些已經在某些方面體現出「第二個機器時代」特徵的個人、行業甚至國家(比如彩票中獎者的生活變化、超級明星行業的運作模式、擁有主權財富基金的國家的經驗等),可以為我們提供寶貴的啟示。
- 作者們承認,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可能需要更多新穎甚至激進的想法來應對潛在的挑戰。他們列舉了一些聽到的「瘋狂想法」,並非完全贊同,而是希望激發更多思考:
長期應對的核心思想:擁抱變革,保持開放
總體而言,面對第二個機器時代的長期挑戰,書中傳達的核心思想是:我們不能抗拒變革,而應積極擁抱它,並努力塑造一個更有利於共享繁榮的未來。 這需要我們:
- 保持心態的開放:願意學習新的知識,接受新的觀念,嘗試新的方法。
- 保持制度的靈活性:經濟和社會制度需要不斷調整,以適應技術發展帶來的變化。
- 重視價值觀的引導:當技術賦予我們越來越強大的能力時,我們想要創造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我們的價值觀將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我們是否追求廣泛共享的繁榮?我們如何獎勵創新者?我們如何建設充滿活力的社群?我們是否能為每個人提供發現、創造和享受美好生活的機會?
正如書中所強調的:「技術不是宿命。我們塑造我們的宿命。」第二個機器時代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紅利和自由的潛力,也可能帶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災難。我們的選擇,將決定未來走向何方。
至此,我已經詳細解釋了《第二個機器時代》關於長期應對策略的主要觀點。這也基本上涵蓋了本書的核心論點。您對這部分的解釋是否滿意?我們是否可以對全書的主要論點進行一個簡要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