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們現在進入本書的最後一章,第十四章「對全球秩序的挑戰」(Challenges to the Global Order)。這一章可以看作是對前面各章節所討論的理論和議題的一個總結性應用,並試圖展望未來世界政治可能面臨的主要挑戰。
議題十二:未來幾十年,國際體系將面臨來自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網絡攻擊、大國權力轉移以及對經濟全球化的民粹主義反彈等挑戰。政治科學理論和歷史經驗能告訴我們什麼?共同利益能否戰勝這些挑戰?
核心論點:二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通常被稱為「自由國際秩序」或「戰後秩序」)正面臨嚴峻挑戰。這些挑戰源於權力結構的變化(如中國的崛起)、新興安全威脅(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網絡武器的擴散)以及對全球化及其制度基礎的質疑(如民粹主義的興起)。歷史和理論表明,這些挑戰可能導致國際衝突加劇、合作減少。然而,共同利益的存在以及制度的適應性也為應對這些挑戰、維護一個相對和平與繁榮的世界秩序提供了可能,儘管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讓我們運用「利益、互動與制度」的框架來解析這個論點,並結合本章討論的三個主要挑戰:
第一部分:戰後秩序及其面臨的挑戰概述
- 戰後秩序的支柱:書中首先回顧了戰後秩序的幾個核心支柱,這些在前面的章節中都有涉及:
- 主權與自決規範:以聯合國憲章為代表,確立了國家主權平等、領土完整和不干涉內政等原則。
- 以西方為核心的集體安全體系:在歐洲和北美形成了「多元安全共同體」(PSC),成員國之間不再將武力作為解決爭端的手段(民主和平)。對外則通過聯盟(如北約)和核威懾來應對外部威脅(主要是冷戰時期的蘇聯)。
- 布雷頓森林體系所代表的自由國際經濟秩序:推動貿易自由化(GATT/WTO)、穩定的貨幣關係和國際投資(IMF 、世界銀行)。
- 促進人權與民主的努力:通過國際法和規範推動人權保護和民主化進程。
- 秩序的特點:
- 美國的領導作用:美國在戰後秩序的創立和維護中發揮了核心領導作用,並從中獲益。
- 多邊制度:戰後秩序建立在一系列多邊國際組織的基礎之上,為國家間的合作提供了平台。
- 秩序的挑戰者:這一秩序並非對所有行動者都有利,因此必然會面臨挑戰。
- 利益衝突:那些認為現有秩序損害其利益,或希望在秩序中獲得更大權力的國家和非國家行動者,有動機挑戰現狀。
- 權力轉移: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特別是新興大國的崛起,會對現有秩序的權力結構和規則提出挑戰。
- 全球化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雖然帶來了整體繁榮,但也造成了國內和國際間的贏家和輸家,引發了對開放市場和國際制度的反彈。
第二部分:具體的挑戰
挑戰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與網絡攻擊的擴散能否被阻止?
- 利益(Interests):
- 尋求 WMD 和網絡武器的動機:
- 對抗強權:對於那些在常規軍事力量上遠逊於美國及其盟友的國家(如朝鮮、伊朗)和非國家行動者(如恐怖組織)來說,WMD 和網絡武器提供了一種「非對稱」的威懾手段,可以用來抵消強權的軍事優勢,增強自身的安全感和討價還價能力。
- 地區影響力與聲望:擁有核武器等戰略武器被一些國家視為大國地位的象徵。
- 阻止擴散的利益:
- 維護現有力量平衡:現有核大國(特別是美國)不希望看到 WMD 擴散,因為這會削弱其軍事優勢和全球影響力。
- 防止落入「錯誤之手」:擔心 WMD(尤其是核武器)落入不穩定國家或恐怖組織手中,可能導致意外使用、核恐怖主義或地區軍備競賽。
- 網絡安全的共同利益:所有高度依賴計算機網絡的國家都有維護網絡安全的共同利益,但同時一些國家也試圖發展網絡攻擊能力作為威懾或打擊對手的手段。
- 尋求 WMD 和網絡武器的動機:
- 互動(Interactions):
- 核威懾的邏輯及其局限性:
- 相互確保摧毀(MAD):理論上,核武器的巨大毀滅性可以形成相互威懾,從而減少大國間戰爭的風險(「核和平」)。這需要雙方都擁有「可生存的二次打擊能力」,並且領導人是理性的。
- 新擴散國的風險:對於新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其核武庫可能規模較小、技術不夠成熟、指揮控制系統不夠完善,更容易發生意外或被先發制人打擊,使得核威懾的穩定性降低。巴基斯坦的例子就引發了這種擔憂。
- 恐怖組織的不可威懾性:恐怖組織缺乏明確的領土和人口可以作為報復目標,其成員可能具有殉道精神,使得傳統的核威懾對其無效。
- 化學、生物與網絡武器的特殊性:這些武器的研發門檻相對較低,更容易隱藏,攻擊來源更難追溯,使得威懾更加困難。書中提到了美國對 2020 年俄羅斯黑客大規模入侵政府和企業系統的擔憂。
- 強制裁軍的困難:
- 承諾問題:如前所述,一個國家很難相信在它放棄 WMD 後,威脅方不會利用其虛弱狀態提出進一步要求。美國與朝鮮和伊朗在核問題上的談判都面臨這一困境。
- 軍事打擊的風險與有效性:軍事打擊可能無法完全摧毀隱藏的 WMD 設施,還可能引發大規模報復或地區衝突升級。
- 防止擴散的策略互動:
- 安全保障:向面臨安全威脅的國家提供安全保障(如美國的「核保護傘」),可以降低其尋求自身 WMD 的動機。
- 經濟制裁與外交施壓:試圖增加發展 WMD 的成本,迫使其放棄。
- 軍備控制談判:如《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和美伊核協議(JCPOA)。
- 核威懾的邏輯及其局限性:
- 制度(Institutions):
-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是防止核武器擴散的核心國際制度。它確立了只有五個國家(美、俄、英、法、中)可以合法擁有核武器的原則,並要求其他簽約國放棄發展核武器,同時保障其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負責監督條約的執行。書中「世界是如何被塑造的?」專欄詳細介紹了 NPT 的歷史和運作。
- 《化學武器公約》(CWC)和《生物武器公約》(BWC):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和生物武器。 CWC 擁有核查機制,而 BWC 則缺乏。
- 網絡軍備控制的缺失:目前尚無有效的國際制度來規管網絡武器的發展和使用。
- 制度的有效性:這些制度的有效性受到大國合作程度、核查機制的強弱以及對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等因素的影響。
挑戰二:中美是否會為全球領導權而戰?
- 利益(Interests):
- 中國的崛起與利益訴求: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中國尋求在國際事務中獲得更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以更好地維護其國家利益,包括領土完整(如台灣問題、南海問題)、經濟發展和政權穩定。中國可能認為現有的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未能充分反映其利益。
- 美國的利益:美國希望維持其全球領導地位和現有國際秩序的穩定,擔心中國的崛起會挑戰其主導權,並可能損害其在亞太地區的盟友利益和戰略部署。
-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歷史上,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權力轉移往往伴隨著衝突和戰爭。其核心在於崛起大國希望改變現狀,而守成大國則試圖維持現狀,這種根本性的利益衝突可能導致戰爭。
- 互動(Interactions):
- 權力轉移的危險動態:
- 崛起國的強硬姿態:隨著實力的增長,崛起國可能在對外政策上表現得更加自信和強硬,試圖改變對其不利的現狀。
- 守成國的預防性動機:守成國可能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力量對比會對己不利,從而產生在對方尚未完全強大時採取行動(甚至發動預防性戰爭)的動機。
- 歷史經驗的複雜性:雖然德國的崛起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但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領導者則相對和平,美蘇冷戰也最終以蘇聯解體告終,並未爆發直接的熱戰。這表明權力轉移並不必然導致戰爭。
- 戰爭成本的影響:如果戰爭的潛在成本(尤其是核戰爭的成本)極高,或者雙方在經濟上高度相互依存,那麼即使存在利益衝突,雙方也可能更傾向於避免直接對抗。
- 中美互動的現狀:近年來,中美關係日趨緊張,在貿易、技術、台灣、南海、人權等問題上摩擦不斷。雙方都在加強軍事部署和言辭對抗。
- 權力轉移的危險動態:
- 制度(Institutions):
- 國際制度的調適能力:現有的國際制度(如聯合國、 WTO 、 IMF)能否通過改革來容納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是避免衝突的關鍵。如果制度僵化,不能反映新的力量對比,那麼崛起大國就更有可能尋求另起爐灶。
- 國內制度的影響:中美兩國的國內政治制度(中國的威權體制與美國的民主體制)及其演變,也會影響雙方的對外政策和互動模式。例如,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可能使得兩國領導人在對外政策上更難妥協。
- 中美關係的未來路徑:對抗還是和平共處? 書中探討了兩種主要的政策思路:
- 遏制(Containment):一些人主張美國應採取類似冷戰時期對付蘇聯的策略,通過經濟脫鉤和軍事同盟來遏制中國的發展和影響力。
- 接觸/交往(Engagement):另一些人則認為應繼續將中國納入現有的國際體系,通過合作和對話來管理分歧,並鼓勵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 美國的政策選擇以及中國的回應,將共同塑造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
挑戰三:全球化能否在民粹主義的反彈中倖存?
- 利益(Interests):
- 全球化的受益者:跨國公司、金融資本、高技能勞動者、以及能夠以更低價格購買進口商品的消費者,通常從全球化中受益。
- 全球化的受損者:
- 經濟上的輸家:發達國家中與來自低成本國家的進口商品競爭的行業的非熟練工人,可能面臨失業和工資下降的壓力(「中國衝擊」China shock)。發展中國家的工人也可能面臨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競爭,以及跨國公司在勞工標準方面的壓力。
- 非經濟利益的受損者:一些人擔心全球化會侵蝕本國的文化特性、削弱國家主權(因需要遵守國際規則或受國際組織影響)、以及帶來移民問題(包括經濟競爭和文化衝突)。
- 民粹主義的利益基礎:民粹主義運動通常宣稱代表「普通人民」的利益,反對腐敗的「精英」和「外來」影響。它們將全球化視為精英們推動的、損害普通民眾利益的過程。
- 互動(Interactions):
- 全球化的歷史進程與逆轉:歷史表明,全球化並非不可逆轉的線性過程。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的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就在一戰和大蕭條的衝擊下終結。
- 國內政治的反彈:全球化的輸家會通過國內政治渠道表達不滿,尋求貿易保護、限制資本流動或移民。如果這些群體能夠形成強大的政治力量,就可能推動政府改變開放政策。
- 民粹主義的興起:近年來,歐美國家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出現了強勁的民粹主義運動。這些運動利用民眾對全球化和現有政治精英的不滿,獲得了顯著的政治影響力,甚至上台執政(如美國的川普、巴西的博索納羅、印度的莫迪)。
- 國際層面的連鎖反應:一國的保護主義政策可能引發他國的報復,導致貿易戰和全球經濟合作的倒退。民粹主義運動也可能在國際上相互呼應,形成反全球化的跨國聯盟(儘管這與其民族主義本質相矛盾)。書中「我們如何知道?」專欄探討了國家為何修建邊境牆,這反映了對人員流動的擔憂。
- 制度(Institutions):
- 推動全球化的國際經濟制度:WTO 、 IMF 、世界銀行以及各種區域貿易協定,是推動和維護全球經濟開放秩序的重要制度基礎。
- 國內制度的緩衝作用: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勞工保護制度以及有效的再分配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全球化對國內弱勢群體的衝擊,從而減弱反全球化的政治壓力。
- 國際制度面臨的挑戰:民粹主義的興起對現有的國際經濟制度構成了直接挑戰。例如,川普政府對 WTO 的攻擊、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以及發動貿易戰等行為,都削弱了多邊貿易體系的基礎。英國脫歐也是對歐洲一體化這一區域全球化進程的重大打擊。
- 制度的韌性與改革:未來全球化能否持續,取決於現有國際制度能否進行改革以更好地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以及各國國內制度能否有效地管理全球化的分配後果。
結論:共同利益能否戰勝挑戰?
第十四章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結尾:面對這些嚴峻的挑戰,人類的共同利益能否最終佔據上風?
- 挑戰的嚴峻性: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潛在毀滅性、網絡攻擊的不可預測性、大國衝突的巨大風險以及全球化倒退可能帶來的經濟衰退和政治動盪,都對人類的未來構成嚴重威脅。
- 共同利益的存在:儘管存在利益衝突,但在避免大規模戰爭、防止核擴散、維護全球經濟穩定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上,各國也存在重要的共同利益。
- 歷史的教訓與希望:歷史既警示我們衝突的危險,也展示了人類通過合作和制度創新克服挑戰的能力。戰後秩序本身就是人類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대전後的反思和努力的產物。
- 不確定性的未來:正如書中一貫強調的,世界政治充滿了複雜的利益博弈和策略互動,制度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但非決定性的作用。未來是開放的,取決於各方行動者的選擇和互動。
本章提醒我們,理解世界政治不僅僅是分析過去和現在,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分析未來趨勢和挑戰的能力。雖然理論不能精確預測未來,但它可以幫助我們識別關鍵的驅動因素、理解潛在的動態,並思考如何通過明智的政策選擇和制度建設來塑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至此,我已經對全書的主要論點和核心議題進行了費曼式的解釋。希望這次的闡述能夠更全面地涵蓋您的要求,並幫助您深入理解這本教材的核心思想。如果您還有任何其他問題或需要進一步的討論,請隨時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