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機器時代(七):短期和中期政策

好的,我們繼續探討《第二個機器時代》關於如何應對技術變革挑戰的建議。在討論了個人層面如何「與機器賽跑」之後,我們現在轉向更宏觀的層面:社會和政府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來促進共享繁榮?

這部分對應我們之前概括的第六個主要論點的後半部分:為了在第二個機器時代實現共享繁榮,我們需要…… 鼓勵創業、促進勞動力市場匹配、支持基礎研究、升級基礎設施、明智地徵稅,並探索新的社會契約形式,以應對技術性失業和收入分配不均的挑戰。

書中強調,面對第二個機器時代的輝煌科技,我們並不需要立即採取一些激進的、顛覆性的措施。許多在標準經濟學教科書中都能找到的、旨在促進增長和繁榮的建議,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然是正確的起點。作者們驚訝地發現,即使是這些基礎性的經濟學原理,在政策制定者、技術專家和企業高管中也常常沒有得到充分理解。因此,書中首先強調了這些「經濟學 101」的策略。

子主題二:短期和中期政策——「經濟學 101」playbook

想像一下,你正在向一位政策制定者解釋,即使在一個充滿科幻般技術的時代,一些經典的經濟學智慧仍然適用。

「您看,雖然我們談論了很多關於 AI 、機器人這些尖端科技,但現實是,數位勞動力還遠未完全取代人類勞動力。 Google 的自動駕駛汽車還不能應對所有路況,華生電腦目前還主要是一個非常厲害的《Jeopardy!》選手。在短期內,企業仍然需要大量的人類員工來滿足客戶需求、抓住市場機遇。

因此,目前應對勞動力挑戰的最佳途徑,仍然是促進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會創造就業機會,改善工人的前景。雖然關於如何促進經濟增長存在很多爭論(比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具體實施),但在一些核心原則上,不同學派的經濟學家其實有很多共識。這些共識,就是我們的『經濟學 101』playbook 。」

書中提出的「經濟學 101」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教育下一代(Teach The Children Well)
    • 重要性:經濟學家克勞迪婭·戈爾丁(Claudia Goldin)和勞倫斯·卡茨(Lawrence Katz)在其著作《教育與技術的賽跑》中指出,當技術進步的速度超過教育跟上的速度時,不平等通常會加劇。美國在 20 世紀上半葉通過大力投資初等教育,一度成為全球教育的領導者。但近年來,美國在基礎教育方面的優勢已經消失,在 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等國際比較中表現平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落後。改善教育質量,不僅能提升整體勞動力的技能水平,適應新技術的需求,也能促進經濟增長。
    • 如何改進?
      • 利用科技:教育是技術應用相對滯後的行業,這也意味著巨大的改進潛力。 MOOCs(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興起是一個令人鼓舞的趨勢。它可以低成本地複製最優質的教學資源,讓更多人接觸到頂尖的教師和課程。同時,數位化教育產生的大量數據,可以用於分析和改進教學方法,實現「翻轉課堂」(學生在家看視頻學習,在學校做練習和討論)等新型教學模式。
      • 提高教師薪酬和加強問責制:研究表明,優秀教師對學生的長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因此,吸引和留住高素質教師,同時淘汰或再培訓不合格教師至關重要。
      • 延長學習時間和增加早期教育機會:成功的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的經驗表明,更長的在校時間、更多的教學日以及對學生和教師的嚴格要求,有助於提高學習效果。學前教育和課後活動也對學生的發展,特別是貧困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平衡可衡量與不可衡量的技能培養:雖然標準化測試有助於評估基礎技能,但也可能導致「應試教育」,忽視創造力、非結構化問題解決能力等難以衡量的關鍵技能。書中建議可以通過合理的任務分配,讓一部分教師專注於可衡量的目標,同時確保有足夠的資源投入到培養那些更難衡量的能力上。
    • 警惕分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沒有刻意的努力來擴大其影響力,數位化教育本身也可能加劇分化,因為那些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會從中獲益更多。
  2. 重啟創業潮(Restart Startups)
    • 重要性:創業是創造就業和機會的最佳途徑。隨著舊的任務被自動化,經濟體系必須創造新的工作崗位和產業。歷史上,愛迪生、福特、比爾·蓋茨等企業家創造的新產業,遠遠超過了因農業機械化而消失的工作崗位。今天的技術變革也創造了同樣巨大的機會。熊彼特將創新定義為「將技術或組織上的新奇事物引入市場」,並認為創新往往發生在試圖取代現有企業的新興公司中。
    • 創業是就業增長的主要引擎:考夫曼基金會的研究表明,在美國,新增就業幾乎完全來自於初創企業,而現有企業總體上反而是就業崗位的淨減少者。
    • 令人擔憂的趨勢:儘管美國的創業環境仍然是世界領先的,但有證據表明其活力有所下降。新增企業中,「一人公司」(只有創始人自己)的比例在增加,而僱用多名員工的「雇主型企業」的誕生率則在下降。移民創業的增長率也出現了停滯甚至下降的趨勢。
    • 如何促進創業?
      • 減少不必要的管制:過度、冗餘和繁瑣的政府管制,會增加創業的門檻和成本,阻礙新企業的誕生。雖然簡化管制是一個複雜而困難的過程,但努力減少「管制叢林」(regulatory thickets)對激發創業活力至關重要。
      • 營造良好的創業生態:政府、企業和個人可以共同努力,支持創業生態系統的發展。例如,Startup America Partnership 項目就致力於支持區域性的創業中心,並促進初創企業與大型企業的合作。
  3. 促進更多匹配(Make More Matches)
    • 重要性:儘管有像 Monster.com 和 LinkedIn 這樣的線上求職和社交平台,但勞動力市場的摩擦和搜索成本依然存在,導致人才與崗位之間難以實現高效匹配。許多畢業生仍然主要依賴熟人推薦來找工作。
    • 如何改進?
      • 建立更完善的人才和崗位數據庫:LinkedIn 正在開發描述企業技能需求和求職者技能的實時數據庫。政府可以通過設立獎項等方式,鼓勵開發這樣的數據庫。
      • 利用數據分析改進匹配算法:一些新興公司(如 Knack, HireArt, oDesk)正在利用數據分析和遊戲化等手段,更準確地評估求職者的技能和潛力,從而實現更精準的人崗匹配。像 TopCoder 這樣的技能評級系統,也為雇主提供了客觀的候選人技能衡量標準。
  4. 支持我們的科學家(Support Our Scientists)
    • 重要性:基礎研究具有巨大的、難以被單個企業完全捕獲的「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ies),因此政府在資助基礎研究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互聯網、 GPS 、觸摸屏、語音識別(如 Siri)等許多重要的數位創新,都源於政府資助的基礎研究。
    • 令人擔憂的趨勢:美國聯邦政府對基礎學術研究的支持在 2005 年後開始下降,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應該予以扭轉。
    • 改革知識產權制度:知識產權既是對創新的獎勵,也是創新的投入(大多數新想法都是對現有想法的重組)。政府需要在提供足夠保護以鼓勵創新和避免過度保護以至於扼殺創新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許多觀察家認為,目前的軟體專利制度可能提供了過多的保護,而某些版權的保護期限也過長,不利於知識的傳播和再利用。
    • 設立獎項激勵創新:對於那些目標明確的創新需求(比如 DARPA 的自動駕駛汽車挑戰賽),設立獎項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激勵方式。它可以吸引更廣泛的參與者,鼓勵高風險的嘗試,並且只為成功的結果付費。政府應該增加這類創新競賽的數量和種類。
  5. 升級基礎設施(Upgrade Infrastructure)
    • 重要性:良好的基礎設施(如交通、通訊、能源網絡)不僅能改善民生,也能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與教育和研究類似,基礎設施也具有正外部性,因此政府的投入是必要的。
    • 美國的現狀: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在 2013 年給美國基礎設施的總體評級僅為 D+,並估計存在超過 3.6 萬億美元的投資缺口。而同期的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卻在下降。
    • 投資的必要性:隨著能源價格下降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上升,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有所回升,但這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改善基礎設施是美國未來最重要的投資之一。
    • 凱因斯主義的視角(非核心論點):書中提到,即使不考慮凱因斯主義的刺激效應,僅從正外部性的角度來看,投資基礎設施也是必要的。
  6. 明智地徵稅(Since We Must Tax, Tax Wisely)
    • 基本原則:稅收通常會抑制被徵稅對象的生產。因此,我們應該對那些我們不希望看到的行為徵稅(比如污染),而對那些供應彈性極低的商品(其供應量不受稅收影響)徵稅,以減少對經濟活動的扭曲。
    • 皮古稅(Pigovian Taxes):針對負外部性(如污染、交通擁堵)徵收的稅。它既能減少不受歡迎的活動,也能為政府帶來收入。數位技術的發展(如電子收費系統)使得皮古稅的實施更加可行。例如,對交通擁堵收費,可以鼓勵錯峰出行、公共交通等,並為道路維護提供資金。
    • 對經濟租金徵稅(Taxes on Economic Rents):經濟租金是指從那些供應量固定的要素(如土地、自然資源)中獲得的超額收益。對經濟租金徵稅,不會減少這些要素的供應,因此是一種相對高效的稅收方式。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超級明星的高額收入中也包含了一部分經濟租金的成分。
    • 對高收入者提高邊際稅率:書中認為,提高對最高收入人群的邊際稅率(比如在年收入 100 萬美元和 1000 萬美元的水平上設立新的稅級),可以在不顯著影響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增加政府收入。歷史數據表明,在合理範圍內,最高稅率與整體經濟增長之間沒有明顯的負相關關係。

總結短期和中期政策建議:

這些「經濟學 101」的建議,其共同目標是促進整體經濟的更快增長。作者們相信,如果經濟能夠實現更快的增長,勞動者的就業前景和工資水平也將得到改善。這些政策並非專門針對第二個機器時代的技術特性,而是旨在為經濟發展創造一個更健康、更有活力的宏觀環境。


以上是關於短期和中期政策建議的解釋。這些建議主要圍繞著如何通過傳統的經濟學手段來促進經濟增長和機會均等。接下來,書中將會探討一些更具前瞻性、甚至有些「激進」的長期建議,以應對當機器智能和自動化達到更高水平時可能出現的更深層次的挑戰。您對這部分的解釋是否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