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提供一個分析世界政治的框架,這個框架由三個核心概念構成:行動者的利益(Interests)、行動者之間的互動(Interactions),以及塑造這些互動的制度(Institutions)。這個框架旨在幫助我們理解為何國家之間有時爆發戰爭,有時又能和平合作;為何有些國家富裕,有些國家貧困;以及為何國際社會在面對種族滅絕或全球環境問題時難以合作。
核心論點一:理解世界政治的分析框架——利益、互動與制度
想像你正在觀看一場極其複雜的棋局,棋盤上佈滿了各種棋子,它們的移動方式各不相同,而且棋局的規則似乎也在不斷變化。這場棋局就是世界政治。這本書告訴我們,要想看懂這場棋局,甚至預測棋局的走向,我們需要一套分析工具,就像棋手需要理解棋子的價值、走法以及棋盤的規則一樣。這套核心的分析工具,就是書中提出的「利益、互動與制度」框架。
那麼,這個框架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三步驟的思考過程,或者說,是觀察世界政治的三個關鍵視角。
首先,是 「利益」(Interests)。這就像問:「棋盤上的這些棋手(比如國王、皇后、兵卒,在世界政治中就是國家、領導人、企業、國際組織等)他們到底想要什麼?」每一個行動者參與政治活動,都是為了達成某些目標,獲得某些他們期望的結果。例如,一個國家可能最關心的是自身的安全,不被侵略;一家跨國公司可能最關心的是利潤最大化;一位人權運動者可能最關心的是保護受迫害的個體。這些「想要的東西」,就是他們的利益。理解行動者的利益,是分析他們行為的第一步,因為利益驅動著他們的選擇。如果我們不知道一個棋手想保護國王還是想吃掉對方的棋子,我們就很難理解他為何那樣走棋。
其次,是 「互動」(Interactions)。這就像問:「這些棋手之間是如何互相影響,他們的行動如何共同決定了棋局的結果?」在世界政治中,任何一個重要的結果,比如戰爭的爆發、貿易協定的簽訂、環境保護的成敗,都不是單一行動者可以決定的,而是多個行動者基於自身利益進行選擇,並且預期其他行動者反應後,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一場戰爭至少需要兩方:一方攻擊,另一方決定抵抗。國際合作也需要多個國家協調政策以達成共同目標。行動者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觀察、預測和回應其他行動者的行為。他們的選擇相互交織,共同塑造了我們所觀察到的世界政治樣貌。就像棋局中,你下一步棋不僅要考慮自己想達到什麼目的,還要預判對手會如何應對,以及你的這一步會如何影響對手的下一步。
最後,是 「制度」(Institutions)。這就像問:「這場棋局有沒有什麼規則在規範棋手們的行為?這些規則是如何影響棋局的?」在世界政治中,制度是一系列被相關社群所知曉和共享的規則,它們塑造了政治互動的方式。這些制度可以是正式的條約、法律,或者像聯合國這樣的組織;也可以是非正式的規範和慣例。制度規定了共同決策的程序(比如投票規則),設定了可接受行為的標準,並且常常包含監督和懲罰違規者的機制。制度就像棋盤上的規則,比如兵不能後退,象不能過河,這些規則限制了棋手的選擇,也可能讓某些棋手比另一些棋手更有優勢。例如,聯合國安理會的否決權制度,就賦予了五個常任理事國特殊的權力。
這個「利益、互動與制度」的框架,就像一副多功能的瑞士刀,它本身不是一個單一的理論去解釋所有事情,而是提供了一種思考方式,一種「工具箱」,讓我們可以用來建構針對不同世界政治難題的理論。面對戰爭,我們可以問:相關國家的利益是什麼?它們為何不能通過和平互動(比如談判)來解決衝突?現有的國際制度(比如聯合國)為何沒能阻止戰爭?面對全球暖化,我們可以問:各國在減排上的利益有何衝突與共同點?它們之間的互動為何難以達成有效的合作?現有的氣候協議(制度)有何缺陷,又如何改進才能促進合作?
書中強調,這個框架是靈活、務實且開放的,它不預設哪一種利益、哪一種互動或哪一種制度永遠是最重要的。具體分析時,需要根據所研究的問題來確定哪些行動者是相關的,他們的利益是什麼,他們之間互動的本質是什麼(是合作還是衝突,是談判還是協調),以及哪些制度在發揮作用。例如,有時我們把國家視為追求權力或安全的行動者;有時則需要深入國家內部,考察政治家、企業、工會等不同群體的利益如何影響國家的對外政策。
這個框架的優點在於它的整合性。它不僅幫助我們條理化地分析複雜的世界政治現象,還能將傳統的國際關係理論(如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建構主義)納入其分析視野。書中提到,這些「主義」其實可以被理解為對利益、互動和制度的不同側重和假設。例如,現實主義可能更強調國家的安全利益、衝突性的互動以及無政府狀態下制度的弱勢;自由主義則可能關注多樣化的利益(包括經濟利益)、合作性的互動以及國際制度促進合作的功能;建構主義則可能強調觀念、文化和規範如何塑造行動者的利益和認同,以及制度如何定義合適的行為。
因此,掌握這個「利益、互動與制度」的分析框架,就像是學會了一種「解剖」世界政治問題的方法。無論未來世界如何變化,出現什麼新的問題,我們都可以嘗試運用這個框架,從這三個核心概念入手,去理解問題的本質,分析其可能的發展,並思考可能的解決之道。這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是為了培養一種分析和批判性思考世界的能力。
論點一之構成要素:利益(Interests)
在「利益、互動與制度」這個核心框架中,「利益」是首要的基石。如果我們不理解行動者想要什麼,那麼他們接下來的行為和互動就會像無根的浮萍一樣難以捉摸。那麼,什麼是「利益」呢?書中給出的定義是:「行動者希望通過政治行動實現的目標,他們在一系列政治選擇可能產生的結果中所做的偏好排序。」簡單來說,利益就是行動者心目中的「好東西」,以及為了得到這些「好東西」而願意付出的努力和代價。
想像一個孩子在糖果店裡,他面前有巧克力、棒棒糖和棉花糖。他最想吃巧克力,其次是棒棒糖,最後是棉花糖。這就是他的「利益」——他對不同糖果的偏好排序。在世界政治中,行動者(比如國家、領導人、企業)也有類似的偏好。例如,一個國家可能將「領土安全」排在第一位,將「經濟繁榮」排在第二位,將「國際聲望」排在第三位。這種排序決定了它在面臨選擇時會優先考慮什麼。
書中將利益大致歸為三類:
- 權力或安全(Power or Security):這就像孩子想在遊戲中變得最強大,不被其他孩子欺負。在國際政治中,國家首先要確保自身的生存和獨立,這就需要一定程度的安全。而權力(包括軍事、經濟、政治影響力)是保障安全的手段。中國近年來在南海地區積極活動,修建軍事設施,部分原因就是為了增強其在該地區的安全感和權力投射能力,保護其認為重要的航道和資源利益。同樣,美國在亞太地區維持軍事存在,也是出於其對地區安全和影響力的考量。這種對權力與安全的追求,往往源於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沒有一個凌駕於國家之上的權威來保障各國安全,因此各國不得不自力更生。
- 經濟或物質福祉(Economic or Material Welfare):這就像孩子想要更多的零花錢去買玩具或零食。政治行動者通常希望提高生活水平,獲得更多的收入、商品和服務。越南和菲律賓的漁民在南海捕魚,直接關係到他們的生計;南海海底蘊藏的石油和天然氣,對周邊國家來說是巨大的潛在財富。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對美國的出口商和消費者來說可能帶來收益,但也可能讓那些與中國進口商品競爭的美國本土產業和工人面臨壓力。經濟利益與權力安全利益並非總是衝突的,經濟增長可以轉化為軍事實力,而安全則是經濟發展的前提。
- 意識形態目標(Ideological Goals):這就像孩子希望所有人都遵守他認為「正確」的遊戲規則或道德準則。政治行動者也可能被道德、宗教或其他意識形態目標所驅動,例如推廣民主、保護人權、捍衛某種宗教信仰或生活方式。觀念、文化和認同在塑造這些目標時扮演重要角色,它們甚至會影響行動者如何定義「安全」或「財富」。例如,一些國家可能將推動全球民主化視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利益,即使這在短期內可能損害其經濟或安全利益。
理解行動者的利益並非易事。有時,我們需要依賴一些關於人性的基本假設(比如政治家關心連任);有時,我們可以從行動者自身的言論和行動中推斷其利益;還有時,分析者會直接設定行動者具有某種特定利益。重要的是,書中強調,我們在分析時不應預設哪一類利益永遠是主導性的。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
書中還提到了一個關鍵問題:當我們談論「國家利益」時,這究竟是誰的利益?是整個國家的利益,還是國家領導人、特定利益集團或官僚機構的利益?這引出了「行動者」(Actors)的概念。行動者可以是個體(如國家領導人川普或習近平),也可以是具有共同利益的群體(如國家、企業、非政府組織)。
將「國家」視為一個單一行動者,追求所謂的「國家利益」(通常指安全和權力),是一種簡化的分析方法,在某些情況下很有用。比如,在分析大國競爭時,我們常常假設國家是一個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個體。
然而,在很多情況下,這種簡化會掩蓋重要的內部差異。國家領導人可能更關心自己的政治前途(如川普在 2020 年大選前對華的強硬姿態,可能部分是為了爭取國內特定選民的支持);官僚機構(如國防部、外交部)可能有其自身的部門利益和政策偏好(「屁股決定腦袋」);利益集團(如軍火商、農業遊說團體)會為了自身利益而影響外交決策。書中的例子,如 1954 年美國聯合果品公司遊說政府推翻瓜地馬拉的阿本斯政權,就是利益集團影響國家利益的典型案例。
因此,在運用「利益」這個概念時,我們需要根據具體的分析目的,靈活地選擇分析的層次和行動者的類型。有時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有時則需要深入到國內層面,考察不同行動者利益的博弈。正如書中所指出的,川普在處理中美關係時,既可能考慮到美國長期的國家安全利益,也可能受到短期選舉利益的驅動。這兩種利益可能重疊,也可能衝突。分析的關鍵在於判斷哪種利益假設更能有效地解釋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
「利益」是理解世界政治的起點。它不僅僅指行動者「想要什麼」,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行動者在各種可能性面前的「偏好」。這種偏好,無論是源於對安全的渴望、對財富的追求,還是對某种意識形態的執著,都將深刻影響行動者在國際舞台上的選擇和行為。如果不能準確把握行動者的利益,我們就很難理解他們為何會做出某些決策,為何會與其他行動者發生衝突或合作,以及為何某些國際制度能夠成功運作而另一些則舉步維艱。因此,對「利益」的深入剖析,是運用「利益、互動與制度」框架分析世界政治不可或缺的第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