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主要論點:消費者信貸的供給機制——金融中介、成本、風險與創新 (The Supply of Consumer Credit: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Costs, Risks, and Innovation)
在理解了消費者為什麼需要信貸(需求方)之後,本書轉向了問題的另一面:信貸是如何被提供的(供給方)。這個論點的核心是:消費者信貸的供給並非簡單的資金轉移,而是一個複雜的生產過程,主要由金融中介機構承擔。這個過程涉及顯著的運營成本和信用風險,而供給方會不斷通過技術和制度創新來降低這些成本和風險,從而影響信貸的可獲得性和價格。
當我們申請一張信用卡或一筆汽車貸款時,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錢從哪裡來?銀行或金融公司是如何決定是否借錢給我們,以及如何定價的?
金融中介的核心作用
首先,我們要明白,在現代經濟中,消費者通常不是直接從擁有閒置資金的其他人那裡借錢。比如,你不太可能直接找到鄰居借錢買車。絕大多數情況下,資金的流動是通過金融中介機構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來實現的。這些機構就像是資金的「管道工」和「轉換器」。
書中明確指出,金融中介機構執行了幾個關鍵功能,這些功能是個人儲蓄者和借款者難以自行有效完成的:
- 信息處理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甄別借款人:貸款給別人最大的風險之一就是對方可能不還錢。金融中介機構投入大量資源來收集和評估潛在借款人的信息,判斷他們的還款意願(品格)和還款能力(收入、資產、負債等)。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信用審核」(credit underwriting) 。如果沒有專業機構來做這件事,每個儲蓄者都得自己去調查借款人,成本會非常高,效率也會很低。
- 克服信息不對稱:借款人通常比貸款人更了解自己的真實財務狀況和還款意願。這種信息不對稱可能導致「逆向選擇」(高風險的人更傾向於借款)和「道德風險」(借款後行為改變,增加違約風險)。金融中介通過專業的審核和監控來緩解這些問題。
- 風險中介 (Risk Intermediation):
- 分散風險:任何一筆貸款都有違約的可能。但如果一個機構把資金分散借給成千上萬個不同的借款人,那麼個別借款人的違約對整體資產組合的影響就會大大降低。這就是「分散化」(diversification) 的力量。個人儲蓄者很難做到如此大規模的分散。
- 風險轉換:金融中介機構吸收來自儲蓄者的相對低風險的資金(如銀行存款,通常有存款保險),然後將其轉換為對借款人發放的、風險相對較高的貸款。它們通過自身的資本緩衝、專業的風險管理能力來承擔和管理這種風險轉換。
- 監控 (Monitoring):
- 貸款發放後,金融中介還需要監控借款人的還款行為。及時發現逾期還款,並採取適當的催收措施。這也需要專業的人員和系統。
- 期限中介 (Temporal Intermediation):
- 儲蓄者通常偏好短期、流動性強的儲蓄方式(比如活期存款),而借款人(尤其是購買耐用品或接受教育的消費者)則通常需要中長期的貸款。金融中介機構扮演了期限轉換的角色,將短期的儲蓄資金匯集起來,用於發放長期的貸款。
- 規模中介 (Size Intermediation):
- 儲蓄者提供的資金可能是零散的小額資金,而借款人需要的可能是較大額度的貸款。金融中介機構可以匯集眾多小額儲蓄,形成大額貸款;反之,也可以將籌集到的大額資金(如通過發行債券)拆分成小額貸款發放給消費者。
通過執行這些功能,金融中介機構為儲蓄者提供了相對安全、有回報的儲蓄渠道,同時也為借款人提供了獲得所需資金的途徑。它們從中賺取差價(存貸利差)或收取費用,作為其提供服務的報酬。
消費者信貸的成本構成
提供消費者信貸並不是沒有成本的。書中詳細列舉了貸款的成本構成,主要分為運營成本和非運營成本:
- 運營成本 (Operating Costs):這是貸款機構在日常經營中發生的費用。
- 貸款發起成本 (Origination Costs):包括市場營銷吸引客戶、處理貸款申請、信用調查和評估(如購買信用報告、進行信用評分)、準備法律文件、發放貸款資金等。這些成本中很多是固定成本,即與貸款金額大小關係不大。比如,處理一筆 500 美元的貸款申請和處理一筆 5000 美元的貸款申請,很多流程和環節是相似的,這意味著小額貸款的單位成本(每美元貸款的成本)會更高。
- 服務成本 (Processing Costs):貸款發放後,還需要處理還款、記錄保存、賬單發送、客戶諮詢等。對於信用卡這樣需要頻繁處理小額交易和還款的產品,這部分成本尤其顯著。
- 催收和壞賬成本 (Collection and Bad Debt Expense):不可避免地,總有一些借款人會逾期還款甚至違約。貸款機構需要投入資源進行催收(電話、信函、甚至法律程序),並且要計提壞賬準備以彌補最終無法收回的貸款損失。這部分成本與借款人的信用風險直接相關。
- 非運營成本 (Nonoperating Costs):
- 資金成本 (Cost of Borrowed Funds):貸款機構自身的資金也大多是借來的(如銀行的存款、金融公司發行的債券等),它們需要為此支付利息。
- 所得稅 (Income Taxes):盈利的貸款機構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
- 股本回報 (Return to Equity Funds):貸款機構的股東投入了資本,他們期望獲得與所承擔風險相稱的回報。如果回報率過低,股東可能會撤資。
書中通過一些歷史數據(儘管有些陳舊)展示了不同類型貸款機構(如消費金融公司和商業銀行)以及不同類型信貸產品(如封閉式分期貸款和信用卡)的成本結構。一個重要的發現是,對於小額、高風險的消費信貸產品(如早期的消費金融公司貸款、現在的發薪日貸款等),運營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和壞賬損失)在總成本中佔據了非常大的比重,而資金成本相對較低。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這些產品的年化利率 (APR) 看起來非常高。
信用風險、信貸配給與利率上限的影響
信用風險是消費者信貸供給方必須面對的核心挑戰。貸款機構永遠無法百分之百確定一個借款人將來是否會按時足額還款。這種不確定性直接影響了貸款的定價和供給意願。
- 貸款供給曲線 (Loan Offer Curve):書中介紹了賈菲 (Jaffee) 和莫迪利亞尼 (Modigliani) 等經濟學家發展的貸款供給模型。這個模型的核心觀點是,對於任何一個特定的借款人,隨著貸款金額的增加,其違約的概率也會增加(因為其償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貸款機構願意提供的貸款金額是有限的,並且在達到某個點之後,即使借款人願意支付更高的利率,貸款機構也不會再增加貸款供給,甚至可能會減少供給(即貸款供給曲線向後彎曲)。這是因為過高的利率本身可能進一步增加違約風險(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 信貸配給 (Credit Rationing):在某些情況下,即使借款人願意支付市場利率,甚至更高的利率,他們也可能無法獲得貸款,或者只能獲得比期望額度更少的貸款。這就是信貸配給。信貸配給的發生,部分原因在於信息不對稱和逆向選擇——貸款機構擔心提高利率只會吸引到更高風險的借款人。此外,法律法規(如利率上限)或社會習俗也可能限制貸款機構根據風險自由定價的能力,從而導致對某些群體的信貸配給。
- 利率上限的經濟效應:書中第十一章詳細討論了州一級的利率上限(高利貸法)對消費者信貸市場的影響。理論和實證研究都表明,當利率上限低於市場均衡利率時,會導致信貸供給減少,高風險借款人尤其難以獲得信貸(即信貸配給)。貸款機構也可能通過調整非利率條款(如提高首付比例、縮短貸款期限、增加各種費用)或提高相關商品價格(在與商品銷售捆綁的信貸中)來規避利率上限的影響。歷史上,過於嚴格的利率上限甚至可能催生非法借貸市場。
降低成本和風險的創新:信用評分與資產證券化
面對高昂的運營成本和信用風險,消費者信貸供給方一直在尋求創新的方法來提高效率和控制風險。
- 信用評分 (Credit Scoring):
- 這是一項重大的技術創新。傳統上,貸款審批依賴於信貸員的主觀判斷(所謂的「五個 C」:品格 Character, 能力 Capacity, 資本 Capital, 抵押品 Collateral, 環境 Conditions)。信用評分則利用統計模型,基於借款人的歷史信用記錄(來自信用報告局的數據)和其他申請信息,來客觀地預測其未來的違約概率。
- 信用評分的優勢在於:
- 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自動化的評分系統可以快速處理大量貸款申請,減少人工審核的成本和時間。
- 提高一致性和客觀性:減少了信貸員主觀判斷可能帶來的偏差和不一致性。
- 更精準的風險評估:統計模型通常比人工判斷更能準確地區分高風險和低風險借款人。
- 促進基於風險的定價 (Risk-Based Pricing):使得貸款機構可以根據不同借款人的風險水平收取不同的利率,從而擴大了對中高風險人群的信貸供給(儘管利率可能較高),同時也可能降低了低風險人群的借貸成本。
- 書中提到了信用評分的發展歷程,從早期的定制化申請評分模型到後來基於信用報告局數據的通用評分模型(如 FICO 分),以及信用評分在不同信貸產品(包括信用卡、汽車貸款、甚至抵押貸款)中的廣泛應用。
- 信用評分不僅用於新賬戶的審批,還廣泛應用於現有賬戶的管理,如調整信用額度、監控欺詐風險、制定催收策略等,這些被稱為「行為評分」(behavioral scoring) 。
- 融資與資產證券化 (Funding and Securitization):
- 貸款機構需要大量的資金來發放貸款。除了傳統的吸收存款和發行債券等方式,資產證券化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融資渠道,尤其是在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前。
- 資產證券化是指將一組具有可預期現金流的資產(如汽車貸款、信用卡應收款、抵押貸款)打包成一個資產池,然後以此為基礎發行可以在資本市場上交易的證券(即資產支持證券,ABS)。
- 對貸款發起機構而言,證券化可以將貸款從資產負債表上轉移出去(危機前的會計準則允許),從而獲得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並可能轉移部分信用風險。
- 對投資者而言,ABS 提供了新的固定收益投資選擇,並且通過結構化設計(如分層償付結構),可以創造出不同風險收益特徵的證券產品,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
- 書中簡要介紹了 ABS 的結構,包括特殊目的實體 (SPE) 、信用增級措施(如超額抵押、準備金賬戶、優先/次級結構等)以及不同類型消費信貸 ABS(如汽車貸款 ABS 、信用卡 ABS 、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等)的特點。
- 儘管 2008 年的金融危機暴露了某些複雜證券化產品(尤其是與次級抵押貸款相關的產品)的風險,並且危機後的會計準則變化使得表外證券化不再那麼容易,但證券化作為一種融資和風險管理工具,在消費者信貸市場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總結
消費者信貸的供給是一個由專業金融中介機構主導的複雜過程。這些機構通過信息處理、風險分散、監控以及期限和規模轉換等功能,連接儲蓄者和借款人。提供信貸服務涉及顯著的運營成本(如貸款發起、服務、催收)和非運營成本(如資金成本、稅收、股本回報),並且始終面臨信用風險的挑戰。貸款機構的供給意願和定價策略受到這些成本和風險的影響,並可能導致信貸配給,尤其是在存在利率上限等外部約束的情況下。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信貸供給方不斷進行創新,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信用評分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資產證券化市場的發展。這些創新旨在降低成本、更精準地評估和管理風險,從而擴大信貸供給的範圍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