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主要論點:消費者信貸需求的行為分析 (Behavioral Analysis and the Demand for Consumer Credit)
在我們討論了消費者信貸需求的純粹經濟學模型(即跨期選擇和投資消費模型)之後,這本書的第四章引入了一個非常重要且有趣的視角:行為分析。簡單來說,這個論點的核心是:人類的決策過程並非總是像傳統經濟學模型假設的那樣完美理性、精於計算;相反,我們的心理因素、認知局限和情感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和使用信貸。
為什麼即使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人們有時還是會做出一些看起來不太「划算」的信貸選擇?比如同時持有高利率的信用卡債務和低利率的儲蓄,或者對不同形式的債務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從純粹理性到有限理性
傳統經濟學模型(如我們之前討論的費雪模型)通常假設人是「經濟人」(homo economicus),他們擁有完全的信息,能夠完美地計算各種選擇的成本和收益,並總是做出能最大化自身效用的決策。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顯然不是這樣的「超級計算機」。
心理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如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以及理查德·塞勒等)通過大量的實驗和觀察發現,人類的決策過程充滿了各種「捷徑」(heuristics) 和「偏誤」(biases) 。我們的大腦為了應對複雜的世界和有限的認知資源,進化出了一些簡化的決策規則。這些規則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有效的,能幫助我們快速做出判斷,但在特定情境下,它們也可能導致系統性的偏差,使我們的行為偏離純粹的理性。
書中提到,早在 20 世紀 50 、 60 年代,喬治·卡托納 (George Katona) 和他在密西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的同事們就已經開始研究消費者行為的心理層面。他們發現,消費者的購買和融資決策確實是有目的、經過深思熟慮的,但並非總是嚴格意義上的最優化。消費者常常會簡化問題,採取捷徑,使用經驗法則。他們可能追求「滿意即可」(satisficing),而不是「效用最大化」(maximizing) 。
影響信貸決策的關鍵行為因素
這本書重點介紹了幾個影響消費者信貸需求的關鍵行為因素:
- 啟發法 (Heuristics) 與認知偏誤 (Cognitive Biases):
- 啟發法:就像我們開車時,不會每次都精確計算轉彎角度和速度,而是憑經驗和感覺。在金融決策中,我們也常用啟發法。例如,看到「免息分期」就覺得划算,而忽略了可能因此支付更高的商品價格。
- 認知偏誤:這些啟發法有時會導致系統性的錯誤判斷。
- 可得性啟發法 (Availability Heuristic):我們更容易被腦海中容易想到的信息影響。如果最近新聞充斥著信用卡債務危機的故事,我們可能會對借貸更加謹慎,反之亦然。
- 代表性啟發法 (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我們傾向於根據某事物與特定類別原型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歸屬。例如,如果某種信貸產品的廣告看起來很「高端」,我們可能會高估其價值或低估其風險。
- 錨定效應 (Anchoring Effect):我們的判斷容易受到最初接觸到的信息的影響。例如,信用卡帳單上的「最低還款額」可能會成為許多人還款的「錨」,即使他們有能力償還更多,也可能只還最低額度,從而支付更多利息。
- 過度自信 (Overconfidence Bias):人們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在信貸方面,這可能表現為高估自己未來的還款能力,或者低估借貸的實際成本和風險。
- 展望理論 (Prospect Theory) – 框架效應 (Framing Effect) 與損失規避 (Loss Aversion):
-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展望理論指出,人們在做決策時,並非基於最終的絕對財富狀態,而是基於相對於某個「參考點」的收益和損失。
- 損失規避:對大多數人來說,損失帶來的痛苦遠大於等量收益帶來的快樂。這解釋了為什麼人們非常不願意「虧錢」。在信貸決策中,這可能意味著人們不願意動用已有的儲蓄(感覺像是一種「損失」),而寧願選擇借貸(將痛苦延遲到未來,且感覺不明顯)。
- 框架效應:同一個問題,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即不同的「框架」),會導致人們做出不同的選擇。例如,將信用卡費用表述為「刷卡可享受 97 折優惠」比「刷卡需支付 3% 手續費」更容易被接受,儘管兩者經濟後果可能相同。商家也常用「每天只需 X 元」來淡化總體借貸成本。
- 心理帳戶 (Mental Accounting):
- 理查德·塞勒提出的心理帳戶理論認為,人們會在腦海中將財富分門別類地劃歸到不同的「帳戶」中,並且不同帳戶的錢是不能輕易通用的,即使它們本質上都是錢。例如,人們可能有一個「日常開支帳戶」、一個「儲蓄帳戶」、一個「娛樂帳戶」。
-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會同時持有高利率的信用卡債務(從「消費帳戶」支出)和低利率的儲蓄存款(在「儲蓄帳戶」中不動)。從純粹經濟理性角度看,他們應該用儲蓄還掉高息債務,但心理帳戶的存在使得這種操作變得困難。
- 信貸產品本身也可能被歸入不同的心理帳戶。例如,用於購買汽車或教育的貸款可能被視為「投資性」支出,更容易被接受;而用於奢侈品消費的信貸則可能被歸入「浪費性」支出,引發心理上的不適。
- 普雷萊克 (Drazen Prelec) 和洛文斯坦 (George Loewenstein) 提出的「支付痛苦」(pain of paying) 和「交易解耦」(transaction decoupling) 理論進一步解釋了心理帳戶的運作。用信用卡支付,可以將購買的快樂與支付的痛苦在時間上分開(解耦),從而減輕支付痛苦,可能導致過度消費。而預付款(如預付度假費用)則可能因為支付的痛苦已經過去,使得未來的消費體驗更加愉悅。
- 雙曲貼現 (Hyperbolic Discounting) 與自我控制問題 (Self-Control Problems):
- 傳統經濟學通常假設人們以一個恆定的指數率來貼現未來效用。但行為經濟學發現,人們在面對短期和長期選擇時,貼現率是變動的,即所謂的「雙曲貼現」。簡單來說,我們對「即時滿足」的渴望遠大於對遙遠未來的回報,導致我們在短期內表現得非常沒有耐心。
- 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常常會拖延(比如儲蓄計劃),或者屈服於誘惑(比如用信用卡購買非必需品)。
- 消費者信貸,尤其是信用卡,由於其易得性和即時性,可能加劇了自我控制問題。想買東西?刷卡!這種便利性使得克服短期誘惑變得更加困難。
- 反過來,一些結構化的信貸產品(如固定分期付款的汽車貸款)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被視為一種「預先承諾機制」(precommitment mechanism),幫助缺乏自我控制的人強制儲蓄(通過還款)。
對消費者信貸需求的啟示
這些行為因素對理解消費者信貸需求至關重要:
- 解釋非理性行為:它們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消費者有時會做出一些從純粹經濟理性角度看似乎不合邏輯的信貸決策,例如同時持有高成本債務和低收益資產,或者對信貸產品的利率不夠敏感。
- 信貸產品的設計與營銷:金融機構在設計和營銷信貸產品時,會有意無意地利用這些行為偏誤。例如,強調低月付款(利用錨定和框架效應),提供誘人的初期低利率(利用雙曲貼現和對未來利率上升的不夠敏感)。
- 消費者保護與金融教育:理解這些行為陷阱,有助於設計更有效的消費者保護措施和金融教育項目,幫助消費者做出更明智的信貸決策。例如,強制披露信貸的總成本和年利率,而不僅僅是月付款,就是為了對抗某些框架效應。
- 信用卡債務的合理性:書中第四章的結論部分,特別探討了信用卡債務的「合理性」。雖然行為因素可能導致一些次優的信用卡使用行為,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信用卡債務都是非理性的。許多消費者理性地將信用卡作為支付工具和短期融資工具。行為分析提供的是一個更細緻的視角,來理解在什麼情況下,消費者的信貸行為可能偏離最優,以及為什麼。
總結一下這個論點:
行為分析為我們理解消費者信貸需求提供了超越傳統經濟學理性模型的視角。它承認人類的認知局限和心理偏好,並揭示了啟發法、認知偏誤、框架效應、損失規避、心理帳戶、雙曲貼現和自我控制問題等因素如何深刻影響人們的借貸決策。這些因素不僅解釋了為何消費者的信貸行為有時看起來「不夠理性」,也為信貸產品的設計、營銷策略以及消費者保護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啟示。最終,行為分析並非全盤否定經濟理性,而是試圖在承認人類「有限理性」的基礎上,更全面、更真實地理解消費者與信貸之間的複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