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主要論點:逃避現實和拒絕思考是個體和社會走向毀滅的根源。當人們放棄獨立判斷,盲從權威或流行觀念,無視客觀事實和邏輯時,他們就為非理性和邪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想像一下,你在一艘大船上航行,船上裝備了精密的導航儀器和海圖,這些代表著客觀現實、事實和邏輯。然而,船上的一些人開始宣稱,這些儀器是不可靠的,海圖是過時的,真正的航行方向應該由「感覺」、「集體的情緒」或者某個自稱擁有「更高智慧」的領袖來決定。他們不再關心實際的風向、水流和礁石位置,而是熱衷於討論一些模糊的口號,比如「所有船隻的共同福祉」、「航行的神聖使命」等等。
如果你是船長或有經驗的水手,你嘗試用儀器數據和海圖來指出航線的危險,但他們卻指責你「缺乏信心」、「過於僵化」、「不懂得變通」、「不關心大家的情感需求」。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那些模糊的口號,而忽略了客觀的危險信號。他們甚至開始拆除導航儀器,塗改海圖,因為這些東西「令人不安」,「打擊了大家的積極性」。
這就是《阿特拉斯聳聳肩》中描繪的社會在精神層面上的病態——普遍存在的逃避現實和拒絕思考。這種病態並非僅僅體現在那些掠奪者身上,也體現在許多普通人,甚至是一些本應堅持理性的人身上。
1. 逃避客觀現實,依賴主觀感受或集體情緒:
書中的許多角色,特別是那些所謂的「掠奪者」和他們的追隨者,表現出對客觀事實的極度漠視。詹姆斯·塔格特在面對里奧諾特線日益惡化的狀況時,不是去分析問題、尋找解決方案,而是用一些空洞的詞藻來搪塞,比如「暫時的國家狀況」、「不要悲觀」、「要有信心」。他關心的不是鐵路是否真的能運轉,而是別人是否會「指責」他。當艾迪·威勒斯指出聯合鋼鐵公司十三個月未能交付鐵軌的事實時,詹姆斯用「無法預料的情況」、「奧倫無法控制」這樣的話來迴避。
這種逃避現實的態度,源於他們不願意或沒有能力通過理性思考來解決問題。他們更願意相信那些讓他們感覺良好或者符合他們既得利益的說法,即使這些說法與事實嚴重不符。社會大眾也常常陷入這種狀態,他們更容易被煽動性的口號和感性的訴求所打動,而忽略了冷靜的分析和判斷。例如,對於里爾登鋼,公眾的懷疑並非基於對其性能的客觀檢驗,而是源於「以前沒人用過」、「專家持懷疑態度」等模糊的說法。
2. 放棄獨立判斷,盲從權威或流行觀念:
在小說描繪的社會中,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似乎正在喪失。人們傾向于盲從所謂的「權威」——無論是政府官員、行業領袖還是媒體輿論。當「國家金屬工業委員會」和「國家科學研究院」對里爾登鋼提出質疑時,許多人便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這些「權威」的意見,而沒有去探究這些意見背後的動機和依據。
詹姆斯·塔格特在與達格妮爭論是否使用里爾登鋼時,反复強調「沒有一個專家給出有利的報告」、「最好的冶金權威的共識似乎對里爾登鋼高度懷疑」。他並非自己去研究里爾登鋼的性能,而是依賴「他人」的意見,尤其是那些符合他自身立場的意見。這種放棄獨立判斷,將思考的責任外包給「權威」的做法,使得社會很容易被錯誤的觀念所引導。
同樣,媒體在其中也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小說中提到,報紙常常對漢克·里爾登進行負面報導,稱他「固執」、「冷酷」、「唯一的目標就是煉鋼和賺錢」。這些報導往往缺乏事實依據,充滿偏見和情緒化的煽動,卻能影響公眾的看法。這表明,當人們放棄獨立思考,就很容易被輿論所操縱。
3. 無視邏輯和因果關係,接受矛盾和非理性:
小說中,許多角色的言行充滿了邏輯矛盾,但他們卻似乎安之若素。例如,奧倫·博伊爾一方面宣稱自己的鋼鐵廠是「全國最現代化的」,另一方面又將無法按時交付鐵軌歸咎于「鐵礦石短缺」這一「全國性問題」。他鼓吹「每個企業都應該分擔其他企業的問題的負擔」,實際上是想讓有能力的企業為他的無能買單。
「第 10-289 號指令」更是非理性的極致。它規定所有工人都必須固定在現有崗位,所有企業都必須持續運營,所有專利和版權都必須「自願」獻給國家,禁止生產任何市場上尚未出現的新產品,所有企業的產量和所有個人的消費都必須凍結在「基準年」的水平。這些規定完全違背了經濟規律和人性,試圖用行政命令來凝固一個本應充滿活力的經濟體。然而,在那個社會氛’ 圍下,這樣的指令竟然能夠被提出並被接受,這本身就說明了非理性的氾濫。
當人們不再尊重邏輯,不再探究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而是滿足于接受自相矛盾的說法和政策時,社會就失去了自我糾錯的能力。錯誤的決策會不斷累積,最終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4. 逃避思考的代價:
逃避現實和拒絕思考的直接後果,就是為非理性和邪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當人們不再相信自己的判斷力,不再追求客觀真理時,他們就很容易被那些利用模糊口號、煽動情緒的野心家所控制。這些野心家,比如小說中的那些「掠奪者」和官僚,他們利用人們的恐懼、嫉妒和依賴心理,逐步侵蝕個人自由,攫取權力。
他們常常將自己的私利包裝成「公共利益」,將剝奪行為美化成「社會公平」。因為大多數人放棄了思考的責任,所以很少有人去質疑這些說法的真實性和合理性。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越是逃避思考,就越容易被欺騙和控制;越是被欺騙和控制,就越是感到無力和絕望,從而進一步放棄思考。
小說中的「誰是約翰·高爾特?」這句口頭禪,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這種精神狀態。它常常在人們感到困惑、無助、無法解釋周遭荒謬現象時出現。它像一句咒語,宣告了思考的終結,承認了對現實的無能為力。這句話的流行,本身就是社會普遍放棄思考、逃避責任的徵兆。
最終,這種精神上的麻木和墮落,導致了社會的全面崩潰。當那些維繫社會運轉的創造者們因為無法忍受這種非理性的環境而選擇「罷工」時,那些習慣於依賴他人、逃避思考的人們,才發現自己賴以生存的基礎已經不復存在。他們曾經認為可以無視客觀規律,可以通過權力來支配一切,但最終卻被客觀規律無情地懲罰。
因此,這個論點的核心在於:個體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對客觀現實的尊重,是抵禦非理性和邪惡的關鍵。當一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員放棄了思考的責任,沉溺於主觀臆斷、盲從權威、接受矛盾時,這個社會就失去了活力和方向,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所操縱,最終走向自我毀滅。《阿特拉斯聳聳肩》正是通過描繪一個因普遍放棄思考而走向崩潰的社會,來警示人們獨立思考和尊重現實的重要性。它強調,「A 是 A」,即事實就是事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任何試圖扭曲或逃避現實的行為,都將付出慘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