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在河邊和擺渡人瓦蘇代瓦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他學會了諦聽河流的智慧,內心越來越平靜。就在這個時候,他以前的愛人迦摩羅帶著一個小男孩來到了河邊,想去見臨終的佛陀。不幸的是,迦摩羅在路上被毒蛇咬傷,不久就去世了。而那個小男孩,竟然是悉達多和迦摩羅的兒子,也叫悉達多。
這下,悉達多的人生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有了一個兒子!他非常愛這個孩子,把他留在身邊照顧。但是,這個小悉達多從小嬌生慣養,習慣了城市富裕的生活,根本不適應河邊簡陋清苦的日子。他對父親悉達多沒有感情,也不尊重擺渡人瓦蘇代瓦。他任性、叛逆,甚至偷東西。
悉達多非常痛苦。他想用愛和耐心去贏得兒子的心,但他發現這太難了。他愛兒子愛到盲目,甚至願意為他做任何事,但兒子卻一點也不領情,反而更加怨恨他。悉達多內心充滿了憂慮和悲傷,這和他以前追求解脫時的那種超然完全不同。他第一次體驗到普通人因為愛而產生的那種強烈的、無法控制的痛苦和執著。
擺渡人瓦蘇代瓦看著悉達多的痛苦,提醒他說:『你難道真的認為你犯下的那些愚蠢的事情,是為了讓你的兒子免於犯同樣的錯誤嗎?你能保護你的兒子不經歷輪迴嗎?……哪一個父親,哪一個老師,能阻止他過自己的生活,玷污自己的生命,背負自己的罪孽,喝下自己的苦酒,找到自己的道路呢?』瓦蘇代瓦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和要走的路,即使是父愛也無法改變。
悉達多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他還是放不下對兒子的愛。他想:『我以前從未如此徹底地失去過我的心,從未如此盲目地、如此痛苦地、如此絕望地,卻又如此快樂地愛過一個人。』這種愛,讓他感覺自己和普通人一樣了,體驗到了他們的那種『愚蠢的愛』。
有一天,小悉達多終於忍受不了,對父親大發脾氣,說了很多傷害的話,然後偷了船跑掉了。悉達多非常傷心,甚至想去追趕兒子。當他站在河邊,看著自己悲傷的面容倒映在水中時,他突然想起了很多年前,他自己也是這樣離開父親,去追尋自己的道路,讓他的父親也承受了同樣的痛苦。
他意識到,這種痛苦的愛,這種因為愛而產生的執著和失去,似乎是生命中一種不斷重複的模式,就像輪迴一樣。他父親經歷過,現在他也經歷了,將來他的兒子可能也會經歷。這讓他對父親當年的感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雖然這種愛給悉達多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讓他感覺自己像受了傷一樣,但這道『傷口』並沒有讓他沉淪。反而,正是因為這份愛,這份痛苦,讓他的人性更加完整,讓他對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他不再僅僅是一個追求抽象智慧的思考者,而是一個體驗了完整情感的普通人。這道『愛的傷口』,最終也像河流一樣,慢慢癒合,並讓他對萬物的統一性有了更深的領悟。所以,這種世俗的、充滿痛苦的愛,雖然看似是修行的障礙,但它也是悉達多覺醒道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和橋樑。」
讓我們更細緻地來理解這個充滿情感張力的章節。
悉達多在河邊過著平靜的生活,以為自己已經找到了內心的安寧。但命運卻給了他一個巨大的考驗——他的兒子,小悉達多,來到了他的身邊。這份突如其來的父愛,讓悉達多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情感風暴,也讓他對『愛』與『輪迴』有了全新的認識。
想像一下,悉達多之前的人生,無論是作為婆羅門之子、苦行沙門,還是富商和迦摩羅的情人,他內心深處始終保持著一種清醒和抽離。即使是對迦摩羅的愛,也帶有一種學習和體驗的性質。但對兒子的愛,卻是完全不同的。這是一種本能的、盲目的、不求回報卻又充滿期望的愛。他『瘋狂地愛著,因為愛而成了一個傻瓜。』(He was madly in love, a fool because of love.)
小悉達多從小被母親迦摩羅寵壞,習慣了優渥的生活,對父親的清貧和精神追求毫無興趣,甚至充滿了抵觸和怨恨。他對悉達多無禮、頂撞,做盡讓父親傷心的事情。悉達多為此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屈辱。他想用愛去感化兒子,但兒子卻像一塊頑石。這種愛,讓悉達多第一次深刻地體驗到普通人因愛而生的執著、焦慮、無助和痛苦。他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思考者,而是陷入了凡俗情感的漩渦。
這時候,智慧的擺渡人瓦蘇代瓦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悉達多的困境。瓦蘇代瓦提醒悉達多,他無法替兒子選擇道路,也無法保護兒子免受輪迴之苦。每個人都必須走自己的路,經歷自己的痛苦和錯誤。瓦蘇代瓦問悉達多:『你難道忘了那個關於婆羅門之子悉達多的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嗎?……哪個父親,哪個老師,能阻止他過自己的生活,玷污自己的生命……找到自己的道路呢?你認為,我的朋友,有人能倖免於這條道路嗎?也許是你那年幼的兒子,因為你希望他能免於悲傷、痛苦和幻滅?但即使你為他死十次,你絲毫也改變不了他的命運。』
這段話點醒了悉達多。當兒子最終偷船離去,悉達多追到城邊,望著曾經屬於迦摩羅的花園時,過去的一幕幕湧上心頭。他想起了自己年輕時是如何決絕地離開父親,去追尋自己的道路,給父親帶來了同樣的痛苦。他對父親說:『我希望我的父親不會反對。』而他父親沉默了很久,才說:『婆羅門說出強硬和憤怒的話是不合時宜的,但我心中有不悅。我不希望再聽到你提出這個請求。』但悉達多依然堅持,整夜站在父親房中,直到父親同意。他離開了家,再也沒有回去,直到父親孤獨地死去,也未能再見兒子一面。
此刻,悉達多深切地感受到了這種『輪迴的重複』。他對兒子所感受到的痛苦,正是他父親當年對他所感受到的痛苦。這種情感的模式,一代又一代地重演。他在河邊看著自己悲傷的面容倒映在水中,那張臉與他父親的臉重疊了。河流似乎也在嘲笑他,嘲笑這種循環的、看似愚蠢的重複。
這種對輪迴重複性的領悟,讓悉達多對父親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理解和同情。他不再僅僅從自己的角度看待當年的離開,而是體會到了作為父親的那份愛與無奈。
這份對兒子的愛,雖然給悉達多帶來了深深的『傷口』(wound),但這個傷口並沒有讓他沉淪。相反,它成為了他進一步覺醒的催化劑。他開始思考:『這麼多人擁有這份巨大的幸福——為什麼我沒有呢?即使是邪惡的人,小偷和強盜也有孩子,愛他們,也被他們愛,除了我。』他如此幼稚和不合邏輯地思考著,他變得如此像普通人了。他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世人,不再那麼聰明,不再那麼驕傲,因此也更加溫暖、好奇和富有同情心。他看到了他們盲目的愛、盲目的驕傲、盲目的渴望,這些在他看來不再是瑣碎的,而是值得理解、值得愛和尊重的。
最終,這道愛的傷口,在河流的諦聽和瓦蘇代瓦的引導下,慢慢癒合了。當他將自己所有的痛苦向瓦蘇代瓦傾訴,感覺到這位靜默的聆聽者如同河流般接納一切時,他的『自我』融入了統一性之中。他不再與命運抗爭,臉上閃耀著知識的寧靜。
因此,悉達多對兒子的愛,雖然充滿了凡俗的痛苦和執著,看似與他追求解脫的目標相悖,但它卻是他圓滿人性、理解輪迴、深化同情心、並最終達到與萬物合一境界的必要階梯。這份愛,讓他從一個高高在上的智者,變成了一個真正理解並擁抱生命全部面向的覺者。它不是一條繞行的彎路,而是通往山頂的必經之路,儘管這條路佈滿了荊棘。這也呼應了黑塞在小說中反覆強調的主題:真正的智慧必須通過完整的生命體驗來獲得,包括那些看似負面和痛苦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