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五):萬物皆為師與「諦聽」的智慧

悉達多在城市裡過了很久那種追求金錢和享樂的生活後,有一天他終於受不了了,覺得非常空虛和噁心。他離開了城市,又回到了他年輕時曾經遇到過的那條河邊。他當時非常絕望,甚至想跳進河裡淹死自己。

就在他快要放棄生命的時候,他從靈魂深處聽到了一個聲音,一個古老的、神聖的音節——『唵』(Om)。這個聲音讓他突然清醒過來,意識到自己行為的愚蠢。然後,他就在河邊的椰子樹下沉沉睡去,睡了很久很久。

當他醒來時,他感覺自己像變了一個人,煥然一新。他看著眼前的河流,覺得這條河是那麼美麗,充滿了秘密。他決定要留在河邊,向河流學習。他找到了以前載他過河的那個擺渡人,瓦蘇代瓦。瓦蘇代瓦是一個非常樸素、安靜的老人,他邀請悉達多留下來,和他一起做擺渡的工作。

悉達多開始跟著瓦蘇代瓦學習如何駕船,如何修理船,如何做籃子。但更重要的是,他從河流那裡學到了更多瓦蘇代瓦無法用語言教給他的東西。他學會了『諦聽』(listening)。不是用耳朵隨便聽聽,而是用心去聽,用一種非常專注、開放、沒有偏見、沒有慾望、沒有評判的心態去聽。

他聽河流的聲音。河流有很多種聲音,有時候像國王的聲音,有時候像戰士的聲音,有時候像公牛的聲音,有時候像夜鳥的聲音,有時候像懷孕女人的聲音,有時候像嘆息男人的聲音,還有成千上萬種其他的聲音。瓦蘇代瓦告訴他,所有生物的聲音都在河流的聲音裡。

悉達多慢慢地從河流那裡領悟到很多道理。比如,他領悟到時間其實是不存在的。河流在同一時刻既在源頭,又在河口,在瀑布,在渡口,在激流,在海洋,在山區,無處不在。對於河流來說,只有當下存在,沒有過去的影子,也沒有未來的影子。悉達多回顧自己的一生,也像一條河,年輕的悉達多、成年的悉達多和年老的悉達多,其實只是影子的區別,而不是實質的分離。過去的生命並未過去,他的死亡和回歸梵天也不在未來。沒有什麼曾經存在,沒有什麼將會存在,一切都有其現實和當下。

他還從河流那裡學會了等待,學會了耐心。河流一直在流淌,從不停歇,但它也從不焦急。它接納一切,無論是清澈的泉水還是污濁的泥沙,最終都匯入大海。

瓦蘇代瓦就像河流一樣,是一個偉大的傾聽者。他很少說話,但當悉達多向他傾訴內心的痛苦和困惑時(比如後來悉達多因為兒子離開而悲傷不已),瓦蘇代瓦只是靜靜地聽著,讓悉達多的痛苦像河水一樣流過他,然後又流回來,直到悉達多自己感到平靜。悉達多感覺,瓦蘇代瓦不僅僅是一個擺渡人,他就像河流本身,像神,像永恆。

最終,當悉達多全神貫注地諦聽河流那成千上萬種聲音時,當他不再執著於某一種聲音,而是聽到了所有聲音的整體、統一,他發現,那偉大的千聲之歌只包含一個詞:『唵』——圓滿。

河流成了悉達多最重要的老師。它教會了他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感知世界,去理解生命的奧秘。他不再需要書本上的知識,也不再需要別人的教導,因為他發現,只要你用心去聽,用心去看,萬物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宇宙的真理就蘊含在眼前的一切事物之中。」


讓我們更深入地探索這個充滿詩意的論點。

悉達多在經歷了世俗繁華與幻滅之後,來到了一條河邊。這條河,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師,而另一位引導他向河流學習的,是名叫瓦蘇代瓦的擺渡人。

想像一下,悉達多之前嘗試過很多學習方式:讀書、聽講、苦修、體驗世俗生活。但這些似乎都沒有給他帶來最終的平靜和智慧。當他絕望地來到河邊,幾乎要放棄生命時,一個神聖的聲音『唵』喚醒了他。之後,他決定留在河邊,向這條河學習。

擺渡人瓦蘇代瓦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人。他不像以前的老師那樣說很多道理,他更多的是引導悉達多自己去『諦聽』(listening)河流。這個『諦聽』可不是我們平時隨便聽聽聲音那麼簡單。黑塞描述的是一種非常深刻的聆聽藝術:『用心去聽,用一顆寧靜的心,用一顆等待的、開放的靈魂,沒有激情,沒有慾望,沒有評判,沒有意見。』(to listen with a still heart, with a waiting, open soul, without passion, without desire, without judgment, without opinions.)這就像是你把自己完全放空,變成一個容器,讓河流的聲音、河流的本質充滿你。

那麼,河流這位『老師』教了悉達多什麼呢?

首先,是時間的本質。悉達多和瓦蘇代瓦一起觀察河流,瓦蘇代瓦笑著問:『你是否也從河裡學到了那個秘密:時間並不存在?』河流在任何時刻都同時存在於它的源頭、它的河口、瀑布、渡口、激流、海洋和山脈之中。對於河流來說,只有永恆的『當下』。這讓悉達多領悟到,他自己的一生——童年、成年、老年——也並非線性地從過去走向未來,而是在一個永恆的當下同時存在。過去的錯誤和未來的恐懼,在這種領悟中都失去了力量。

其次,是萬物的統一性與永恆的流變。河流接納一切:雨水、泉水、融雪、溪流,甚至污染物。它不斷地流動變化,每一刻都是新的,但同時它又永遠是那條河。河水蒸發成雲,化為雨雪落下,再匯入河流,奔向大海。這讓悉達多看到,生命中的一切都在不斷變化,但其本質(那流動的生命力)卻是永恆的。他看到自己的影像、父親的影像、兒子的影像、迦摩羅的影像、喬文達的影像,以及所有他見過的人的影像,都融入了河流之中,成為河流的一部分。『所有這些浪花和水流都匆匆忙忙地,痛苦地,奔向目標,許多目標,瀑布,大海,激流,海洋,所有的目標都被達到了,而每一個目標之後又跟著另一個。水變成了蒸汽升騰,變成了雨水降下,變成了泉水、溪流和河流,重新變化,重新流淌。』

再者,是諦聽萬千聲音中的「唵」。河流的聲音是多樣的,包含了世間所有的聲音:快樂的、悲傷的、憤怒的、溫柔的、智慧的、愚蠢的……。當悉達多不再執著於分辨這些不同的聲音,不再將自己的靈魂束縛於某一個特定的聲音並沉浸於其中,而是聽到了所有這些聲音的整體、它們的交織、它們的統一時,他發現這成千上萬種聲音組成的偉大歌曲,只包含一個詞——『唵』。這個『唵』,不再是他年少時從書本上學到的抽象概念,而是他親身體驗到的宇宙的圓滿和完美。這是一種超越了二元對立(如善惡、苦樂)的整體性領悟。

瓦蘇代瓦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他自己就是一個完美的傾聽者,他的內心像河流一樣平靜和深邃。他不是通過說教,而是通過他自身的存在和榜樣,以及偶爾點撥式的提問,來引導悉達多。當悉達多因為失去兒子而痛苦不堪時,瓦蘇代瓦只是靜靜地陪伴他,讓他向河流傾訴。悉達多感覺到,瓦蘇代瓦『不再是瓦蘇代瓦,不再是一個人,而是在聽著他。他感覺到這個靜止的聽者像一棵樹吸收雨水一樣吸收著他的懺悔,這個靜止的人就是河流本身,就是神本身,就是永恆本身。』(this motionless listener was absorbing his confession as a tree absorbs the rain, that this motionless man was the river itself, that he was God Himself, that he was eternity itself.)瓦蘇代瓦最終也像河水一樣「流入了萬物的統一性之中」,完成了他作為擺渡人的使命。

通過向河流學習,悉達多實現了一種深刻的轉化。他不再從書本或他人那裡尋找答案,而是學會了直接從生命本身、從自然萬物中汲取智慧。他意識到,不僅僅是河流,『每一陣風,每一朵雲,每一隻鳥,每一隻甲蟲,都同樣神聖,並且能夠像尊貴的河流一樣教導和認識事物。』(every wind, every cloud, every bird, every beetle is equally divine and knows and can teach just as well as the esteemed river.)這就是「萬物皆為師」的境界。宇宙的真理並非隱藏在遙遠的彼岸或深奧的哲學中,而是展現在每一個當下,存在於我們周遭最平凡的事物之中,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擁有一顆「諦聽」的心。這種諦聽,不僅是對外部世界的感知,更是對內心聲音的覺察,是主體與客體、個體與宇宙的深度融合。

悉達多在河邊學到的這種智慧,不是一種新的知識體系,而是一種存在方式,一種與世界和諧相處的能力。他學會了微笑,這種微笑與瓦蘇代瓦的微笑相似,「幾乎同樣容光煥發,幾乎同樣充滿幸福,同樣從千百條小皺紋中閃耀出來,同樣幼稚,同樣衰老。」這微笑,是內心達到圓滿與和諧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