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t Change The Hard But You Can Change The Alone

這段由 Dr. Becky 的 Podcast 節目「Good Inside」提供的逐字稿,內容是她與製作人 Jesse 回顧 2022 年的一些未盡話題,並展望 2023 年希望深入探討的主題。影片的核心精神圍繞著 Dr. Becky 處理親子關係和個人內在議題的獨特視角,其主要論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面向:

論點一:核心原則 — 你無法改變困難本身,但你能改變感到孤單的處境。

這是貫穿整集的核心思想,也是 Dr. Becky 提出的重要觀點轉變。她指出,當我們面對生活或育兒中的困難時,本能地傾向於試圖「改變困難」本身,例如想讓孩子寫作業更容易、讓他們不再鬧脾氣等等。然而,Dr. Becky 認為,很多時候「困難」是客觀存在且難以直接改變的。更有效且更有力量的做法是,轉而關注如何「改變感到孤單的處境」。這意味著在面對挑戰時,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尋求連結、理解和支持。這種連結可以是與孩子的連結(在困難中表達理解和同理心),也可以是與自己內在的連結(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掙扎),或是與他人的連結(尋求支持或了解自己並不孤單)。當我們不再感覺孤單時,內在會釋放一種力量,讓我們不再陷入「隧道視野」,能稍微「解套」,更有能力尋找前進的方向和方法。這個原則是 Dr. Becky 處理各種育兒挑戰(如完美主義、社交困難、憤怒)的基石。

論點二:處理育兒挑戰,從連結自身內在與孩子的共同掙扎開始,而非僅關注外部行為或結果。

這個論點是在回應聽眾提出的問題:當孩子表現出與自己過去或現在一樣的掙扎時(例如,完美主義、害怕犯錯),父母既痛苦又不知道如何幫助,因為自己也深陷其中。父母會困惑,是應該先處理自己的問題,還是先幫助孩子?Dr. Becky 認為,Good Inside 的方法是「同步進行」。她強調,父母確實難以有效幫助孩子處理自己尚未學會應對的問題,但這不代表必須等到自己完全「修好」才能行動。

關鍵在於「連結」—— 與孩子就掙扎本身進行誠實的連結。例如,對有完美主義的孩子說:「喔,看到有些地方不對,但不知道怎麼改對,真的好難喔!我也常常這樣卡住。」Dr. Becky 認為,這種表達不僅是與孩子連結,同時也在與自己內在那個感到孤單、不被理解的「內在小孩」連結。透過這種方式,父母在幫助孩子的同時,也給予了過去那個自己渴望得到的理解和接納,實現一種「自我療癒與循環中斷」的同步過程。雖然父母可能會擔心「連結」無法立刻帶來孩子行為的改變(例如,孩子還是寫不好作業),但 Dr. Becky 強調,專注於連結這個「過程」恰恰是達成期望「結果」的重要步驟,因為它改變了孩子在困難中的「孤單感」,讓他們更有力量去嘗試和前進。

論點三:將育兒的目標框架從「控制」轉移到「堅韌」(Sturdiness),這是一個更健康、更賦予力量的視角。

節目中,製作人 Jesse 提出「控制」這個詞在育兒中的感受是複雜的,一方面父母希望掌控局面,另一方面又經常感到失控。 Dr. Becky 對「控制」這個詞本身感到不安(heebie-jeebies),她認為這可能不是一個理想的框架。她提出的替代詞是「堅韌」(Sturdiness)。

「堅韌」在她看來,是一種能夠「同時與自己和他人保持連結」的能力。這意味著,即使在混亂或挑戰性的情境中(孩子鬧脾氣、不合作、說討厭你的話),父母仍能保持對自身感受、需求和界限的意識,同時也沒有喪失對孩子內在狀態的感知。這不是徹底關閉自己(shut down),也不是完全沒有界限地被孩子的情緒淹沒(porous)。將焦點放在「我能如何更堅韌?」是一種將控制權(locus of control)拉回自己身上的方式。當父母專注於提升自己的堅韌度時,他們就能更好地應對外部挑戰,因為力量來源於內在的穩定和連結,而不是徒勞地試圖控制無法控制的他者或情境。這種轉變讓父母感到更有力量,也更能為孩子提供穩定的領導力。

論點四:應對孩子的挑戰(以社交為例),應優先關注「我的孩子發生了什麼事?他們需要什麼?我需要做什麼來滿足他們的需求?」,而非「這正常嗎?」或外部結果。

在討論孩子社交關係的話題時,Dr. Becky 指出,許多父母面對孩子在社交方面的狀況(例如不喜歡團體、沒有很多朋友)時,常常會問「這正常嗎?」。她認為這個問題容易導向兩種極端:要麼因為「正常」而變得不加反思,要麼因為「不正常」而陷入焦慮和自責。

Dr. Becky 提出一個更實用、更具行動導向的問題框架:「我的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我的孩子需要什麼?我需要做什麼來滿足我的孩子所需?」這個問題鼓勵父母細緻觀察孩子的具體情況——他們是真的痛苦於沒有朋友,還是其實更享受獨處時光?他們是渴望社交但缺乏技巧,還是對社交感到焦慮?只有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父母才能給予真正適配的支持。

此外,她也強調在討論這些挑戰時,應承認和探討過去事件(如 COVID-19 疫情)對孩子(及成人)社交發展的影響。例如,對於一個在疫情期間度過幼兒期的孩子來說,缺乏群體互動經驗是真實的「困難」。承認這個困難並與孩子談論它(「這真的讓事情變得有點複雜,對不對?」),就是再次實踐了「改變孤單」的核心原則。這種理解和連結讓孩子在面對社交挑戰時感到不那麼孤單,更有可能在適合自己的時機鼓起勇氣嘗試。

論點五:理解「媽媽的憤怒」(Mom Rage)的深層根源,將焦點從失控的「瞬間」轉移到通往憤怒的「路徑」,並學習直接表達自身需求。

「媽媽的憤怒」是 Dr. Becky 節目中引起巨大共鳴的話題。她認為,這種憤怒不是偶發的失控,而往往是長期累積和深層因素作用的結果。她用了「懸崖」的比喻:憤怒的爆發就像是從懸崖上墜落,許多人只關注在墜落那一刻如何「踩剎車」(也就是當下用技巧控制情緒),但這是不夠的。真正重要的是理解「是哪條路徑」將你帶到了懸崖邊,以及如何找到「出口」在抵達懸崖前就離開。

她指出,通往憤怒的路徑往往與社會對女性的期望、隱形的關係動力、以及女性普遍不善於直接表達自身需求有關。從小,許多女性(以及部分男性)被教導,他們的價值在於服務他人、讓事情變得容易。當長期以來犧牲自己的需求,承擔過多責任(例如,總是由自己負責洗澡、起床照看孩子、整理洗碗機),並且沒有直接溝通自己的需要時,這些累積的不滿和未被滿足的需求就會像以時速一百英里衝向懸崖。憤怒在這種情況下,有時是內在那個非照顧者、渴望為自己爭取空間的「部分」,在用最激烈的方式尖叫,試圖引起注意。

Dr. Becky 強調,理解憤怒的深層原因並非為了合理化它,而是為了改變那個會將你推向憤怒的「敘事」或「眼鏡」。例如,意識到每次幫忙別人或承擔額外家務,如果不是出於愛,而是出於對不服務他人就沒價值的恐懼,這就是在加速奔向懸崖。學會「直接、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我需要你來想一個系統,確保你能記得清理洗碗機」),而不是暗自期待、抱怨或生悶氣,是離開憤怒路徑的關鍵。雖然這對許多習慣間接或犧牲自我的人來說很困難,但這是對自己更公平的方式,也是打破憤怒循環的重要一步。

論點六:深入理解自身過去(依戀模式、內在家庭系統)對於當前育兒至關重要,因為過去在現在的情境中不斷重現。

展望 2023 年,Dr. Becky 希望深入探討的主題包括依戀(attachment)、內在家庭系統(Internal Family Systems, IFS)和再教養(re-parenting)。她認為,雖然坊間流行的認知行為療法(CBT)強調關注當下和改變思維,但這在育兒中常常不夠用。

她認為,我們學習世界運作方式、學會如何才能感到安全的那些童年歲月,對現在有著深遠的影響。在育兒過程中,孩子會不斷觸發我們內心過去的「迴路」和程式。那些讓我們看到自己變成不希望成為的樣子的時刻,恰恰是過去在現在上演。問題在於過去和現在尚未分離,而要做出符合當下期望的選擇,就必須學會「分開」過去和現在。

Dr. Becky 所推崇的,並非躺在沙發上無止盡地抱怨童年,而是從「理解」的角度去看待過去:了解過去為了適應環境而發展出的模式(IFS 中的「部分」),是如何在現在的情境中被啟動,以及為何它們儘管不再適應當下,卻依然頑固存在。她認為,理解這些內在的「部分」和「迴路」是育兒的關鍵,因為它解釋了為何即使學會了新的育兒策略,身體卻難以自動執行——因為內在舊的程式仍在運行,而「身體總是贏家」(our body wins every time)。因此,未來的主題將結合對自身深度理解(過去如何影響現在)與實用的策略和腳本,讓父母能夠真正地在身心層面實現改變。

總結:

Dr. Becky 的核心訊息在於,育兒是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她鼓勵父母從「改變困難」的外部導向,轉向「改變孤單」的內在與關係連結。這包括學習與自身內在的掙扎連結、轉變對「控制」的追求為對「堅韌」的培養、細緻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以及深入挖掘並療癒引發負面反應(如憤怒)的深層根源,尤其是學習直接表達自我需求和重新建立健康的界限。她認為,透過理解我們的過去如何在現在的育兒情境中顯現,並將這種理解與實用的應對策略相結合,父母不僅能更好地應對挑戰,更能實現個人的成長和轉變,最終在即使感到掙扎和困難的時刻,也能堅守「內在是好的」(good inside)這一信念,並將這種力量傳遞給孩子。她的節目和方法提供了一個不同於傳統指令式育兒的框架,強調同理、連結、自我覺察和有意識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