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Emotional Lives Of Teenagers

這段關於青少年情緒生活的文字資料,由 Dr. Becky 主持,並邀請了擁有三十年經驗的臨床心理學家 Dr. Lisa Damour 擔任嘉賓,她也是探討青少年議題的知名作家。影片深入探討了當代青少年所面臨的獨特挑戰,以及他們複雜的情緒世界。影片的主要論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核心觀念:

  1. 當代青少年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 論點指出,成為今天的青少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困難。除了青春期固有的荷爾蒙變化和日常挑戰外,他們還必須應對智慧型手機作為社交基礎帶來的壓力、社群媒體的比較與焦慮,以及競爭更為激烈的升學環境。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青少年的成長過程充滿了額外的複雜性和壓力源。因此,了解這些外部環境對他們情緒和心理狀態的影響至關重要。
  2. 重新定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正常的情緒困擾是健康發展的證明: 影片的核心論點之一是顛覆了文化中常見的誤解,即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感覺良好」。 Dr. Damour 強調,真正的心理健康在於擁有「在特定情境下說得通」的情緒,並且最重要的是,能夠「良好地處理這些情緒」,在獲得緩解的同時不造成傷害。這意味著情緒困擾(distress),例如因被球隊淘汰、學業不順、社交挫折而感到難過、憤怒或沮喪,並非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警訊。相反地,這些困擾是青少年正常反應的表現,是他們心智運作良好的「證據」。這點非常關鍵,因為許多家長看到孩子經歷困擾時會感到恐慌,誤以為孩子正在經歷心理健康危機,而忽略了這其實是健康發展的一部分。
  3. 家庭是青少年情緒得以「崩潰」的安全港灣: 論點解釋了為何青少年在家中表現得特別脆弱、更容易表達擔憂、甚至情緒崩潰。這是因為家庭是他們最感安全的環境,是他們可以卸下在外維持的「堅固、穩定、理性」形象的地方。在家中展現脆弱和「失控」,正是為了讓他們能夠在充滿挑戰的外部世界(學校、社交場合)保持功能正常。家長不應將孩子在家中的表現(例如情緒化、易怒、哭泣)泛化為他們整體心理狀態的反映。事實上,孩子能在安全環境中釋放這些情緒,恰恰是他們能夠在外保持堅韌的原因。因此,家長需要理解,孩子在自己面前「崩潰」並非壞事,而是健康情緒調節的表現。
  4. 家長在應對青少年情緒風暴中的角色:成為「穩定容器」而非製造更多混亂: 面對青少年強烈的情緒反應(如大哭、抱怨、發脾氣),家長的角色至關重要。主要建議是成為孩子情緒的「穩定容器」。這意味著家長需要努力保持自己的冷靜和鎮定,即使必須「假裝」也要做到。就像幼兒跌倒會先看父母的臉一樣,青少年在情緒失控時也會觀察家長的反應。如果家長也隨之陷入恐慌或情緒化(將自己的「龍捲風」加到孩子的「龍捲風」中),會讓孩子覺得問題比實際更嚴重。具體的做法包括:管理自己的面部表情,表現出平靜和安心;使用非語言的安撫(如輕拍);以及簡短、支持性的語言,例如「我相信你,我在這裡」。更重要的是,家長需要「傾聽」,讓孩子有空間表達,滔滔不絕地說出他們的困擾。這種傾聽本身就是一種緩解,讓孩子得以「宣洩」一天累積的情緒垃圾。家長的角色更像是一個「編輯」,從孩子的傾訴中提煉出核心,簡單回應如「噢天啊,這真糟糕」、「這聽起來真讓人沮喪」,而不是急於給出建議或解決方案。這種「無目的的傾聽和陪伴」對青少年來說價值巨大,因為他們在外已經需要維持太多,回家只是需要一個發洩和被接納的空間。
  5. 關於社交媒體與科技產品:理解其雙面性並設定界線: 論點認識到社交媒體和科技產品對青少年來說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家長不能一味地認為這些產品都是「壞的」,因為這會讓青少年覺得不被理解(他們可能在上面獲得樂趣、建立連結、展現創意)。與青少年談論科技的策略應該是「從好奇開始」。詢問他們從中獲得了什麼好處、哪些部分是他們喜歡的、哪些部分讓他們感到困擾。這種開放的態度能幫助家長更了解孩子的真實體驗,也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家長的觀點。在設定規則方面,最重要的底線是「確保科技不影響睡眠」。影片強烈建議在孩子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等裝置時就設定嚴格的規則,例如睡覺時間不得將裝置帶入臥室,即使白天使用也應考量。家長在孩子渴望獲得裝置的時刻具有最大的談判優勢,應該從非常有限的訪問權限開始,隨著孩子展現出負責任的態度,再逐步放寬限制。保持科技產品不干擾睡眠,是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關鍵一步。
  6. 家長也需要關注自我照護與外部連結: 最後,影片強調,養育青少年對家長而言也是極具挑戰的過程。隨著青少年走向獨立,他們對父母的依賴和情感回饋會減少,這可能會讓習慣從孩子身上獲得成就感和自我價值的家長感到失落。因此,論點鼓勵家長要「好好照顧自己」,並在孩子之外建立其他的滿足感和價值來源。這包括維持自己的興趣、社交圈、工作或其他活動。當家長擁有穩定的自我價值基礎,不將情緒幸福完全寄託在孩子身上時,他們更能以健康的態度應對青少年的疏遠或情緒起伏,也能在孩子需要「崩潰」時,提供更穩定的支持。

理解困擾是成長的正常部分,並學會以冷靜、接納和支持的方式回應。同時,影片也提醒家長在設定界線(特別是關於科技)和關注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性,因為家長的穩定與幸福,是支持青少年渡過充滿挑戰的青春期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