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由臨床心理學家 Dr. Becky 主講,旨在探討當孩子遭遇同儕嘲笑、排擠或霸凌時,家長應如何有效應對。影片的核心主旨並非提供立竿見影的「解決」策略(例如教孩子如何回嘴),而是強調家長在孩子經歷痛苦時刻時,應著重於提供連結與建立孩子的內在自信,這才是最根本且長遠的支持方式。
以下是影片的主要論點及詳細解釋:
- 指出家長常見但不完全有效的反應,並解釋其潛在的負面影響:
- 常見反應: 影片一開始就點出,當家長聽到孩子被欺負或排擠時,往往會勾起自己童年相似的痛苦回憶。因此,家長會急切地想把孩子「拉出」這種糟糕的處境,傾向於提供直接的解決方案,例如:「你要這樣說來為自己挺身而出!」或「你不需要跟那些孩子玩!」
- 負面影響: 影片認為,雖然這些反應是出於好意,但它們實際上可能讓孩子感覺「更孤單」。為何如此?因為當家長急於提供「正確」的回應或行動時,孩子可能會覺得:「我之所以被欺負,是不是因為我做錯了什麼?」而當他們未能成功運用家長提供的「解決方法」時,又會覺得:「我是不是連好好應對這種情況也做錯了?」這種感覺讓孩子不僅承受被欺負的痛苦,還可能內化一種「我有問題」或「我不夠好」的感覺。家長的「解決」嘗試,反而可能讓孩子在實際面對困難時感到孤立無援,因為他們體驗到的是沒有家長支持下的獨自應對。
- 提出核心應對策略:先提供「臨在」(Presence)與「連結」(Connection),而非立即「解決」(Solving):
- 核心理念: Dr. Becky 認為,應對孩子被欺負情境的最佳起點,是與孩子建立深刻的連結,讓他們感受到家長的「臨在」。這意味著家長要先放下立即解決問題的衝動,轉而進入孩子的經驗世界,理解他們的感受。
- 具體做法: 如何提供「臨在」?影片中以第一個來電者 Alexandra 的例子進行示範。家長應以好奇、感同身受的態度,詢問孩子關於發生當下的具體細節。例如:「所以,當其他孩子在玩的時候,你在看書,是嗎?能多告訴我一點嗎?是學校哪個長椅?是山頂上的那個嗎?你當時坐在哪個位置?你看到什麼?那天天氣如何?」這些看似不重要的細節,其核心目的是讓孩子知道家長正在努力理解他們所經歷的精確情境。
- 為何有效: 透過這種方式,家長實際上是將自己的「臨在」注入到孩子痛苦的經驗中。當孩子下次獨自面對類似情境時(例如獨自坐在長椅上看書),他們腦海中會彷彿有家長陪伴在旁。這種感覺能顯著減輕孤獨感,幫助孩子感覺更穩定(regulated)和更勇敢,因為他們感受到家長無聲的支持和打氣。這扭轉了孩子覺得「自己有問題」或「沒人理解」的動力,建立了親子的信任和同盟(alliance)。這種基於連結的介入,遠比任何口頭上的「秘訣」更為有力。
- 強調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和需求,避免預設立場:
- 理解感受: 在建立了臨在和連結後,家長應幫助孩子辨識他們在這些情境下的感受。對於年幼的孩子(如第二個來電者 Katie 的四歲女兒),可以直接提供一些可能的感受詞彙讓孩子選擇,即使孩子暫時無法精確表達,這也能讓他們知道辨識感受的重要性。例如:「那是什麼感覺?是開心嗎?喔,不是開心。是難過?生氣?興奮?」透過提問,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感受是被看重和可以被討論的。
- 理解需求: 家長常常會假設孩子「應該」想要融入群體或學會反擊。但影片建議,在充分理解情境後,家長應直接詢問孩子「你當時想要什麼?」以 Alexandra 的兒子為例,家長可以問:「當你看到他們踢足球時,你是希望加入嗎?還是你希望他們對你正在做的事感興趣?如果是,你希望他們對什麼感興趣?」孩子可能只是希望被允許獨自閱讀而不被視為奇怪,或者他可能真的想踢球卻不知如何開口。了解孩子的真實願望,才能提供真正有用的支持。
- 提出針對年幼孩子的實用策略:運用「扮家家酒/角色扮演」:
- 學習場域: 對於像 Katie 四歲的女兒這樣年幼的孩子,影片建議利用他們熟悉的「玩樂」世界作為學習和探索的場域。
- 具體做法: 將孩子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情境轉化為扮家家酒或角色扮演的素材。例如,使用孩子喜歡的玩偶或角色,演出被排擠或不被友善對待的情節。家長可以扮演其中一個角色(例如扮演不友善的同儕),然後詢問孩子扮演的角色會有什麼感受,或會怎麼做/說。例如,家長扮演嘲笑孩子的玩偶,然後問孩子:「這個玩偶被這麼說了,他會有什麼感覺?他可以對那個嘲笑他的玩偶說什麼?」
- 為何有效: 在遊戲的情境下,這些困難情境的強度和壓力大大降低。孩子可以在安全的氛圍中嘗試不同的應對方式,家長也可以藉由扮演示範一些可能的說法(例如:「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說話」、「這句話對朋友來說不太好聽」)。這種方式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內化應對策略,比直接說教或要求孩子在真實情境中執行特定腳本更有效。
- 針對潛在的、未來的挑戰:強調建立全面性的「內在自信」與間接引導:
- 核心:信任自己: 對於像第三個來電者 Claudia 擔心孩子可能因紅頭髮被嘲笑的情況,影片提出更具前瞻性的觀點。與其直接警告孩子「你可能會因為紅頭髮被嘲笑」,不如著重於建立孩子全面的「內在自信」。這種自信來自於一個在家中感受被重視、被理解的環境。當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反應和渴望是真實且有效的,他們就會學會「信任自己」。這種對自身的信任,是將來能夠為自己挺身而出的根本基礎。
- 間接引導方式: 如果想提前讓孩子了解世界上存在不友善的行為,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進行間接引導:
- 分享自身的相似經驗: 家長可以分享自己童年或成長過程中,因為某些特質(例如身高)而被取笑或經歷困難的時刻。分享當時的感受以及如何應對。這樣做是將自己的經驗與孩子潛在的經驗「連結」起來,讓孩子知道他不是獨自面對,也提供了一種應對的範例,而不是讓孩子覺得「你身上的這個特質是個問題」。
- 利用圖畫書: 閱讀討論相關主題的圖畫書,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例如,影片提到《史蒂芬妮的馬尾》(Stephanie’s Ponytail)這本書,講述主角因髮型被同學嘲笑,但她如何逐漸找到內在力量的故事。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並在關鍵情節暫停討論,例如:「你覺得史蒂芬妮在被嘲笑時,心裡可能對自己說了什麼?」這引導孩子思考「保護性的自我對話」(protective self-talk),幫助他們發展內在的心理韌性,而不需要直接指出孩子「可能被嘲笑的特質」。
- 總結:教養沒有標準答案,家長應信任自己的直覺,連結是關鍵:
- 承認複雜性: Dr. Becky 坦誠,對於某些情境(如 Claudia 的來電),連她自己也會感到掙扎,不知道哪種方式「最正確」。這帶出一個重要訊息:在教養的複雜世界裡,往往沒有單一的「正確」方法或「正確」答案。
- 家長是專家: 家長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專家。最重要的是在與孩子互動時,記住「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信任自己的直覺和判斷。家長的角色是家庭中堅定的領導者(sturdy leader)。
- 回歸核心: 無論面對哪種挑戰,核心都在於與孩子建立深厚的連結,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支持和理解。這份連結是幫助孩子度過難關、建立自信,並在未來學會獨立應對的基石。
總而言之,這段內容的主要論點顛覆了許多家長立即「解決問題」的本能反應。它強調,面對孩子被欺負或排擠,最有效的應對策略是:先與孩子建立深刻的情感連結,進入他們的經驗世界,讓他們感受不再孤單;接著幫助他們理解自身感受並探究真實需求;針對不同年齡,運用適合的方式(如遊戲、故事)幫助孩子練習應對;最終,最重要的是建立孩子內在的自信和自我信任,這比任何外在的「反擊技巧」都更為重要。 家長的角色是提供一個充滿愛與理解的後盾,讓孩子知道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們都是「內在良善的」(Good Inside),並擁有在家長支持下成長和應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