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段 YouTube 影片「What No One Tells You About Parenting (Revisit)」由臨床心理學家 Dr. Becky Kennedy 與嘉賓 Myleik Teele 對談,深入探討了育兒的真實面貌,挑戰了社會對育兒的美化敘事。影片的核心主論點以及相關解釋,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面向:
主論點一:成為父母伴隨著巨大的「失落感」,這是一個少有人提及卻真實存在的挑戰。
- 詳盡解釋: 社會普遍將迎來新生兒視為生命的「增添」(plus one),充滿喜悅與獲得。然而,Dr. Becky 和 Myleik Teele 強調,伴隨新生兒而來的,還有許多原有的事物會「失落」或必須努力「爭取」才能維持。這種失落感可能包括:
- 時間和安靜的失落: 影片中提到,過去可以輕鬆享受的時光,如週末睡到自然醒、愜意地享用早午餐、隨意逛街,在有了孩子後變得異常困難,甚至需要縝密的規劃才能實現片刻的安靜或個人時間。曾經認為理所當然的家中寧靜,現在回想起來變得彌足珍貴。
- 個人身份認同的失落: 許多新手父母,尤其是母親,會感覺自己「不認識自己了」,彷彿站在自己之外觀察一個全新的、被育兒排滿的生活。過去的興趣、習慣、甚至穿衣風格(如影片中 Myleik 提到想穿回高跟鞋和牛仔褲)都需要努力去維護。這種「自我」的被稀釋或失落,是許多人沒有預期到的。
- 自發性與彈性的失落: 影片中提到,過去可以隨心所欲的行為,現在都需要考量孩子的作息、需求,變得高度依賴計劃。這種自發性的失去,對習慣掌握自己時間和生活的人來說是巨大的調適。
- 重要性: 影片指出,如果新手父母沒有預期到這種失落感,當它發生時,會感到驚訝、困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是個糟糕的父母,為何無法像社群媒體上呈現的那樣總是充滿陽光和快樂。提前了解這種失落是正常的、普遍的,能夠幫助父母在面對這些情緒時,感到「不那麼孤單」,減少自我批判,並理解這是育兒轉變的真實一部分。透過「情緒登記冊」(Emotional Registry)的概念,影片建議準父母和新手父母提前思考並規劃如何維護自己的時間、空間與個人身份,將這些需求視為育兒準備中與嬰兒用品同等重要的部分。
主論點二:育兒過程會深刻影響伴侶關係,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揭示彼此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
- 詳盡解釋: 育兒不僅是個人身份的轉變,也是伴侶關係的巨大考驗。影片提到,有了孩子後,你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了解」你的伴侶,甚至是「看見他們的童年如何重現」。伴侶在面對孩子的哭鬧、需求、情緒失控時的反應,往往是他們當年被養育方式的無意識體現。
- 原生家庭模式的浮現: 影片舉例,當孩子哭鬧時,有些父母可能會像他們當年被對待那樣「關機」(shut down)或試圖讓不愉快的情緒「消失」。這種反應並非出於惡意,而是身體和大腦迴路根據童年經驗形成的本能反應。在育兒的壓力下,這些深層次的模式會顯露出來,有時甚至會讓伴侶感覺「你不認識這個人了」。
- 新的衝突點: 關於誰換尿布、誰洗奶瓶、誰知道孩子的作息等問題,都會成為新的衝突點。如果伴侶雙方對這些分工存在基於性別刻板印象或原生家庭習慣的預設,而這些預設又未經溝通和協調,矛盾便會產生。
- 解決方案: 影片建議在孩子出生前,伴侶之間就應該進行「真實」的對話,而不僅僅是討論嬰兒的名字或生產計劃。運用類似葛特曼夫婦(Gottmans)「愛的地圖」(Love Maps)的概念,伴侶可以深入了解彼此的原生家庭如何處理哭鬧、不適或情緒失控。這種了解不是為了批評對方的父母,而是為了理解伴侶的內在工作機制,並共同討論希望如何用不同於過去的方式來養育自己的孩子。這種對話應以安全和連結為基礎,充滿同理心和支持,認識到改變這些根深蒂固的模式需要時間和努力。了解伴侶的原生家庭模式,也能在未來遇到育兒分歧時,提供一個理解的視角,有助於軟化態度,並看到伴侶為改變所做的努力。
主論點三:嬰兒的日常需求(尤其是餵食)是無止境且極度耗費精力的,而嬰兒本身並非總是「有趣」的,這種現實與期待的落差需要被承認和準備。
- 詳盡解釋: 影片坦承,嬰兒期的生活很大一部分圍繞著「吃」打轉。父母的思緒時刻都可能在考慮孩子下一頓飯的營養價值、是否還喜歡、是否吃飽、何時需要準備、何時需要清理。這種對食物的持續關注和準備,是許多新手父母沒有想到的龐大精神負擔。它佔據了父母大量的心力與時間,以至於影片中 Myleik 開玩笑說,一天中只有十分鐘不用思考食物問題,而這十分鐘就是「禪修」時刻。
- 嬰兒並非總是「有趣」: 影片直白地指出一個禁忌話題:嬰兒並不總是「好玩」(fun),他們是一個「完全依賴」的集合體。這並非否認父母對孩子的愛或嬰兒可愛的瞬間,而是強調現實中,特別是早期,嬰兒的主要狀態是吃、睡、哭,他們無法提供互動或回饋,只有持續的需求。對於獨立性強、喜歡做自己的事情的人來說,這種高度的依賴性可能會感到特別挑戰。
- 重要性與應對: 承認嬰兒期的高度依賴性和對父母精力(尤其是餵食相關)的極度消耗是重要的。這有助於管理期待,減少因覺得「應該要樂在其中」而產生的挫敗感。影片建議透過預先規劃來應對,例如影片中 Myleik 分享她第二次育兒時預先計劃好餐食供應(有人採買或準備),讓自己不需為此煩惱,從而爭取到個人時間(如洗個長時間的澡)。此外,Dr. Becky 也提到不同氣質的父母對嬰兒期的感受不同,理解自己的氣質(更傾向獨立還是更享受照護)有助於自我接納,知道這不代表自己是好或壞的父母,只是個人特質的體現。
主論點四:社會普遍存在一種「好媽媽」等於「自我犧牲」的有害迷思,導致父母(特別是母親)因自我照顧而產生愧疚感,這需要被挑戰和轉變。
- 詳盡解釋: 影片強烈批判了「無私」(selfless)作為育兒理想的概念,以及「好母親」必須耗盡自己、看起來筋疲力竭的社會期待。這種迷思認為,如果父母不犧牲自己的需求,就是不夠愛孩子或不是一個好父母。 Myleik 分享了她因安排自我照顧(如去做 SPA 或短暫離家)而收到批評性郵件的經歷,印證了這種判斷和壓力確實存在。
- 「堅固的領導者」概念: Dr. Becky 提出「堅固的領導者」(sturdy leader)是有效父母的關鍵。一個耗盡自己、跑來跑去的父母,無法成為孩子穩定的依靠。忽略自己的需求,長期下來不僅對個人有害,對孩子也無益,因為孩子需要一個能夠管理好自己的領導者。
- 挑戰愧疚感與重新定義: 影片鼓勵父母探索自己為何會對滿足自身需求感到焦慮或愧疚。這種感覺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從原生家庭、社會、性別角色等不同管道習得的。將這種不適感視為一個「新事物」的信號,而不是做錯事的證明。自我照顧並非自私,而是重建自己、為孩子提供穩定基礎的必要行為。影片甚至建議,當感到擔憂他人評判時,可以主動「想像」那些人其實是在為你喝彩,稱讚你樹立了好榜樣,讓自我照顧的行為變得賦權而非壓抑。擺脫「自我犧牲」的迷思,是育兒健康和可持續的關鍵。
主論點五:在孩子哭鬧或情緒失控時,父母「保持冷靜的同在感」(calm presence)是最強大且核心的育兒工具。
- 詳盡解釋: 影片深入探討了嬰兒和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孩子出生時完全能夠感受情緒,但幾乎不具備調節能力。他們的哭鬧和崩潰(dysregulation)是其身體無法處理這些強烈感受的體現。父母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孩子學習調節情緒,這個過程稱為「共同調節」(co-regulation)。
- 共同調節的機制: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如果父母能夠保持自身的冷靜和穩定,孩子會「吸收」這種平靜的能量。這向孩子傳達了一個強大的信息:即使這種感覺對我來說是壓倒性的,但我的父母並沒有因此崩潰或害怕,這意味著這種感覺是「可以處理的」。父母的冷靜提供了一個外部的、穩定的系統,幫助孩子逐漸內化調節能力。
- 如何實踐冷靜的同在: 這並非要求父母壓抑情緒或假裝沒事。關鍵是父母先照顧好自己的狀態。影片提供了具體的練習方法:
- 深呼吸: 學習用腹部進行深呼吸,吸氣像聞熱巧克力的香味一樣慢,吐氣像用吸管慢慢吹氣,讓吐氣比吸氣慢,這樣能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幫助身體平靜下來。這需要提前練習,以便在壓力時刻能夠自然使用。
- 溫和的語言和語氣: 即使不確定孩子哭鬧的原因,用平靜、溫柔的語氣說出簡單的肯定句,如「我在這裡」、「我與你同在」、「我知道你感覺不舒服」、「我相信你」。這些話語本身就是一種「同在」的體現,讓孩子感到被看見和支持。
- 重要性: 這種冷靜的同在感比任何試圖「阻止」哭泣的技巧都更有效。它不僅能更快地安撫孩子(因為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穩定而停止掙扎),更重要的是,它是在為孩子建立終生受用的情緒調節基礎,幫助他們未來也能在自身混亂中找到平靜。這是育兒中最具長期價值的技能之一。
結論: 影片的核心訊息是,育兒是一段艱辛但充滿轉變的旅程,需要誠實地面對其未被充分討論的挑戰,如失落、關係變化、不間斷的需求和自我犧牲的迷思。然而,正視這些困難並採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如建立「情緒登記冊」、與伴侶深度溝通、挑戰社會期待、練習自我照顧和共同調節技巧),不僅能幫助父母更好地度過難關,更能促進個人的成長與療癒,找到新的能力,並最終建立更深刻、更真實的親子連結。儘管育兒充滿挑戰,但它也是一個深刻理解自己、修復過去、並與孩子一同成長的寶貴機會。這段影片鼓勵父母放下完美主義的包袱,接納混合的情緒,並在真實的育兒生活中找到力量和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