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eat After Me With Jazmyn Simon Dule Hill

好的,這段關於 Jazmyn Simon 和 Dulé Hill 談論其兒童繪本《Repeat After Me》的 YouTube 影片資料,其核心主旨及主要論點可歸納並闡述如下:

這段 YouTube 影片,標題為「Repeat After Me With Jazmyn Simon & Dulé Hill」,是 Dr. Becky 的 “Good Inside” 系列節目的一部分。影片邀請了演員、作家及社會運動者 Jazmyn Simon 和 Dulé Hill 作為來賓,共同探討他們的新兒童繪本《Repeat After Me》,並聚焦於親子溝通以及正面肯定語(positive affirmations)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從提供的資料——特別是影片描述中,我們可以提取出幾個核心且相互關聯的主要論點,這些論點共同強調了如何透過父母的語言來塑造孩子健康的自我認知和內在力量:

主要論點一:父母與孩子說話的方式,直接塑造了孩子對自己說話的方式(即內在對話)。

這是整個討論的基礎論點。影片描述開宗明義地指出:「我們對孩子說話的方式,最終會成為他們對自己說話的方式(The way we talk to our kids becomes the way that they talk to themselves)」。這句話揭示了一個深遠的心理學原理: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接收並內化來自其主要照顧者(尤其是父母)的語言、語氣和態度。這些外部的聲音並非僅僅是資訊的傳達,它們更是構建孩子內在世界、自我概念和內在聲音的基石。

如果父母經常使用批評、指責、貶低或充滿負面預期的語言,孩子很可能會將這些聲音內化,形成一種習慣性的負面自我對話(negative self-talk)。當他們面對挑戰、犯錯或感到不安時,內心可能就會響起父母曾說過的批評之聲,例如:「我真笨」、「我永遠做不好」、「我就是不行」。這種內在的負面聲音會嚴重損害孩子的自信心、積極性和冒險精神,使他們更容易產生焦慮、恐懼和自我懷疑。

相反地,如果父母使用鼓勵、支持、理解和肯定的語言,孩子便會內化這些正面的聲音,形成健康的內在對話。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內心可能會響起父母曾說過的鼓勵,例如:「我可以試試看」、「我可以從錯誤中學習」、「我已經很努力了」、「我被愛著」。這種正面的內在聲音能為孩子提供力量和韌性,幫助他們更有效地應對挑戰、從挫折中恢復,並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因此,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的每一個詞語和語氣,都像是在為孩子未來的人生鑄造他們的內在基石。認識到這一點,是理解為何後續論點(關於肯定語)如此重要的前提。

主要論點二:肯定孩子「本身就足夠好」(enough)以及「內心依然是良善的」(good inside),即使在他們最困難的日子裡,是至關重要的。

這個論點緊隨其後,指出了父母應該使用何種類型的語言來建立孩子正面的內在對話。描述中明確提到,正因為父母的語言會成為孩子的內在聲音,所以「肯定他們是足夠好的,並且即使在他們最困難的日子裡,他們內心依然是良善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足夠好」是一種關於自我價值(self-worth)的肯定。在一個普遍強調成就、比較和外部評價的社會中,孩子很容易將自己的價值與他們的表現、能力或擁有的事物掛鉤。父母肯定孩子「足夠好」,是在傳達一種無條件的愛和接受:你的價值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學得多快、考了幾分,而是因為你本身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值得被愛和尊重。這種肯定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心理基礎,讓他們明白即使自己不是最優秀的、即使犯了錯,他們的基本價值依然存在。

而肯定孩子「內心依然是良善的」,尤其與 Dr. Becky 的 “Good Inside” 育兒理念相呼應。這個理念相信每個孩子內在都具有良善的本質,他們的挑戰性行為(如發脾氣、不聽話、攻擊性)往往是源於某些未被滿足的需求(如需要連結、需要安全感)或尚未發展成熟的技能(如情緒調節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而非他們天生就是「壞」或惡意的。肯定孩子「內心依然是良善的」,是在區分孩子的行為和他們的人格本質。這讓孩子知道,即使他們做出了不被接受的行為,這不代表他們就是一個「壞小孩」。這種區分有助於孩子在犯錯後不至於產生全面性的羞愧感或否定感,而是更有可能去反思行為本身,並相信自己有能力學習更好的應對方式。

特別強調「即使在他們最困難的日子裡」依然如此肯定,意義尤其重大。這意味著當孩子因為挫折、失敗、被排斥或情緒失控而感到沮喪、生氣或不知所措時,父母的肯定能成為他們應對負面情緒和經驗的穩定錨點。它幫助孩子在負面體驗中不至於迷失或否定自己的全部,而是能相信自己內在依然具有克服困難和回歸良善的力量。這種肯定培養了孩子強大的心理韌性。

主要論點三:從早期開始使用正面肯定語對兒童成長至關重要。

這個論點直接點出了實踐上述原則的方法和時機。影片提及,Jazmyn Simon 和 Dulé Hill 與 Dr. Becky 的討論,聚焦於他們的新書《Repeat After Me》以及「從早期開始使用正面肯定語的重要性」。這表明,將正面肯定語作為一種有意識的、日常的育兒實踐,並且越早開始越好。

為什麼要從早期開始呢?兒童的早期是其大腦發育最快、可塑性最強的時期,也是他們自我概念開始形成和固化的關鍵階段。在這個時期,孩子對接收到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吸收力。通過在這個階段反覆地接觸和說出正面的肯定語,例如「我被愛」、「我很堅強」、「我有能力學習」、「我可以做自己」,可以更有效地在大腦中建立和強化正面的神經通路,將這些積極的信念深深植入孩子的潛意識。這就像在土壤肥沃的早期,播下健康、強壯的種子。

相比之下,如果等到孩子長大,已經因為長期接收負面信息或缺乏肯定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負面自我認知和內在對話模式,要再改變這些模式將會更加困難,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努力。早期開始的正面肯定語,是一種積極主動地塑造孩子內在世界的預防性措施和成長支持。它幫助孩子在探索世界和建立自我認知的過程中,就擁有一個堅實的、積極的內在基石,使他們在面對未來不可避免的挑戰時,能更有自信和韌性。

主要論點四:像《Repeat After Me》這樣的兒童繪本,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工具來實踐正面肯定語,使其融入日常親子互動。

影片中提到 Jazmyn Simon 和 Dulé Hill 的新書《Repeat After Me》,這本書本身不僅是討論的對象,也代表了一個重要的實踐層面論點:將抽象的「使用正面肯定語」原則轉化為具體的、易於操作的日常育兒工具。

對於許多父母來說,理解正面肯定語的重要性是一回事,但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具體實踐、說些什麼、什麼時候說,可能是個挑戰。兒童繪本,特別是像《Repeat After Me》(跟我一起說)這樣書名本身就暗示互動和重複的書,提供了一個具體的、結構化的方式來引入和練習正面肯定語。書中的內容可能包含一系列精心設計的、適合兒童理解和重複的肯定句,配以吸引人的插圖,使肯定語的練習成為一種愉快的親子共讀或互動時光。

透過這樣的工具,父母可以更容易地知道在何時、何地、如何引導孩子說出或聆聽肯定語,例如在睡前作為安撫儀式、在孩子感到沮喪時作為鼓勵、或在日常遊戲中穿插練習。這種具體的工具性,降低了實踐的門檻,幫助父母將正面肯定語從一個「知道很重要」的概念,變成一種「可以做到且樂在其中」的日常習慣。書名「Repeat After Me」再次強調了重複和互動的模式,這是內化學習和信念建立的有效方式,也體現了將肯定語練習融入親子關係的意圖。這也暗示了正面肯定語的效果來自於持續和重複,而非單次的說教。

總結:

綜合上述主要論點,這段 YouTube 影片的核心訊息是:父母的語言對孩子內在世界的建構具有決定性影響。為了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和心理韌性,父母必須有意識地使用肯定性的語言,特別是肯定孩子「本身就足夠好」且「內心良善」。這個過程應該從孩子的早期開始,並可藉由具體的工具(如正面肯定語兒童繪本)將這種重要的育兒實踐融入日常親子互動中。最終目標是幫助孩子建立一個積極、堅韌的內在聲音,使他們無論面對什麼挑戰,都能相信自己的價值並從內在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