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laim The Holidays For You

這是一篇 Dr. Becky 與 Priya Parker 關於「奪回屬於你的假期」的對談所提取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內容將聚焦於如何以更具目的性、界線清晰的方式來體驗節日和聚會。


奪回屬於你的假期:關於聚會、界線與有意義連結的主要論點

這段 Dr. Becky 與聚會專家 Priya Parker 的對談,核心在於探討如何在佳節期間,乃至於所有形式的聚會中,從例行公事、充滿壓力的模式轉變為有意識、有目的且真正能滋養身心的體驗。這不僅適用於大型家庭聚會,也適用於任何三個人以上、具有特定目的、有開始、有過程、有結束的場合(這正是 Priya Parker 對「聚會」的定義)。以下是從對談中提取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1. 聚會的本質:從例行公事轉向目的性與清晰度
    • 論點: 許多聚會,特別是歷史悠久的節日習俗,往往流於形式,成為例行公事,而非基於當下特定目的而設計。這種缺乏目的性的聚會容易導致參與者的壓力、不適,甚至厭煩。有意義的聚會必須回歸其核心——明確的「目的」與「清晰度」。
    • 解釋: Priya Parker 指出,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聚會,從教室、客廳到公共廣場。疫情的經驗讓我們重新意識到聚會的重要性,也引發了「我們究竟想如何聚會?」的深刻提問。然而,許多傳統或習慣性的聚會(如感恩節晚餐、聖誕派對)往往只是沿襲舊習,參與者「理所當然」地出席,主辦者也「理所當然」地遵循某種形式(例如烤什麼肉、準備什麼點心),過度關注於「事物」(食物、裝飾),卻忽略了聚會最核心的「為何而聚」(Purpose)。當聚會缺乏明確目的,人們會感到迷失,不知道該如何投入,甚至因為不符合自己當下的需求而感到不適或焦慮。
    • 對談中強調,藝術性的聚會(Artful Gathering)是一種持續的練習,它不拘泥於既定形式(例如婚禮不一定非要長這樣,嬰兒派對也可以不同),而是每一次都自問:「我為什麼要舉辦這個聚會?」「它的目的是什麼?」透過詢問這些問題,主辦者才能為聚會設定清晰的目標,進而決定誰應該被邀請(誰符合這個目的)、應該提供什麼樣的體驗、哪些元素是不必要的。這種對目的的追求和對形式的解放,是創造有意義互動的基礎。換句話說,重點不是把既有形式做到完美(例如把馬鈴薯泥煮得最好吃),而是確保聚會的形式能服務其根本目的。如果依循舊習讓人生厭,那就代表這個「資料」告訴你,是時候暫停並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我真正渴望的不同是什麼?」
  2. 傾聽內在聲音:區分欲望與義務的社會光譜
    • 論點: 辨識出自己對於聚會的真實感受(渴望或厭煩)是重新設計聚會、奪回假期主導權的第一步。 pandemic 期間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去檢視自己對聚會的真正偏好,從而發現「欲望的社會光譜」與「義務的社會光譜」。
    • 解釋: Dr. Becky 提醒我們,當我們對某個聚會感到「厭煩」時,往往會立刻自我批判,認為是自己「自私」或「有問題」。但對談鼓勵我們將這種厭煩視為「資料」,是重要的資訊。 Priya Parker 提供了四個後疫情時代的反思問題:(1) 在過去兩三年裡,你渴望什麼?想念什麼?讓你感到悲傷未能見到的是誰? (2) 有哪些你不得不做的義務或活動,當疫情讓你不用去時,你其實感到很高興? (3) 你與家人、朋友或同事嘗試了哪些新的互動方式,是你覺得很喜歡、想保留的? (4) 現在,我們可能還想實驗什麼?
    • 這四個問題幫助我們進行一次「欲望與義務的社會光譜」的掃描。它揭示了我們真正渴望連結的對象和方式,以及那些出於習慣、壓力或義務而參與,但實際上耗盡我們精力甚至令我們心生厭惡的活動。傾聽身體或內心的微小反應(例如身體的緊繃感、微弱的「來了」的感覺),就是這些資料的來源。認識到這些資料後,我們才能進一步思考如何「增加」讓我們感到渴望的部分,以及如何處理(或改變)讓我們感到厭煩的部分。這種內省和覺察是後續劃定界線、重新設計聚會的前提。
  3. 界線是聚會的基石:主辦者與參與者的力量
    • 論點: 無論是作為主辦者還是參與者,設定界線是創造有意義聚會的核心實踐。界線的劃定應盡可能「提前」進行,並且需要信任自己的需求是合理的。
    • 解釋: Priya Parker 強調,「所有聚會都是劃定界線」。每一次決定「這次聚會的目的是什麼?」就是在劃定界線,進而決定了「誰在內,誰在外?」「哪些食物合適,哪些不合適?」聚會迫使我們做出那些平時可能迴避的決定。對談特別區分了「主辦者」和「參與者」的界線實踐。
    • 主辦者的界線: 主辦者最大的力量在於「活動開始前」。如同 Rhonda Slim 所說,聚會 90% 的成功取決於活動開始前所做的準備。主辦者應先思考「我個人的什麼需求可以透過這個聚會來滿足?」然後根據這個需求來邀請合適的人。邀請函不僅僅是通知,它是「創造一個暫時替代世界」的工具,是一個「故事」。在邀請中明確地說明聚會的目的、期待的行為規範(例如「疲憊媽媽互助派對」中「談論小孩就要喝龍舌蘭」的規則),就是在提前設定界線,幫助受邀者理解聚會的性質,並自行判斷是否符合其需求。這種提前的界線設定,比在聚會當下處理問題要容易得多。名稱(如「好友感恩節 Friendsgiving」)本身也是一種界線,界定了參與者的範圍。
    • 參與者的界線: 作為參與者,我們的力量在於選擇「如何」參與,以及是否接受邀請。面對邀請時,應先反問自己:「我真的想去嗎?」「這個聚會符合我本季的聚會『飲食習慣』嗎?」如果不符合,提前明確地說「不」是尊重自己也尊重主辦者的行為。對談中強調,禮貌不等於永遠說「是」,一個清晰且及時的「不」其實是高度尊重主辦者的行為,讓他們可以掌握準確的人數,也避免了日後的缺席或敷衍。
  4. 練習「有連結的拒絕」:在劃定界線時處理他人的情緒
    • 論點: 當我們為了自己的需求而劃定界線或拒絕參與聚會時,可能會引發他人的負面情緒或責備。重要的不是去「說服」對方,而是堅定自己的界線,同時對對方的情緒保持同理心,練習「有連結的拒絕」。
    • 解釋: 對談深刻探討了劃定界線時可能遭遇的人際阻力。當我們說「不」時,特別是當對方習慣於我們說「是」,或者將我們的出席視為「愛」的象徵時,他們可能會感到失望、生氣或給予「罪惡感綁架」(Guilt Trip)。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會立即進入「說服模式」,試圖解釋自己的理由,希望對方「理解」。
    • 然而,對談提出了一個更具力量的觀點:唯一需要說服的人是你自己。一旦你對自己的界線足夠堅定,你的精力就不會花在說服別人上,而是可以轉向對他人的情緒表達同理心。這就是「有連結的拒絕」(Connected No)的核心:同時承認兩件事的真實性——「我無法出席」(我的界線)和「我理解甚至關心你因此感到失望」(你的情緒)。正如 Dr. Becky 所言,「界線不決定你的感受,你的感受也不決定我的界線。」你可以說:「非常感謝你的邀請,聽到你因為我們無法參加聖誕派對而感到難過,我真的很理解。」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會改變主意。
    • 這種練習對於習慣於「要嘛全盤接受,要嘛完全斷絕」的文化來說是困難的。但「有連結的拒絕」是一種新的互動模式,它讓關係得以在新的規則下持續,而不是破裂。它承認衝突的潛在性(特別是當關係規則改變時),但鼓勵以一種非焦慮、堅定的方式處理。有時,劃定界線可能會揭示出關係中深層的不相容性,這可能是困難的,但也是自我誠實和關係重建的契機。此外,可以考慮提供一個替代方案(Offer an Alternative),例如:「我們今年無法參加週四的感恩節晚餐,但我們週五早上可以在一起吃剩菜嗎?」,這既保持了連結的意願,又尊重了自己的界線。
  5. 重新想像節日習俗:以目的而非形式處理送禮與期待落差
    • 論點: 將前述的原則應用於具體的節日挑戰,例如孩子的禮物期待落差和過多的禮物,可以透過關注送禮行為背後的「目的」,並改變「形式」來找到解決方案。
    • 解釋:
      • 孩子的禮物期待落差: 對談中討論了孩子聖誕節收到禮物後可能出現的失望情緒(即使收到了列表上的一些禮物,也可能因為沒收到最想要的而難過)。 Dr. Becky 指出,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人類反應,任何年齡的人在期待與現實不符時都會感到失望,這並不等於孩子「不知感恩」。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成人沒有提前管理期待,或沒有預期這種失望是會發生的。運用聚會開始於「發現時刻」(Moment of Discovery)的原理,送禮季的「發現時刻」始於孩子列出禮物清單。家長可以在此時或之後的幾週內,運用提問的方式(例如:「聖誕老公公好像會給每個小朋友三個禮物,你猜是哪三個?」「如果沒收到遊戲機,而是收到書和樂高積木,你會有什麼感覺?」)幫助孩子預想不同情況,藉此設定更合理的期待,並讓孩子在心中有所準備。這讓孩子學習處理期待落差,而不是在當下爆發後被指責不感恩。
      • 過多的禮物: 對於親友送太多禮物(甚至在不送禮的節日也送)的困擾,對談建議不要將送禮者視為「問題人物」,而是將「過多禮物」視為「形式的問題」。送禮者通常是出於愛、想表達關心或想與孩子建立特別連結的「目的」。我們不應該「阻擋祝福」(Block the Blessing),而是應該「轉移形式」(Shift the Form),讓送禮者的目的得以實現,但形式不再是令人困擾的實體物品。例如,與送禮者溝通時,先肯定他們的愛意和想對孩子好的目的(「我愛你很想跟孩子建立特別連結…」),然後溫和地表達自己對於空間或物品管理的壓力,並建議能達成相同目的的替代形式——例如,與其送玩具,不如建議他們帶孩子去一次特別的晚餐、買一本特別的書、一起做一個體驗活動,或者送一些消耗品(如孩子喜歡的零食)等等。這將「送禮」的能量從「物品」轉移到「連結」或「體驗」上,對所有人都更有益。

總之,奪回屬於你的假期和重新設計聚會,是一個關於自我覺察、釐清目的、勇敢劃定界線並在關係中練習真誠溝通的過程。它鼓勵我們從被動接受和例行公事的模式中解放出來,轉為主動設計那些真正能滋養我們、與他人建立有意義連結的時刻。這需要練習,可能會帶來一些不適和挑戰,但最終能讓我們擁有更符合自己心意的聚會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