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節目邀請了設計師兼作家 Ingrid Fetell Lee 討論如何在生活中,尤其是育兒過程中尋找與培養喜悅。以下是從提供的資料中提取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 快樂 (Happiness) 與喜悅 (Joy) 的區別至關重要:
節目一開始,主持人 Dr. Becky 與來賓 Ingrid Fetell Lee 便強調了「快樂」與「喜悅」這兩個詞彙雖然常被互換使用,但在心理學和個人體驗上是截然不同的。快樂是一種更廣泛、更長期的對生活的整體評估。它與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是否有意義和目的感、人際連結、健康狀況等眾多因素有關。因此,評估自己是否「快樂」通常是複雜且難以在某個特定時刻立即判定的。
相對地,「喜悅」被定義為一種強烈的、短暫的、當下的正面情緒體驗。它可以透過微笑、笑聲,甚至是想要跳起來的衝動等身體表現來衡量。這種當下的、轉瞬即逝的特性,使得喜悅相對於快樂而言,更容易被察覺和捕捉。
這個區別對父母而言尤其重要。育兒是個漫長且充滿挑戰的過程,有時會讓人感到筋疲力盡、壓力巨大,甚至在整體上難以感到「快樂」。然而,即使在這些艱難時刻,仍然有可能找到「喜悅」的微光或瞬間。承認並尋找這些短暫的喜悅時刻,可以在困難時期提供支撐和希望,就像一盞明燈。這個定義將喜悅從一個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情緒,變成一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尋找和培養的體驗,這對許多感到育兒生活缺乏快樂的父母來說,帶來了希望感。 - 育兒生活雖艱辛,但喜悅仍可在瞬間被發現與共存:
育兒常被形容為一場「苦差事」(slog),充滿挑戰、疲憊和混亂。許多父母覺得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光彩和樂趣。然而,播客強調,即使在最困難的育兒階段(如新手父母、疫情期間缺乏支援等),喜悅的瞬間依然存在。來賓 Ingrid Fetell Lee 分享了她在疫情中首次成為母親的經歷,即使有時會哭泣,她仍能找到強烈的喜悅時刻。
這裡引入了 Dr. Becky 提出的重要概念:「兩者皆真 (Two things are true)」。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同時持有兩種看似矛盾的感受或狀態。例如:「我感到精疲力盡、快被育兒的重擔壓垮,同時我也能在今天與孩子玩耍的五分鐘內,找到一個純粹的喜悅瞬間。」這兩者都是真實有效的體驗,一個不否定另一個。我們的文化傾向於將情緒看作是平均值,認為一天的整體感受決定了這一天的好壞。但這種觀點忽略了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極端瞬間。育兒中的喜悅並非意味著生活必須完美無缺或持續順遂,而是在混亂與疲憊中,仍然能意識到並珍視那些發光的瞬間。這種意識轉變讓父母不至於完全否定艱難時期的所有體驗,而是能在回顧時,除了掙扎,也能記得那些微小的喜悅。 - 喜悅是可以主動培養的,即使存在內在阻力:
因為喜悅是一種當下的體驗,它不是被動地等待發生,而是可以主動去尋找、創造或允許其發生的。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在一天中,為自己或與孩子一起,安排或尋找一個小小的喜悅時刻。例如,聽一首喜歡的音樂跳舞、花五分鐘與孩子玩積木、走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這些短暫的行動雖然微小,但都能成為喜悅的觸發點。
然而,播客也誠實地談到了培養喜悅可能面臨的「阻力 (resistance)」。許多父母在嘗試做一些「傻氣」或看似不嚴肅的事情時,會感到尷尬或抗拒。這種阻力可能源於過去的經歷(如童年時表達喜悅被評判),或文化對於成年人應嚴肅、成熟的期望。成年後,玩樂和傻氣常被視為幼稚、膚淺或浪費精力。當父母已經感到筋疲力盡時,更有聲音告訴自己不值得或沒力氣去做帶來喜悅的事情。
播客鼓勵聽眾意識到這種阻力是「過程的一部分 (part of your arc)」。我們可以向這種阻力說「嗨」,承認它的存在(「我知道你會說這很蠢,別做」),然後仍然選擇去做。經驗表明,即使一開始感覺很不情願或尷尬,往往在短短幾秒或幾十秒後,就能進入那個喜悅的狀態。理解阻力是正常並學會推開它,是通往更多喜悅的關鍵步驟。 - 環境與美學對喜悅有深遠影響(喜悅的美學):
來賓 Ingrid Fetell Lee 作為設計師,分享了她的核心觀點:「喜悅的美學 (Aesthetics of Joy)」。她發現我們的物理環境對我們的情緒感受有直接影響,而某些特定的設計元素能夠跨越文化、年齡和性別,普遍地引發喜悅感。她識別出了十個這樣的元素,包括:- 色彩 (Color): 鮮豔、明亮的色彩普遍與喜悅相關,這在兒童的畫作和全球的慶祝活動中都能看到。
- 圓形 (Round Shapes): 圓潤的形狀給人溫和、安全、好玩、易於接近的感覺,甚至能平靜大腦中與恐懼和焦慮相關的區域(如杏仁核)。童年充滿了圓形的物品(球、氣球、摩天輪),可愛的事物通常也有圓潤的特徵。
- 秩序與節奏 (Order/Rhythm): 重複的圖案、平衡與對稱也能帶來喜悅感。
這個觀點極大地改變了我們對喜悅來源的認知。喜悅不僅是內心的情緒狀態,也可以是外在環境作用於我們的感官後產生的反應。這賦予了我們更多的掌控權——我們可以透過改變周遭環境來主動培養喜悅。
將這個概念應用於育兒家庭環境時,播客建議父母將家視為一系列「瞬間 (moments)」的潛在發生地,而不是一堆「東西 (stuff)」的堆積所。思考「當我走進這個房間,我希望發生什麼?我希望感受什麼?十年後回頭看,我想記得這個空間裡的哪些時光?」取代了「我需要什麼樣的沙發?如何收納雜物?」這種思維轉變促使父母創造一個能促進期望體驗的空間。即使家裡因為孩子而混亂(如滿地的樂高或玩具),父母也可以從「這個空間促進了孩子的快樂玩耍」的角度去看待,而不是僅僅觸發對雜亂的焦慮。透過融入喜悅的美學元素(如增添鮮豔色彩、選擇圓潤的家具或裝飾品),可以使家庭空間感覺更輕鬆、更有活力、更容易引發玩樂和喜悅。這不是追求極簡或完美的秩序,而是在成人與孩子的需求間找到平衡,讓家成為一個反映共同生活、允許喜悅自然流動的場所。
- 微小的喜悅瞬間具有累積效應和實際益處:
播客提到,科學研究表明,體驗這些微小的喜悅瞬間並非瑣碎無益。它們具有實際的、累積性的正面影響:- 改善人際關係: 與伴侶分享微小的喜悅時刻,能加深信任、親密感和連結。
- 提升效率與決策: 體驗喜悅的人更有可能做出更好的決策;團隊領導者表達更多喜悅,團隊工作效率更高、協調性更好。
- 增強壓力應對能力: 喜悅的瞬間有助於重置身體對壓力的心血管反應,例如降低皮質醇水平、血壓和心率,從而使人長期來看更具韌性。
因此,尋找和體驗這些短暫的喜悅,不僅僅是為了那一刻的好心情,它們實際上在生理和心理層面對我們的整體健康和功能產生積極影響,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育兒及生活的挑戰。這種累積效應證明了將喜悅納入日常生活的價值。
- 父母為自己尋找喜悅,是給予孩子的珍貴禮物:
最後一個重要論點挑戰了傳統育兒模式中常常推崇的「自我犧牲」觀念。播客指出,當父母完全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需求和喜悅時,實際上對孩子是一種損害。如果孩子從未見過成年人體驗喜悅、玩樂或從個人興趣中獲得樂趣,他們可能會認為長大後喜悅就會消失。這可能導致他們在進入青春期或成年後,難以尋找自己的喜悅,甚至對生活感到焦慮和迷茫。
因此,父母不僅應該與孩子一起享受玩樂和尋找共同的喜悅,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為自己尋找並展現個人的喜悅,做一些與孩子無關但能讓自己快樂的事情。讓孩子看到一個充滿活力、對生活保有熱情和喜悅的成年人,是給予孩子理解何謂成人喜悅,以及如何在自己未來的人生中尋找喜悅的最好榜樣。這是一種賦權,而非自私。當父母允許自己體驗喜悅時,他們不僅滋養了自己,也為孩子樹立了一個更完整、更健康的生活模式典範。
總之,這集播客的核心主旨是重新定義和擁抱育兒生活中的喜悅。它區分了短暫的「喜悅」與長期的「快樂」,強調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喜悅的瞬間仍然存在,並且可以與艱辛並存。透過主動尋找和培養這些瞬間(克服內在阻力),以及有意識地利用環境美學來創造引發喜悅的空間,父母不僅能提升自己的當下感受和長期韌性,更能透過展現自身的喜悅,為孩子提供一個關於成人生活充滿希望和可能性的重要範例。這不是要求父母永遠保持「快樂」,而是鼓勵他們在日常的「苦差事」中,打開感官,捕捉那些轉瞬即逝但充滿力量的喜悅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