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 YouTube 影片,由臨床心理學家 Dr. Becky 主持,核心主題是處理許多父母共同面臨的困境:不喜歡或不享受與孩子玩耍。影片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但至關重要的觀點:承認你不喜歡玩是完全可以的,而且這可能是幫助你更容易參與玩耍的第一步。
以下是影片中提取並詳盡解釋的主要論點:
- 核心論點:不喜歡陪孩子玩是正常的,你並沒有問題。
這是整個影片最基礎也最重要的訊息。 Dr. Becky 強調,許多父母不喜歡玩,特別是需要假裝或缺乏結構性的遊戲(如扮家家酒、創造規則不明的遊戲)。這種感覺很普遍,這代表你「是人」,而不是一個失敗或不好的父母。影片一再強調,「你沒有問題」(nothing is wrong with you)。這個認知是釋放內疚感和改變態度的第一步。正如影片中的例子,不喜歡倒垃圾或卸載洗碗機是常見的,我們都能做不喜歡的家務,因為這些事不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人。但如果做一件事讓我們感覺自己「很懶惰」、「很自私」或「不是好父母」,我們就會難以持續。因此,將「不喜歡玩」這種感受與「我是個怎樣的人或父母」這類自我評價分開,至關重要。你可以不喜歡某種遊戲,但這不代表你是個不愛孩子或不負責任的父母。接受這一點,能大大減輕伴隨而來的壓力和抗拒。 - 承認不喜歡玩,反而有助於更容易參與玩耍(弔詭之處)。
這點是第一個論點的延伸。 Dr. Becky 提出一個弔詭的觀察:當你不再因為不喜歡玩而批評自己,而是承認並接受這種感受時,你反而更有可能以更輕鬆、更自在的態度參與玩耍。當玩耍不再承載「我必須喜歡它,否則我就不是好父母」的壓力時,它就變成一件「我不喜歡但可以去做」的事情,就像倒垃圾一樣。一旦移除了自我批判的心理障礙,實際參與的門檻就會降低。 - 將「不喜歡玩」命名並設定界線,是實際操作的方法。
對於特別抗拒的遊戲類型,Dr. Becky 提供了具體的策略:命名它(承認你不喜歡)並設定界線(限制時間或方式)。 例如,對孩子誠實地說:「嘿,我知道你喜歡這種自己創造規則的遊戲,這很酷。但說實話,這種遊戲對我來說有點難。」接著設定明確的界線:「我今天可以陪你玩 4 分鐘。」雖然 4 分鐘可能看似很短,但 Dr. Becky 指出,「4 分鐘比 0 分鐘多」,而且因為你知道有時間限制,參與時會感到較不抗拒,更容易保持專注和投入。設定界線能創造一種可預測性和安全感,減輕「這會持續多久」的焦慮,從而提升參與品質,甚至隨著時間推移,讓你能逐漸延長參與的時間。 - 不喜歡玩耍可能與父母自身的童年經歷有關。
影片探討了不喜歡玩耍的深層原因,尤其是在 Maddie 的例子中。她提到自己的父母不常陪她玩,總是讓她坐在電視機前。 Dr. Becky 指出,父母在玩耍上的不適感,往往反映了過去的經歷或一個更大的故事。當孩子渴望玩耍但需求未被滿足時,他們可能會發展出一種防禦機制,將對玩耍的渴望壓抑或貶低(例如,內心有個聲音說「玩這種東西太傻了」、「沒有意義」),以保護自己免受失望。這些內化的聲音和態度,會在你成為父母後,在孩子提出玩耍請求時再次浮現。理解到這是童年為了適應環境而形成的模式,並不是你現在的錯,非常重要。 - 培養對自身「內在小孩」或童年自我的同情。
承接上一個論點,Dr. Becky 建議對那個在童年時期玩耍需求未被滿足的自己,展現同情。想像當年坐在電視機前的小小的你,現在的你可以在想像中坐在她身邊,對她說:「我知道你當時很希望有人陪你玩」、「感覺有點孤單是正常的」、「沒有人陪你玩,不代表玩不重要」。藉由這樣的連結和對話,可以開始療癒過去的經驗如何影響現在的親職方式,有助於化解潛意識中對玩耍的抗拒。 - 父母需要自己的「自由玩耍」時間,並利用玩耍來滋養自我。
Dr. Becky 強調,成人生活往往過於嚴肅、邏輯化、計劃性,缺乏自發的玩樂和想像。這種生活模式與孩子們以玩耍為主要方式的生活模式之間存在巨大鴻溝。父母自身也需要「自由玩耍」的時間——做一些純粹為了快樂、探索、實驗、創造的事情,無論是畫畫、烘焙、跳舞,這些都是滋養心靈的活動。當父母在自己生活中為玩耍騰出空間時,與孩子一起玩耍時的抗拒感可能會減少,因為玩耍不再只屬於「孩子們的世界」。 - 「重新定位玩耍」(repurpose play):利用玩耍來探索和發展自己較不發達的部分。
這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觀點。 Dr. Becky 建議,不要只將玩耍視為「為孩子做的事」,而是思考「我能從玩耍中得到什麼?」、「玩耍能如何幫助我?」、「我能在玩耍中練習什麼?」Brittany 的例子(在玩耍中扮演負責打掃的角色)是將日常職責(照顧、清潔)帶入玩耍,但這些可能是她已經非常發達或過度承擔的部分。 Dr. Becky 建議反其道而行:利用玩耍來探索和發展你較為「休眠」或需要滋養的部分。 例如,扮演需要被照顧的嬰兒(練習接受幫助)、扮演做出重要決定的船長(練習掌權)、扮演勇敢的消防員(練習面對挑戰)。將玩耍的視角從「為孩子付出」轉變為「在玩耍中滋養和成長自我」,可以改變整個互動的動力,讓玩耍變得對父母本身更有意義和吸引力。 - 玩耍中孩子的困難行為是學習機會,但父母有選擇如何應對。
Ashley 提到孩子在玩耍中變得專橫,讓她困惑是否該介入教導。 Dr. Becky 指出,玩耍確實常常暴露孩子在社交、情緒調節或挫折容忍度上的困難。父母可以選擇不同的應對方式:- 隨波逐流: 如果你精力有限,可以選擇暫時不介入,先完成玩耍,相信以後還有機會處理。
- 在玩耍中命名與處理: 可以在玩耍進行中,溫和地描述你對孩子內心想法或感受的觀察(「你好像覺得做你自己的主意特別重要?」)。這能幫助孩子發展「心智解讀能力」(mindsight),增進自我覺察。
- 利用玩耍進行教導: 如果你覺得有精力,可以在玩耍中設定界線或模擬社交情境(「我不喜歡蓋消防局,我喜歡蓋城堡。你看,有時候玩耍就是有人想這樣玩,有人想那樣玩…」)。但這需要更多能量。
重點是,這些都是選項,你不需要在每次玩耍時都扮演「老師」的角色。
- 在玩耍「之前」與孩子討論潛在的困難,有助於預防與處理。
承接上一個論點,Dr. Becky 建議在開始玩耍前,可以先與孩子簡短溝通或「前置作業」。例如,在玩有輸贏的遊戲前,可以先討論「有時候贏很開心,輸了可能會有點難過」;在開始一個需要合作的藝術項目前,可以先說「我們來想想怎麼把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都放進去」。這種事前討論,讓孩子和家長都有心理準備,並有助於在問題發生時更容易處理。預先溝通能讓雙方有更多時間處理情緒和想法,效果往往比在衝突當下處理更好。 - 父母可以給予自己「不陪孩子玩」的許可。
影片最後明確地向父母(特別是 Brittany)傳達,你不需要總是陪孩子玩。你可以給自己這個許可。使用簡潔且誠實的語言來設定界線,例如:「我現在沒空陪你玩」、「我知道你希望我陪你,但我今天不能」、「我相信你有足夠的創造力和兄弟姐妹,你們能自己想辦法玩。」設定這樣的界線並非不愛孩子,而是展現健康的自我照顧和誠實溝通。孩子也能從中學習尊重他人的時間和空間,並培養獨立遊戲的能力。
總結來說,這部影片的核心訊息是賦予父母力量:承認不喜歡陪孩子玩是正常的,接受自己的感受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接著,透過實際的策略(命名與限制、使用口頭禪、移除干擾)、深層的自我覺察(連結童年經驗、同情內在小孩),以及視玩耍為自我成長和滋養的機會,父母可以更輕鬆、更自在地參與其中。同時,影片也給予父母彈性,允許他們在適當時刻不參與玩耍,並教導如何在玩耍中或事前處理孩子可能出現的困難行為。這是一場關於重新定義玩耍在家庭中角色,以及如何平衡孩子需求與父母身心健康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