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根據提供的數據(主要是 Digital News Report 2024 的發布會影片文字記錄),以下是報告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提供的資料涵蓋了路透社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第 13 屆《數位新聞報告 2024》(Digital News Report 2024)的發布會。報告基於對 47 個市場超過 95,000 名線上新聞用戶的調查,提供了全球新聞消費習慣的全面視角。文字記錄包含了報告核心發現的介紹以及與資深新聞從業者的小組討論。綜合這些內容,報告的主要論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關鍵面向:
-
平台策略轉變對新聞發布商的影響:
報告指出,大型科技平台的策略正在發生顯著轉變,特別是 Facebook 和 X(原 Twitter),它們正在有意地降低新聞和政治內容的優先級。這種「去新聞化」的策略導致了新聞發布商網站的流量大幅下降。過去,發布商嚴重依賴這些平台作為流量來源,將用戶從社交媒體導向自己的網站,但這種模式正在減弱。報告強調,這種轉變甚至可能在人工智慧(AI)對搜尋流量構成潛在威脅之前,就已經對發布商的業務模型和觸達受眾的能力產生了不利影響。這迫使新聞機構必須重新思考如何直接觸達並吸引讀者,尋找平台之外的受眾發展策略。 -
影音內容(特別是短影音和長影音)在新聞消費中的崛起:
與傳統平台流量下降形成對比的是,TikTok 和 YouTube 等影音平台的興起,它們在新聞消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報告顯示,三分之二的受訪者每週觀看短影音新聞,超過半數觀看長影音新聞。這種趨勢在年輕受眾和全球南方國家(如肯亞、泰國)尤為明顯,TikTok 在這些地區的選舉新聞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報告同時指出,傳統新聞媒體在這些影音平台上面臨挑戰,難以像過去在 Facebook 或 Twitter 那樣有效地建立影響力。相反,獨立的個人創作者和網紅(influencers)在這些平台上更容易脫穎而出,吸引大量追隨者。觀眾喜歡影音新聞的原因包括:認為其具有真實性(authenticity)、值得信任、形式便捷(特別是短影音)以及提供更廣泛的視角甚至深度(長影音)。這對新聞機構的影音策略、內容製作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思考如何適應這些平台生態並與個人創作者競爭或共存。 -
對錯假資訊的擔憂加劇,人工智慧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
在全球選舉數量創紀錄的一年,公眾對錯假資訊(misinformation)的擔憂顯著增加。 59% 的受訪者表示擔心他們在網路上分辨新聞真假的能力,這一比例已連續兩年上升,在近期舉行選舉的國家(如美國、南非、印度)增幅更大。報告特別指出,在 TikTok 和 X 這兩個平台上,用戶認為區分可信新聞與不可信新聞的難度最高。人工智慧生成的合成媒體(synthetic media),如 AI 影音和圖片,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擔憂,因為它們極難偵測,讓公眾對於未來資訊環境感到不安。
儘管如此,報告也探討了公眾對新聞業使用 AI 的態度。結果顯示,公眾對於將 AI 用於後端支援工作(如轉錄)的接受度較高,但對於 AI 主要負責內容創作(即使有人工監督)則感到高度不安和懷疑。這突顯了在新聞生產中「人的監督」(human oversight)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處理重要新聞事件時。對新聞機構而言,這意味著在使用 AI 工具時需要高度透明,並確保人類編輯始終掌控最終內容的決策權,以維護可信度。 -
新聞信任度保持穩定但處於較低水平,公眾對新聞機構的期望與認知存在落差:
報告的好消息是,整體新聞信任度保持穩定,約 40%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大多數時候信任大多數新聞。然而,這仍然低於 COVID-19 疫情期間的水平。報告深入探討了公眾認為哪些因素對於建立新聞機構的信任度至關重要。最重要的因素包括:高標準的準確性、道德操守、透明與開放、公正無偏(或至少公開立場)、不誇大或聳人聽聞,以及公平地報導不同群體。
然而,報告也揭示了一個核心問題:許多公眾不信任新聞,並非因為他們不重視這些原則,而是因為他們認為新聞媒體並未能真正做到這些。這表明新聞機構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說服公眾他們確實遵循了這些高標準。報告指出,雖然提高透明度(如 BBC Verify 的做法)有助於維護已有信任的受眾關係,但對於那些已經持懷疑甚至不信任態度的人來說,效果可能有限。重建信任需要的不僅是表面的透明,更是實實在在地展現新聞工作的核心價值和實踐。 -
線上新聞付費增長停滯,贏者通吃效應顯著且普遍存在折扣現象:
對於商業新聞機構來說,如何讓更多人為線上新聞付費是關鍵挑戰之一。報告追蹤了 20 個市場的付費比例,發現過去三年這一比例保持在 17% 左右,增長非常有限。即使在付費比例相對較高的國家(如北歐國家和美國),增長也趨於平緩。
付費市場呈現「贏者通吃」(winner-takes-most)的格局,少數幾個大型品牌(如《紐約時報》)佔據了大部分訂閱份額。此外,報告首次調查了付費讀者實際支付的金額,發現 상당수의 付費者支付的金額低於平均全價。在英國,約 40% 的訂閱者支付的價格低於全價;在美國,這一比例為 46% 。這表明為了維持訂閱數量,許多機構仍然依賴折扣策略,這可能影響了訂閱服務的長期感知價值。這也暗示,除了少數頂級品牌,大多數發布商在證明其線上內容值得付費方面仍然面臨困難。 -
新聞迴避現象達到新高,傳統新聞產品未能滿足部分受眾需求:
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是新聞迴避(news avoidance)現象的加劇。今年,39%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有時或經常迴避新聞,這是自 2017 年開始追蹤以來的最高水平(英國更高達 46%)。公眾迴避新聞的主要原因包括覺得新聞內容令人沮喪或壓抑(如戰爭報導),或者覺得與自己不相關、無力改變現狀。
為應對這一問題,一些發布商正在探索「用戶需求模型」(user needs models),嘗試平衡提供最新資訊的「更新」需求與教育、啟發或提供不同視角的內容。報告調查了八種不同的用戶需求的重要性以及媒體在滿足這些需求方面的表現。結果顯示,公眾最看重的是「更新」(update)、提供背景/解釋/理解(context/explanation),以及提供多元觀點(range of views)。然而,媒體在提供「多元觀點」和「啟發我」(inspire me,即讓人們對世界感覺更好)方面的表現被認為存在較大差距。年輕人尤其重視「啟發我」和「與他人連結」的需求。這表明傳統以突發新聞和政治事件為主的報導模式,可能未能完全滿足現代受眾多元化和情感上的需求,需要新聞機構在內容策略和呈現方式上進行調整,才能重新吸引那些迴避新聞的受眾。
總結來說,《數位新聞報告 2024》描繪了一幅新聞產業面臨多重挑戰的複雜圖景:賴以為生的平台流量模式正在瓦解,新的影音平台生態由個人創作者主導;人工智慧雖然帶來效率的可能性,但也加劇了錯假資訊的擔憂並對內容可信度提出根本性問題;新聞信任度低迷,付費訂閱增長停滯且價值感不足;越來越多的公眾對新聞感到厭倦和迴避。報告呼籲新聞機構必須適應這些變化,重新思考如何建立直接關係、利用新平台(如影音)的同時保持品牌價值、審慎使用 AI 、重建公眾信任、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並提供更能滿足不同受眾需求(特別是提供多元視角和啟發性內容)的新聞產品。這份報告對全球新聞業來說,是一份警示,也是一份指引,強調了適應和創新對於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數位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
(Character count: 1830 characters, exceeding the 1000 character requir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