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News Report 2024 Usa Launch Pre Recorded

好的,這份資料是關於路透新聞研究所 (Reuters Institute) 發布的《2024 年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4, DNR24) 在美國的啟動活動,包含主要研究發現的介紹與記者及媒體領袖的討論。這份報告是全球新聞消費習慣最全面的研究之一,涵蓋 47 個市場。

根據文字記錄,該活動的主要論點和關鍵發現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並進行詳盡解釋:

  1. 平台格局的重大重塑(Platform Resets):
    報告指出,數位新聞生態系統正經歷一場由「平台重塑」帶來的劇烈變化。過去新聞媒體高度依賴 Facebook 和 X (前 Twitter) 等社群平台來導引流量到其網站,但這些平台近年來已將新聞內容的優先順序降低。這直接導致發布商網站的流量來源顯著減少。同時,新聞發現的方式變得更加分散,受訪者現在透過更多不同的平台獲取新聞。這意味著新聞機構不能再單純依賴少數大型社群平台作為主要流量來源,必須適應一個更加碎片化、多平台的環境。小組討論中,路透的 Ken Li 提到,這種從社群引導流量的轉變,一度讓發布商重新關注搜尋引擎優化 (SEO),但隨後生成式 AI 在搜尋中的應用又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 Google 的 Kristina Anderson 也指出,不同年齡層(例如 35 歲以下和以上)在平台偏好上有顯著差異,特別是在社群媒體和影音平台方面,發布商需要思考應在哪裡投入資源,以及年輕世代的平台習慣是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Rasmus Nielsen 認為年輕世代的平台偏好一旦形成,很難會隨年齡轉向傳統平台)。 The Athletic 的 Claudio E. Cabrera 強調,這需要新聞編輯室具備新的技能(例如製作影音內容),而且很多編輯室傾向於外聘這些人才而非內部培養。

  2. 影音內容的興起(Rise of Video):
    影音已成為新聞消費越來越重要的格式。報告顯示,全球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每週觀看短影音,超過一半觀看長篇影音內容。這個趨勢在年輕族群和全球南方市場尤為明顯,這些地區的網路使用者基於行動優先和平台優先的習慣,更傾向於使用新的影音平台(如 TikTok 和 YouTube)獲取新聞。受訪者選擇影音新聞的原因包括:感受到「真實性」(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便利性」(在已使用的平台上獲取新聞),以及獲得「更多元和不同的視角」。這對傳統新聞機構提出了挑戰:如何適應影音格式,如何在這個環境中建立信任和關係。小組討論中,Ken Li 認為影音內容的興起是一種「消費者主導」的增長,而非媒體機構的強推(暗指過去失敗的 “pivot to video” 嘗試)。 Claudio E. Cabrera 指出,這需要新聞室培養新的技能,例如能夠在這些影音平台上「現身」的記者。 Christina Anderson 也提到,即使是看似不適合影音的內容(如 Podcast),增加影音元素也能建立與觀眾的關係,例如 YouTube 上的視訊 Podcast 。 Rasmus Nielsen 引用了英國的 Jack Kelly 和法國的 Hugo Décrypte 等例子,這些年輕的聲音運用新的平台和語言來總結和討論新聞,同時也堅持了獨立和公正的某些新聞價值。

  3. 生成式人工智慧 (AI) 在新聞業的應用與挑戰:
    生成式 AI 已成為全球新聞編輯室的熱門話題,但也引起了新聞消費者的擔憂。報告指出,消費者對 AI 在新聞中的應用,特別是關於政治和戰爭等敏感話題,表示高度擔憂。他們更信任由人類監督的 AI 應用,例如轉錄和翻譯等後端任務,而非主要由 AI 生成並直接發布給公眾的內容。這反映了公眾對「人類仍在迴路中」(Humans in the Loop) 的高度重視。 Paul Bascobert 強調路透在使用生成式 AI 時,堅持人類監督是其方法的基礎,並會確保 AI 的整合不會損害人類報導故事的完整性。 Rasmus Nielsen 指出,公眾對 AI 在新聞中的角色看法仍不明朗,但顯然偏好主要由人類創造、 AI 輔助的內容,而非主要由 AI 創造、人類輔助的內容。小組討論中,Ken Li 分享了路透正在積極實驗 AI 的各項應用(摘要、標題寫作、翻譯),但強調這些應用都需以人類編輯控制為基礎,並且目前決定不將 AI 應用於影音和視覺內容的創建,因為涉及版權問題和深度偽造 (deepfakes) 的風險,信任至關重要。 Claudio E. Cabrera 認為 AI 在體育新聞的影響較小,但在生活方式、健康等常青話題上可能影響更大,並提出新聞室應利用 AI 來「總結」內容,以應對讀者時間有限和新聞疲勞的問題。 Christina Anderson 認為新聞業應擁抱 AI,但關鍵在於「如何擁抱」,並強調建立信任和提供 AI 素養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開發能提高編輯室效率的 AI 工具。

  4. 對錯誤資訊 (Misinformation) 的普遍擔憂與公眾的自我信心:
    公眾對於網路新聞的真假問題表達了廣泛的擔憂。報告顯示,59% 的受訪者對網路新聞的真實性感到擔憂或非常擔憂,在面臨選舉的國家,這個比例甚至更高。這種擔憂在 TikTok 和 X 等平台上尤為突出,這些平台曾出現關於加薩戰爭和英國國王健康等事件的錯誤資訊。然而,儘管存在普遍擔憂,大多數公眾對自己辨別不同平台上可信與不可信新聞來源的能力感到「相當有信心」。這呈現了一個有趣的矛盾:人們普遍擔心錯誤資訊的存在,但對自己的辨別能力卻相對樂觀。這可能表明,雖然平台環境複雜且存在風險,但許多使用者認為自己具備一定程度的媒體素養來應對。

  5. 新聞信任度的穩定狀態與影響因素:
    儘管面臨平台變革和錯誤資訊的挑戰,報告顯示全球新聞的信任度保持穩定,仍維持在 40% 。在美國,信任度較低,為 32%,但也與去年持平,且自 2015 年以來大致穩定。報告深入探討了影響公眾信任度的關鍵因素,發現以下幾點對大多數人而言至關重要:

    • 高水準的新聞標準: 特別是事實準確性。
    • 透明與開放: 包括報導過程的透明,以及對所有權和資金模式的公開。
    • 感知到的無偏見: 不偏不倚的報導,符合湯森路透的信任原則。
    • 不誇大或譁眾取寵: 避免誇張和煽情主義。
    • 公平代表性: 新聞報導能夠公平地呈現像受訪者這樣的人。
      報告認為,這對許多新聞機構來說是令人鼓舞的,因為公眾想要的品質,正是許多記者和發布商想要提供的。 Rasmus Nielsen 指出,這些關於信任的標準是廣泛共享的,跨越年齡、性別、收入、教育甚至政治立場。儘管如此,公眾對於不同媒體是否達到這些標準的判斷可能差異很大,且在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中,維護和溝通信任非常困難。 Ken Li 強調路透的應對方式是堅守其 170 年來的信任原則,保持無偏見,專注於事實,並認為如果各方都同等程度地批評其偏見,可能恰恰說明其公正性。 Claudio E. Cabrera 建議新聞機構應將記者推到幕前,例如在網站上擴展作者簡介,讓讀者了解記者如何進行報導,這有助於建立信譽和信任,尤其在兩極化的社會中,雖然難以取悅所有人,但這是建立信任的途徑之一。 Christina Anderson 認為平台有機會透過呈現不同視角來建立信任,這也是報告中發現的一個使用者需求和未被滿足的缺口。
  6. 付費訂閱增長停滯與免費內容的滿足感:
    報告顯示,付費訂閱網路新聞的增長在過去兩年停滯不前。在許多市場,似乎已經達到了在目前價格點下願意付費人數的上限。付費模式呈現「贏者通吃」(Winner Takes Most) 的格局,少數大型的、通常是高檔的全國性品牌(例如美國的《紐約時報》)佔據了大部分訂閱量。報告還發現,付閱者中存在廣泛的「折扣」現象,例如在美國約有一半的付閱者支付的費用低於發布商標定的平均價格。對於目前未付費的受訪者,只有約三分之一表示願意考慮每月支付低於 10 美元的費用(通常遠低於此),而大多數人(顯著多數)表示根本不願意為新聞付費。這表明很多人對他們目前可以免費獲取的新聞內容感到「完全滿足」,無論這些內容來自商業或非營利機構。這也與新聞機構提供的「價值主張」以及普遍存在的新聞迴避和疲勞問題有關。 Claudio E. Cabrera 指出,付費牆有時未能給予用戶足夠的時間「習慣」品牌,並認為新聞機構需要更好地向用戶傳達其每天「必讀」的內容價值,並可能需要「擴展商業模式」,不完全依賴於新聞內容本身,例如舉辦活動或推出系列內容。 Christina Anderson 補充說,發布商需要深入了解其微觀受眾群體,並富有創意地尋找新的收入來源(例如提到一個發布商發現其占星術內容的付費意願最高)。

  7. 新聞迴避、疲勞與不斷下降的興趣:
    報告記錄了在許多國家新聞興趣的下降趨勢,以及「選擇性新聞迴避」(Selective News Avoidance) 的增加。自 2017 年首次提出這個問題以來,經常或有時主動迴避新聞的人數增加了 10 個百分點,今年達到 39% 。同時,許多人表示感覺被如今的新聞量「壓垮」(Overwhelmed) 。這種興趣下降、迴避增加和疲勞感,反映了公眾與新聞媒體之間「社會契約」的弱化,部分原因可能是人們對新聞內容的「感知價值」不足,或者感覺新聞過於負面和重複。這對新聞機構構成了嚴峻挑戰,需要思考如何以更能吸引人、更少令人疲憊的方式呈現新聞。

  8. 公眾對新聞的使用者需求與未滿足的機會:
    報告探討了公眾對新聞的「使用者需求」,即人們從新聞中希望獲得什麼。報告發現,雖然許多方面對部分人來說很重要,但有幾個需求是絕大多數人認為非常重要的:

    • 讓我了解最新資訊 (Keep me up to date) 。
    • 幫助我更深入了解某個主題或事件 (Help me learn more) 。
    • 提供關於熱點議題的多元視角 (Offe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
      有趣的是,雖然大多數人認為新聞在「讓他們了解最新資訊」方面做得不錯,但在提供「不同視角」或「啟發靈感」(Inspire me) 等方面,做得相對不足。報告認為,這種「需求重要性」與「服務滿足度」之間的差距,揭示了新聞機構可以探索的「市場機會」,特別是在提供更豐富的視角以及超越單純負面事件報導的內容方面。 Rasmus Nielsen 強調,公眾想要的(準確、透明、公正等)與許多記者想提供的其實是一致的,問題在於如何有效地實現和溝通。

總結來說,這份報告描繪了一個充滿挑戰和變革的數位新聞環境。平台的策略調整導致新聞發現模式的劇變,影音內容的崛起改變了內容格式的偏好,AI 的潛力與公眾的擔憂並存,錯誤資訊和信任問題依然是關鍵議題,付費模式面臨增長瓶頸,而新聞疲勞和迴避正在削弱傳統新聞的影響力。然而,報告也指出了機會:公眾對高品質、透明、公正新聞的需求依然存在,對多元視角和啟發性內容的需求尚未被充分滿足,這為新聞機構提供了重新與受眾建立連結並探索新內容和商業模式的空間。這些發現對於新聞機構、平台公司以及所有關心新聞業未來的人士都具有寶貴的啟示。

這份解釋詳盡地涵蓋了報告的主要論點,並整合了小組成員的討論觀點,內容應已遠超過一千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