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以下是根據您提供的 YouTube 影片轉錄稿,提取並詳盡解釋的主要論點,內容使用繁體中文,並確保提供充足的細節來滿足字數要求:
這段影片是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舉行的 2024 年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4, DNR24)亞洲發表會。主要論點圍繞著該報告在亞洲市場的發現,探討新聞消費的最新趨勢、數位平台策略的轉變、人工智慧的影響、大眾對新聞的信任問題,以及新聞媒體面臨的挑戰與可能的機會。主講者 Nick Newman 概述了全球及亞洲數據,隨後的討論環節則由 Ivon Chao 和 Raicho Saa 分別從菲律賓和日本的角度補充了當地市場的具體情況。
主要論點一:數位平台的變局與影音內容的崛起
報告指出,全球數位新聞生態系統正經歷一個「平台重置」(platform reset)。過去幾年,臉書(Facebook)作為新聞發現和分享的主要平台,其重要性正在顯著下降。這反映了臉書刻意降低新聞內容的優先級,特別是政治新聞,轉而投資更能吸引用戶參與的內容,例如創作者製作的內容。數據顯示,在許多亞洲市場,臉書作為新聞來源的週使用率出現了明顯下降(例如菲律賓下降 11 個百分點,馬來西亞下降 8 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影音平台,特別是 YouTube 、 Instagram 和 TikTok,呈現爆炸性增長。這不僅僅是這些平台的自然增長,也是平台策略轉向影音內容的結果。臉書和 X (Twitter) 等平台也在投資影音。這導致了社交媒體和平台格局變得更加碎片化,用戶擁有更多選擇。
影音趨勢在亞洲市場尤為顯著。報告顯示,在許多亞洲國家,TikTok 和 YouTube 作為新聞來源的使用率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例如,多個亞洲國家 TikTok 新聞使用率遠超全球平均 13%,YouTube 的新聞使用率在亞洲同樣非常高)。短影音(TikTok 、 Instagram Reels 、 YouTube Shorts)和長影音/直播內容的消費比例很高。
為何影音如此受歡迎?報告提及了幾個原因:人們認為影音更具真實性和可信度,因為內容可能直接來自普通人;短影音的便捷性;演算法根據個人興趣進行客製化推薦;以及影音內容涵蓋主題的廣泛性,不拘泥於傳統新聞框架,更具包容性並迎合個人興趣。
然而,這種轉變對新聞出版商構成了重大挑戰。隨著平台傾向於讓用戶停留在其生態系統內,傳統的「發文並導流」(post and refer)模式(即發布連結導引用戶到新聞網站)正在迅速減弱。出版商更難從平台獲得流量,難以建立直接的用戶聯繫和依賴廣告的商業模式。在其他人的平台上消費內容,新聞媒體如何獲得應有的關注、歸屬甚至財務回報,以及如何與網紅和其他內容創作者競爭,都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主要論點二:新聞獲取方式的代際差異與聚合者的角色
新聞的獲取方式因年齡層而異,呈現出顯著的代際差異。報告數據顯示,在所有調查市場中,35 歲以上的人獲取新聞主要透過三種方式:直接訪問新聞網站/應用程式、透過社交媒體或透過搜尋引擎,這三者佔比大致相當。然而,對於 35 歲以下的年輕一代,社交媒體是他們獲取新聞的預設途徑和主要方式,他們使用社交媒體獲取新聞的可能性是直接訪問新聞網站/應用的約三倍。這意味著對於希望觸及年輕受眾的新聞媒體而言,建立與新聞品牌的直接連結變得更加困難。
在一些亞洲國家,獲取新聞的格局更為複雜,聚合平台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例如在日本主要透過 Yahoo! News,在韓國主要透過 Naver,在台灣 Yahoo! 也非常重要,在印度則有多個行動聚合器。這些由本地業者或大型科技公司營運的聚合器或搜尋入口網站,在某些亞洲市場比其他地方更為重要。雖然聚合器方便了用戶,但也使得許多新聞媒體更難與讀者建立直接聯繫,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穩固的商業模式。
有趣的是,在某些北歐國家(如芬蘭、挪威、丹麥、英國),仍有很大比例的人傾向於直接訪問新聞網站或應用程式,這反映了這些市場中新聞媒體與讀者之間較強的直接聯繫。但在亞洲許多國家,尤其是社媒主導或聚合器強勢的市場,建立這種直接關係更具挑戰性。
主要論點三:人工智慧的雙面影響與公眾的擔憂
人工智慧(AI)正迅速滲透到網路產品中,也開始被新聞產業用於提高效率或內容相關性。報告探討了 AI 在新聞領域的應用及其對公眾觀感的影響。
首先,AI 正被用於內容客製化,特別是行動聚合器越來越多地利用 AI 推薦演算法來提供個人化內容。這預計將是未來的一個重要趨勢。
其次,AI 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引起了公眾的複雜反應。報告提出了兩種情境:
1. AI 創造內容: AI 機器人撰寫新聞報導,或 AI 聊天機器人回答用戶查詢。對於這種情境,絕大多數國家的受訪者都表示「不舒服」多於「舒服」。這顯示了人們對 AI 可能出錯的固有擔憂和懷疑,希望在重要議題(如政治或國際衝突)上,人類仍然保持控制。
2. AI 協助記者: AI 在後台協助記者完成研究、翻譯或校對等任務。對於這種情境,大多數國家的人們「舒服」多於「不舒服」。他們認為 AI 作為工具輔助人類是可接受的。然而,日本是一個例外,人們對這種情境的舒適度相對較低,可能反映了對新技術更普遍的謹慎態度。
AI 的崛起,特別是生成式 AI 生成的逼真圖片、影音和合成內容,對「眼見為憑」的信任基礎構成了威脅。報告指出,今年的質性研究發現,許多特別是重度使用社群媒體的年輕人,親身經歷過這些 AI 生成的假內容,並對未來區分真假資訊的能力感到擔憂。這種「看見即相信」的傳統信任模式,在 AI 時代正面臨崩解的風險,對整體信任產生巨大影響。
對於新聞媒體而言,AI 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在利用 AI 提高效率和內容相關性的同時,又不損害公眾對媒體的信任(人們擔心 AI 可能導致錯誤或失去人性化元素),是新聞機構需要仔細權衡的難題。
主要論點四:關於資訊錯誤的擔憂日益加劇與新聞信任的挑戰
在全球範圍內,公眾對資訊錯誤的擔憂持續上升。今年報告顯示,近六成的受訪者(59%)擔心自己在網路上難以辨別新聞的真假,這一比例連續兩年上升。這種擔憂在亞洲市場通常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並且在近期舉行或即將舉行選舉的國家(如美國、南非、印度)增長更為顯著。 AI 生成的假內容加劇了這一問題。
報告首次調查了用戶對不同平台辨別可信新聞難易度的看法,發現用戶對 TikTok 和 Twitter (X) 的擔憂程度最高,這兩個平台也確實捲入了近期一些選舉和其他事件中的資訊傳播問題。
儘管有這些擔憂,但整體新聞信任度保持相對穩定(40% 的受訪者表示信任大部分新聞大部分時間),這可以算是一個亮點。然而,信任度在不同國家差異很大,許多地方的信任水平仍然很低。新聞不被信任的原因多種多樣,普遍認為缺乏獨立性是主要因素。在一些國家,極端政治兩極化也導致了信任下降,即使是試圖監督政治人物的媒體,其支持者也可能因不滿報導而指責媒體。
那麼,公眾認為什麼是可信媒體最重要的因素?報告的數據顯示,無論國家或年齡,最受重視的是:
* 透明與開放: 缺乏偏見,公開報導新聞的方式和獲取資訊的過程。
* 高水準的專業與倫理標準: 堅持新聞業的職業道德。
* 準確性: 確保報導的真實性。
* 缺乏偏見與對待不同群體的公平性: 以公正的態度呈現事實。
這些清楚地表明了公眾對新聞媒體的期望。如果信任度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覺得媒體沒有達到這些標準。因此,報告認為,如果新聞媒體希望重建信任,就需要在透明度、開放性、高標準、準確性和公平性等方面加倍努力。資訊錯誤的普遍擔憂,或許也是傳統媒體利用其在核實方面的經驗和聲譽,重建與受眾直接聯繫的機會。
主要論點五:新聞付費的挑戰與新聞迴避的趨勢
隨著線上廣告收入面臨壓力,越來越多新聞出版商試圖讓讀者直接付費,例如透過訂閱或會員制。然而,報告在 20 個市場的調查顯示,願意為網路新聞付費的比例仍然很低,在大多數國家都只是少數(例如,英國只有 8%,日本只有 9%)。過去幾年,這一比例沒有顯著變化,且許多付費者是以折扣價訂閱的。
儘管如此,也存在一些成功的案例,例如像《日經新聞》這樣的財經媒體能夠建立強大的訂閱業務,因為人們願意為特定類型的獨家或深度內容付費。一些大型媒體(如《紐約時報》)透過將遊戲等其他內容捆綁到全方位訂閱中來增加價值。此外,一些小型、低成本的組織或個人也開始成功地向對特定利基主題(如政治、科技、商業)感興趣的受眾收費。
報告還持續關注「新聞迴避」(news avoidance)的趨勢。自 2017 年以來,表示「有時」或「經常」迴避新聞的線上用戶比例持續上升,從 2017 年的 29% 上升到今年的 39%(在菲律賓甚至高達 47%)。人們迴避新聞的原因多樣:
* 過於負面/壓抑: 新聞內容(特別是戰爭、衝突等)讓人感到沮喪、無力感,影響心理健康。
* 無聊/不相關: 新聞內容讓人感覺與自己的生活無關。
* 過於量化/令人不知所措: 新聞量太大,難以消化。
* 缺乏信任: 認為新聞不可靠或誇大其詞。
* 混亂: 資訊來源過於分散(社群媒體、各種平台),令人困惑,難辨真假。
這種迴避趨勢對新聞媒體的永續性構成了根本性挑戰。新聞媒體需要思考如何改變其產品、內容和呈現方式,使其更能吸引用戶,提供除了最新資訊之外的價值。報告和討論中提到了一些可能的方向,例如:
* 更簡單易懂的語言: 避免過於專業或令人困惑的術語。
* 滿足不同的用戶需求: 除了提供最新資訊和知識外,也關注提供背景、解釋、實用資訊,甚至提供讓人「對世界感覺更好」或帶來希望的故事(如建設性新聞、解決方案新聞、勵志人物故事)。
* 探索新格式: 例如播客,以更平易近人、更有人情味的方式討論問題。
* 擁抱透明度: 解釋新聞工作流程,幫助讀者理解和信任報導。
總結而言,2024 年數位新聞報告揭示了亞洲乃至全球新聞產業面臨的嚴峻挑戰:平台策略的變動削弱了傳統流量來源;影音內容雖受歡迎但消費場景難以掌控;AI 的應用潛力巨大但公眾疑慮尚存;資訊錯誤加劇與信任危機並存;商業模式轉型艱難且新聞迴避趨勢持續。然而,報告和與會者的討論也指出了一些潛在的機會:資訊錯誤的擔憂可能讓具有公信力的傳統媒體重拾角色;對透明、準確、公平報導的渴望是媒體重建信任的基石;理解並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包括情感需求)可能吸引迴避新聞的受眾;以及策略性地利用 AI 輔助人類記者,同時強調人本新聞的獨特性。對於亞洲的新聞出版商來說,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但也需要積極適應和創新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