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根據您提供的 YouTube 影片文字記錄,以下是其主要論點的詳盡解釋(繁體中文):
這段影片基於 Digital News Report 2024 的發現以及一項針對公眾對生成式人工智慧 (AI) 看法的調查,探討了公眾對於新聞媒體使用生成式 AI 的態度。影片的主要論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面向,並進行深入闡述:
-
公眾目前很少使用生成式 AI 來獲取新聞,且其體驗存在問題:
影片首先指出,目前很少有公眾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如聊天機器人)來直接獲取新聞。橫跨六個國家的平均數據顯示,只有 5% 的人曾嘗試這樣做,即使在美國這個數字稍高,但也僅為 10% 。這遠非主流的行為。造成這種低使用率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現有的生成式 AI 工具在提供最新新聞方面的表現並不穩定或使用者體驗不佳。研究測試發現,當要求聊天機器人提供特定媒體的最新新聞時,大約有一半的時間 AI 會拒絕執行該請求。即使成功返回結果,也只有大約 10% 的情況下能準確提供當前網站上的最新頭條新聞。多達 30% 的時間,AI 返回的是舊聞,有時甚至是非常久遠的內容。這種不可靠性使得使用者難以將生成式 AI 視為獲取即時、準確新聞的可靠渠道。此外,新聞出版商透過設置 robots.txt 檔案等方式阻止 AI 抓取其內容,也進一步限制了生成式 AI 獲取最新資訊的能力,影響了其在新聞檢索方面的實用性。因此,儘管 AI 在其他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公眾尚未普遍接受或依賴它來獲取新聞。 -
公眾對新聞業使用生成式 AI 的接受程度,高度取決於 AI 在新聞製作過程中的角色:
這是影片中最核心且最細膩的論點之一。公眾並非一概而論地接受或拒絕 AI 在新聞中的應用,而是會根據 AI 扮演的角色來區分其舒適度。當新聞製作過程被描述為「主要由 AI 創造,但有人類監督」(即 AI 處於主導地位)時,公眾的舒適度顯著較低。例如,在美國只有 23% 的人感到自在,歐洲平均為 15% 。這顯示大多數人對於由機器主導、人類僅扮演校對或有限監督角色的新聞生產模式持保留甚至不接受態度。
然而,當新聞製作過程被描述為「主要由人類完成,但有 AI 輔助」(即人類處於主導地位,AI 扮演輔助角色)時,公眾的舒適度則大幅提升,情況幾乎反轉。在美國有 42% 的人感到自在,歐洲平均為 33% 。這些比例顯著高於感到不自在的人數。這表明,公眾更能接受 AI 作為記者工作的工具,協助提升效率,而不是取代記者的核心創意和判斷角色。這種區別,儘管在實際操作中可能界線模糊,但在公眾觀感上卻至關重要,強烈影響了他們對 AI 新聞的信任和接受程度。 -
公眾對 AI 新聞應用的舒適度也受新聞主題和具體應用場景的影響:
除了 AI 的主導角色外,公眾的態度還取決於新聞報導的主題以及 AI 具體被用於哪些任務。- 新聞主題: 公眾對於 AI 生成或輔助製作「硬新聞」(Hard News),如政治、犯罪和地方新聞,感到更不自在。這些主題通常要求更高的事實準確性、背景深度和潛在的敏感性,公眾更傾向於認為這些應由人類記者來處理。相比之下,對於「軟新聞」(Soft News),如體育、名人娛樂、藝術文化等,公眾對 AI 的不自在程度較低,顯示他們可能認為在這些領域使用 AI 輔助相對更容易接受。
- 具體應用場景: 基於質性研究,影片進一步細分了公眾對不同 AI 應用場景的態度:
- 幕後輔助任務 (Behind-the-scenes tasks): 公眾對 AI 用於提升記者工作效率的幕後任務,如採訪轉錄、腦力激盪採訪問題、編輯拼寫語法、撰寫標題等,表現出最高的舒適度。公眾能理解這些工具可以幫助記者節省時間,提升產能,且這些任務通常不直接涉及核心內容的創造或判斷。
- 新的新聞傳遞形式 (Delivering news in new ways): 對於 AI 將新聞內容轉化為不同形式進行傳遞,如文本轉語音、生成內容摘要、開發聊天機器人提供資訊等,公眾的舒適度中等,但仍然持開放態度。關鍵在於,如果公眾認為 AI 僅僅是改變了內容的呈現或傳遞方式,而不是創造了核心內容,他們更能接受。
- 內容生成 (Content generation): 公眾對 AI 獨立或主要負責內容創作,無論是文字報導、圖像還是圖形,感到最不自在,尤其是逼真圖像的生成。這與第二點中「AI 主導」的模式相呼應,公眾對於機器直接生成將呈現給他們的最終內容表示高度警惕和不信任。他們擔心 AI 可能引入偏見、錯誤或缺乏人類視角和判斷力。
-
公眾對於記者是否充分檢查 AI 輸出感到不確定,並強烈要求對 AI 使用進行標示:
公眾普遍認為,即使記者使用 AI,也必須對其輸出進行嚴格檢查和事實核對。然而,調查顯示只有 32% 的受訪者認為記者「總是」或「經常」檢查生成式 AI 的輸出,相當比例的人認為只是「有時」檢查,還有大量「不知道」的比例。這反映了公眾對於新聞媒體在應用 AI 時的內部流程缺乏信任和透明度,並擔心潛在的錯誤或不準確內容被發布。
與此相關的是,公眾對於 AI 的使用透明度有著強烈需求。幾乎所有人都希望,至少某些形式的內容在製作過程中使用了 AI 時,應進行標示或揭露。這與他們的舒適度密切相關:在 AI 進行內容生成(特別是圖像或文本)時,公眾認為標示的需求最高;而在 AI 僅用於幕後輔助時,標示的需求相對較低。雖然對於哪些具體應用需要標示尚未達成完全共識,但要求透明揭露 AI 在內容生產中的參與程度是公眾普遍的訴求,這有助於他們判斷內容的可信度。 -
公眾不認為 AI 會讓新聞變得更有價值,反而預期它會降低新聞的信任度,儘管可能提升效率和時效性:
在公眾眼中,AI 的引入並未顯著提升新聞本身的價值。只有一小部分(8%)的人認為 AI 會讓新聞變得「更值得付費」。相對地,有更高比例(41%)的人認為 AI 會讓新聞「較不值得付費」,另有 32% 認為價值「差不多」。這意味著公眾尚未看到 AI 在新聞內容或品質上的顯著提升,足以讓他們願意為此支付更多。
更令人擔憂的是,公眾預期 AI 將對新聞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他們普遍認為生成式 AI 會讓新聞變得「較不透明」,並且「較不值得信任」。這種對信任度的預期下降是新聞業在採用 AI 時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然而,公眾也預期 AI 會帶來一些潛在的「好處」,儘管這些好處更多是針對出版商而非消費者。他們認為 AI 將使新聞製作變得「更便宜」,並且「更即時」。這反映了公眾認識到 AI 在提升製作效率和速度方面的潛力,但同時擔心這種效率的提升是以犧牲透明度和信任度為代價。
總結來說,這段影片的主要論點在於揭示了公眾對於新聞業使用生成式 AI 的複雜且充滿矛盾的態度。他們目前很少親自使用 AI 獲取新聞,部分原因是技術不成熟。他們對於新聞業使用 AI 的接受度存在明顯的區別,高度取決於 AI 在製作過程中的主導程度(人類主導 vs. AI 主導)、新聞主題(軟新聞 vs. 硬新聞)以及具體的應用場景(幕後輔助 vs. 內容生成)。公眾普遍擔憂記者對 AI 輸出的檢查不足,並強烈要求在 AI 使用時進行透明標示。最關鍵的是,公眾並不認為 AI 會讓新聞變得更有價值或更值得付費,反而預期它會損害新聞的透明度和信任度,儘管它可能降低製作成本並提高即時性。這些發現為新聞媒體如何在應用 AI 的同時維持公眾信任和相關性提供了重要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