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由 Rasmus Nielsen 於 2025 年 3 月「AI 與新聞的未來」會議上發表的演講,主要探討了公眾對數位平台和人工智慧 (AI) 的態度,特別是這些態度如何形塑公眾對 AI 在新聞領域使用的看法。演講的核心論點基於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的兩份調查研究(一份關於數位平台,一份關於生成式 AI 在新聞領域的應用),旨在將 AI 置於更廣闊的技術與媒體生態系統背景下理解公眾認知。
以下是演講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細解釋:
公眾對 AI 在新聞領域的看法,受到其對更廣泛技術和數位平台經驗與先有概念的影響。
- 這是演講最核心的預設。 Nielsen 教授認為,公眾如何看待 AI 在新聞中的應用,並非孤立的判斷,而是與他們使用其他類型的應用程式(如搜尋、社交、政府服務、私人公司服務等)的經驗以及對不同技術部門的既有認知緊密相關。換句話說,人們對新聞應用程式的期望和體驗,部分地受到了他們使用其他數位工具經驗的影響;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 AI 。因此,要理解公眾對新聞 AI 的態度,必須將其放在更廣泛的技術生態系統和公眾對不同參與者的看法中來分析。
公眾在數位媒體環境中導航時,表現出「謹慎的技術樂觀主義」與「平台矛盾情結」(Platform Ambivalence) 。
- 儘管學界、記者和公民社會中常討論數位媒體環境的種種弊端(如假消息、騷擾、資料收集問題等),但 Nielsen 教授強調,實證資料顯示,大部分公眾實際上是以一種「謹慎的樂觀」態度來面對數位環境。他們一方面認識到問題的存在(即「平台矛盾情結」的一部分),但同時也真切地感受到數位平台在許多具體、有形且受到讚賞的方式上改善了他們的個人生活(這是「謹慎的樂觀」的部分)。
- 這點挑戰了某些「技術反彈」(Techlash) 敘事,即認為公眾普遍對技術產業感到厭惡。 Nielsen 教授指出,如果存在技術反彈,它可能主要集中在社交媒體,甚至只是特定的社交媒體公司,而非針對整個技術產業的發展。調查數據顯示,除了社交媒體是個部分例外,對於大多數主導性的數位平台,認為它們讓「個人生活變得更好」以及讓「社會變得更好」的人數遠多於持負面看法的人。這是一個重要的社會事實,即使有些人可能認為公眾對此看法是錯的,但這個事實本身影響著公眾如何看待新的技術,包括 AI 。
公眾對 AI 的「影響幅度」預期很高,但對不同部門「負責任地使用」AI 的信任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形成細緻且多樣化的圖景。
- 公眾普遍預期生成式 AI 在未來幾年將對社會各個領域產生「非常大」或「有些大」的影響。演講中展示的數據顯示,在調查的許多領域,預期影響巨大的比例都超過半數或明顯佔多數。尤其在社交媒體、搜尋引擎、科學、新聞媒體、醫療保健等領域,公眾預期 AI 的影響更為顯著。這表明公眾普遍認識到 AI 是一項變革性技術。
- 然而,當談到「信任」不同部門會「負責任地使用」AI 時,情況則截然不同。調查顯示,醫療保健和科學是公眾信任度非常高且基礎廣泛的領域。這駁斥了社會存在普遍信任危機的觀點;有些機構(如科學和醫療)仍然享有高度信任。但在其他領域,信任度則大相徑庭。
- 如果將公眾對 AI 的「影響幅度」預期與對其「負責任使用」的「不信任」程度進行映射,會得到一個四象限圖。零售業影響預期較低,信任度也不高,但影響不大。政治領域影響預期較低,但「不信任度」非常高,公眾並不期待政界人士或政黨會負責任地使用生成式 AI 。科學和醫療領域影響預期很高,但伴隨著高度信任和很少人不信任其負責任使用。
新聞媒體與社交媒體在公眾對 AI 的看法上被歸為同一類,皆被認為是「影響巨大」但同時「高度不被信任」會負責任使用 AI 的部門。
- 這是對新聞媒體而言最為關鍵且挑戰性的發現之一。在上述的四象限圖中,新聞媒體與社交媒體一同位於同一個角落,這個角落的特徵是:公眾預期 AI 的影響「非常巨大」,同時也「非常高比例」的人「不信任」這些部門會負責任地使用生成式 AI 。
- 這表明公眾在看待 AI 時,很可能將新聞媒體與其他平台(尤其是社交媒體)歸為一類。這種歸類或許是基於公眾在這些平台上獲取資訊的經驗,也可能是對這些部門整體信任水平的反映。對於新聞媒體來說,這意味著即使 AI 能帶來潛在的巨大變革和機遇,公眾在初始階段很可能持懷疑甚至不信任的態度,認為新聞機構和社交媒體一樣,可能無法負責任地使用這項技術。
相較於已成熟的平台技術,公眾對「生成式 AI」的個人經驗有限,信任度更低,且更傾向由「國家政府」而非平台本身來負責監管。
- 雖然生成式 AI 發展迅速,但在調查進行時,大部分公眾對生成式 AI 的個人經驗仍然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謹慎」成為了公眾對 AI(無論是信任還是治理)的主導態度。
- 與對已成熟平台(如搜尋引擎、社交媒體等,儘管社交媒體有信任差距)的態度不同,當被問及透過不同平台技術獲取的政治新聞或資訊是否值得信任時,總體信任度是相對較低的。公眾傾向於一種廣泛的懷疑主義,對數位環境中的所有資訊持謹慎態度。這種「信任差距」也適用於透過生成式 AI 獲取的政治新聞或資訊。
- 在治理方面,雖然公眾認識到許多與平台相關的問題且信任度不高,但對於已成熟的平台,仍然表現出對平台「持續自我監管」的顯著開放態度(即使政治方向可能趨向政府監管)。然而,對於生成式 AI 這項較新的、許多人預期會產生重大影響,但同時普遍不信任許多部門(包括新聞媒體和政治人物)會負責任使用的技術,公眾表現出對「國家政府承擔更大責任」進行監管的更大傾向。
對新聞媒體的啟示:公眾預期 AI 將被廣泛使用,信任度低是既有挑戰,新聞機構必須積極展示其負責任地使用 AI 的能力,以贏得公眾信任。
- 綜合上述論點,對於新聞媒體來說,AI 的發展帶來了多重挑戰和機會。首先,公眾可能會普遍假設 AI 在新聞製作中被使用,無論事實是否如此。這意味著僅僅強調「真實性」或「手工製作」可能只有在最終產品確實能提供「優質」體驗時才有價值,因為公眾很可能已經預設 AI 無處不在。
- 其次,儘管公眾對已成熟平台抱持謹慎樂觀,且未來隨著個人經驗增加,對生成式 AI 的看法可能也會趨向樂觀(使用這些技術的人往往對其潛力更樂觀),但現階段以及可預見的將來,新聞媒體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公眾會信任他們負責任地使用 AI 。
- 鑑於新聞媒體在公眾眼中被與社交媒體一同歸類為「高影響、低信任」會負責任使用 AI 的部門,以及公眾對新聞媒體整體的不信任感,新聞機構必須主動採取行動。這是一個機會,讓新聞媒體可以「傾向樂觀」,展示他們能夠在符合其編輯價值觀的前提下運用這些工具創造價值。然而,最關鍵的是,他們不能指望公眾天然地信任他們;他們必須「贏得」這種信任,透過實際行動和透明度來「證明」其可靠性,展示他們如何以負責的方式將 AI 融入新聞生產和發布流程。
總之,Rasmus Nielsen 教授的演講強調,理解公眾對新聞 AI 的態度需要更廣闊的視角。這種態度深植於公眾對整個數位生態系統和不同技術部門的經驗與認知中。儘管公眾對 AI 的潛在影響抱有高度預期,但對其在新聞和社交媒體等領域被「負責任地使用」卻持高度懷疑。對於新聞機構而言,這構成了一個嚴峻的挑戰,即需要在一個普遍不信任的環境中,積極透明地展示 AI 的負責任應用,才能逐步贏得公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