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是一份關於金融時報 (Financial Times, FT) 最新產品 FT Edit 應用程式的研討會內容摘要,詳細闡述了其主要論點與相關細節。
提供資料的主要論點闡述:
根據金融時報 FT Edit 應用程式編輯 Malcolm Moore 在路透新聞研究所全球新聞研討會上的分享,FT Edit 的推出及其一個月來的表現,圍繞著以下幾個核心論點:
-
開發新產品以觸及更廣泛、非核心的受眾:
- 這是 FT 近十年來首次推出的大型產品。
- FT 的核心受眾是「專業讀者」,他們因工作需求而高度依賴並願意支付高價訂閱 FT 的優質新聞。 FT 在服務這群體方面做得非常好。
- 然而,FT 意識到存在一個更廣泛的潛在受眾群體,他們可能對 FT 的部分優質新聞感興趣(例如深度國際報導、經濟分析、文化評論等),但不需要或負擔不起全面的 FT 訂閱。
- FT Edit 的主要目標就是驗證這個「輕量訂閱」受眾群體是否存在,並探索觸達他們的方式。這群人可能是已經消費大量新聞,但感覺被碎片化或帶有偏見的報導淹沒,尋求客觀、深入解釋當前重要事件的讀者。他們可能比現有 FT 核心讀者更年輕或更年長(例如 20-30 多歲或已退休者)。
-
透過特定格式與低價格點提供精選的深度新聞體驗:
- FT Edit 的核心產品是每天(工作日)早上 8 點提供精心挑選的 8 篇深度報導文章。
- 這款應用程式的設計理念是提供一種專注、簡約的閱讀體驗,讓讀者可以利用一天中的一段時間(例如喝茶時)深入閱讀並理解一篇出色的新聞作品。
- 價格設定非常低廉(每月僅 99 便士),遠低於全面的 FT 訂閱費用。這樣設定的目的是為了最大化地降低嘗試門檻,讓更多潛在的新受眾願意體驗 FT 的新聞品質,而非為了創造即時的巨額利潤。
- 內容選擇上,強調的不是突發新聞,而是對當前重要事件的解釋和背景分析(例如烏克蘭戰爭的影響、能源危機、聯準會政策等)。同時,也旨在展示 FT 內容的廣度,納入商業、經濟之外的藝術、評論、雜誌特寫等內容,以提供讀者可能意外但有趣的體驗。
-
選擇應用程式 (App) 作為首次測試平台是基於策略考量:
- 雖然 Malcolm Moore 承認自己一開始對新聞應用程式市場的困難性感到懷疑(成功率低,用戶習慣難培養),但 FT 最終選擇應用程式作為測試平台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 核心原因是 FT 現有的網站技術架構,如果要在網站上實現針對不同讀者提供不同版本內容的「輕量訂閱」功能,需要進行大量的技術改造。
- 相比之下,先開發一個獨立的應用程式來測試這個核心概念——「特定內容組合」與「輕價格點」是否能吸引目標受眾——是更快速且技術負擔較輕的選擇。如果應用程式驗證了市場需求,未來再考慮在網站或其他平台擴展這個模式。
- 最初選擇先開發 iPhone 應用程式(而非 Android),主要是考量到目標市場(尤其是美國)的用戶習慣以及資源限制。儘管在英國 Android 市佔率與 iPhone 相近,但在計劃擴展的重要市場美國,iPhone 佔據主導地位。未來計劃推出 Android 版本,並基於地理位置提供不同的內容版本。
-
初期表現令人鼓舞,但仍處於實驗階段缺乏硬性指標:
- FT Edit 推出一個月以來,在尚未啟動正式行銷活動的情況下,已經累積了約 24,000 名有機用戶,這讓團隊感到滿意。
- 更重要的是,從初步數據來看,用戶的流失率很低,重複使用率很高,用戶在應用程式中停留並閱讀的時間很長。這顯示出產品提供的核心體驗(精選、深度、簡約)確實吸引並留住了部分用戶。
- 用戶的質性回饋也普遍積極,許多人表示他們理解並喜歡這種精選的閱讀模式。
- 然而,由於初期提供的是免費試用,團隊尚未完全掌握用戶的具體身份(例如是現有 FT 訂閱戶還是新受眾)以及他們是否願意付費。這些關鍵數據將在試用期結束後才能更清楚地顯現。
- 這個項目被視為 FT 在良好財務狀況下進行的一個「沙盒式實驗」,初期並未設定嚴格的內部績效指標(如具體的訂閱數或營收目標)。成功與否將基於能否證明高品質、易於獲取的深度新聞對更廣泛受眾具有吸引力,以及他們是否願意為此支付一個合理的費用。
-
內容策展是核心價值,但面臨平衡與個性化的挑戰:
- FT Edit 的核心價值主張之一是「專家策展」,即由經驗豐富的編輯團隊從 FT 的大量內容中精選出最重要、最具解釋性、最有價值的 8 篇文章。這與算法推送的海量資訊形成對比,希望滿足讀者尋求「導引」的需求,避免被信息過載淹沒。
- 策展過程目前主要依賴編輯的「直覺」,選擇那些能解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展現 FT 內容廣度以及讓編輯想分享給朋友家人的文章(例如關於婚姻關係的書評出乎意料地受歡迎)。
- 未來的策展計劃會逐步納入數據分析,以更好地了解讀者對不同主題和文章類型的偏好。
- 儘管策展是核心,用戶的反饋顯示「個性化」是他們最主要的功能需求。這帶來一個挑戰:如何在編輯策展的權威性與用戶對個性化內容的期待之間取得平衡?是讓用戶選擇喜歡的主題,還是引入算法推薦?這需要進一步探索用戶對「個性化」的真實需求以及他們願意為此分享多少個人數據。
- 平衡 FT 固有的商業/經濟品牌形象與為新受眾提供的更廣泛內容是一個持續的張力。有些用戶驚喜於非商業內容,有些則希望有更多商業報導。這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調整。
-
推動新聞編輯部與產品/技術團隊的協作與學習:
- FT Edit 的開發過程促使編輯團隊與產品、數據、商業等團隊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緊密協作。
- Malcolm Moore 坦承這是一次學習經歷,發現編輯(追求完美、喜歡自己決定功能)與產品團隊(精簡、快速推出、依賴用戶反饋迭代)的思維方式存在顯著差異。
- 他認為這種跨部門的合作非常有價值,讓編輯更了解產品開發的實際流程、技術限制以及如何有效地將編輯的視角(對受眾的理解、新聞週期的認識)融入產品開發中。
- 同時,這也讓其他部門接觸到編輯的核心價值觀和優先順序。
-
將多元化作為產品設計與受眾拓展的一部分:
- FT 的整體策略是提高新聞編輯室的多樣性並觸達更廣泛的受眾。
- FT Edit 作為一個面向新受眾的產品,也將多元化納入其目標。例如,團隊從一開始就努力確保選取的文章作者和圖片來源在性別上達到 50/50 的平衡,未來還計劃擴展到種族等多樣性維度。
- Malcolm Moore 認為,衡量 FT Edit 成功的一個指標將是其受眾是否能達到男女性別上的均衡,因為 FT 傳統上女性讀者較少。
總之,FT Edit 應用程式不僅是一個提供低價精選新聞的產品,更是金融時報為測試新受眾市場、探索輕量訂閱模式、推動內部跨部門協作與學習、以及實踐受眾多元化目標而進行的一項重要戰略實驗。其初期有機增長和高參與度令人鼓舞,但產品的長期可行性、變現模式以及如何平衡策展與個性化等問題,仍有待未來基於更多數據和用戶反饋來進一步探索和確定。這是一個開放式的項目,其未來的走向將由市場反應所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