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iness Stories Are Climate Stories Rewriting The Finance Journalism Playbook

好的,這段訪談提供了彭博綠(Bloomberg Green)總編輯 Sharon Chen 對於將氣候變遷報導融入商業與財經新聞的核心策略及見解。以下是從訪談中提煉出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主要論點一:氣候變遷報導不應被視為孤立的專業領域或邊緣新聞,而應是橫跨所有主題、融入新聞編輯室各個層面的主流視角。

彭博綠的 Sharon Chen 強調,儘管許多新聞機構可能會設立一個獨立的「氣候變遷組」,將相關報導限制在特定範圍內,或者反過來完全沒有專門團隊,只依賴各組記者自行報導,彭博綠採取的模式則介於兩者之間,並被證明是成功的。他們的做法是擁有一支核心的、規模較小但不斷成長的專業團隊(包含記者和編輯),這些團隊是氣候變遷領域的深度專家。然而,這支團隊並非獨自運作,他們與彭博社新聞編輯室內其他所有部門的記者緊密合作。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氣候變遷議題本身具有高度的跨領域性質,它影響著商業、金融、時尚、娛樂、體育等方方面面。單靠一個獨立的氣候組難以觸及所有這些層面。而讓具有特定領域知識(如特定公司、產業、政府的深入了解和人脈)的記者,在核心氣候專家的協助下,將氣候視角融入他們的常規報導中,能夠產生更具深度和廣度的故事。氣候專家可以提供科學背景、外交進程(如 COP 會議)的來龍去脈、複雜術語(如淨零、碳中和、 ESG 、碳權)的解釋,而各領域記者則能找到這些概念在他們所負責的具體公司或政府中的體現,並進行實地深入報導。這種結合使得氣候報導能夠「進入主流」,而不僅僅存在於網站的一個小分類中。 Sharon Chen 以彭博綠創立之初就將氣候變遷視為「既定事實」(settled fact)而非需要辯論的問題為例,指出他們的目標受眾是已經認可問題嚴重性並尋求解決方案的人,而這種跨領域的整合方式正是滿足這一需求,並推動讀者群和廣告收入大幅增長的原因。

主要論點二:商業和金融領域是報導氣候變遷的關鍵切入點,也是氣候行動(或不行動)最直接的體現場所,但也充滿「漂綠」等挑戰。

作為彭博社旗下的部門,彭博綠自然將商業和金融視為報導氣候變遷的核心視角。訪談中反覆提及企業的淨零目標、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評級、金融機構的承諾、氣候脆弱國家借款利率受氣候風險影響等議題。這些都顯示了氣候變遷對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帶來的深遠影響和轉型壓力。 Larry Fink(貝萊德 CEO)的名言「每個公司和產業都將被淨零轉型改變」正是這一現實的寫照。

然而,Sharon Chen 也坦承,從商業/金融角度報導氣候變遷充滿挑戰,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漂綠」(greenwashing)。企業、政府甚至一些新創公司和倡議者,會利用複雜或新興的術語和概念(如碳權、永續連結債券)來包裝其行為,使其看起來比實際情況更環保。這使得記者需要投入大量耐心和精力去「盤問」(interrogate)這些說法,區分真正的行動和空洞的承諾,並最終將其與「大氣中到底有多少碳」這個根本問題聯繫起來。企業不願充分披露數據(「綠色噤聲」green hushing)也是一個阻礙。儘管如此,她認為這並不比其他領域的氣候報導更令人沮喪,反而提供了許多「唾手可得的報導題材」(low-hanging fruit),因為有太多聲明需要被檢視和核實。她也提到,儘管有時迫於新聞時效性會發布一些初步報導,但彭博綠會花費數月時間進行深度調查(例如對中國主要企業排放的估算),以真正觸及問題核心。

主要論點三:報導氣候變遷必須重視「南方世界」(Global South)的視角、經驗和影響,這與氣候正義議題緊密相連,並提供了報導機會。

Sharon Chen 強調了從「南方世界」角度報導氣候變遷的重要性,這與她個人在亞洲工作的經驗相關。她指出,在西方中心的新聞機構中,南方世界的故事往往難以受到重視。然而,氣候變遷本身就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排放物影響著世界各地,而南方世界國家往往是對氣候變遷影響最脆弱、承受損失最深,但歷史排放貢獻最少的地區。 COP 27 會議將「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的建立列為核心議題,這本身就反映了南北差異和氣候正義的重要性。

她認為,氣候變遷報導與平等、去殖民化、氣候正義等議題的緊密聯繫,反而為報導南方世界的故事提供了「打開大門」的機會。例如,關於巴基斯坦洪水的報導就受到了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報導可以探討氣候變化在南方世界造成的具體影響,以及當地為適應或減緩氣候變化所做的努力(例如在巴基斯坦建設綠色城市的嘗試),即便這些故事在沒有氣候視角時可能被視為「地方性」新聞。將這些地方故事置於全球氣候變遷和尋找解決方案的背景下,能提升其普遍意義。她也強調了尋找並與當地的記者和專家合作的重要性,因為他們擁有在地脈絡、語言理解和實地經驗,能提供比僅引用西方專家數據更具價值和生動的報導。彭博社遍布全球的分社網絡是他們在這方面的優勢,但仍需維持與當地團隊緊密合作的紀律。

主要論點四:如何在不簡化或過度誇大的情況下,有效傳達複雜的氣候議題並管理讀者情緒,是一項持續的挑戰。

氣候變遷涉及科學、政策、經濟、技術等多個層面,充斥著大量複雜且不斷演變的術語和概念。將這些複雜性(例如同時解釋碳權、加密貨幣和氣候科學如何交織)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是氣候新聞工作者的核心挑戰之一。 Sharon Chen 提到,他們力求「相信讀者」,認為願意花時間閱讀深度氣候報導的讀者是希望真正理解問題的,因此不能過度簡化或省略細節。特別是對於許多新興或尚未成熟的氣候解決方案,它們可能處於灰色地帶,其可擴展性或長期效果存在不確定性,記者需要誠實地呈現這些複雜性和不確定性,而不是簡單地將故事貼上「成功」或「失敗」的標籤。讓讀者掌握事實,自行判斷。

同時,氣候新聞也可能讓讀者感到沮喪或不堪重負,產生「一切都糟透了,不如躲起來」的情緒。儘管訪談中沒有直接提供具體策略來避免這種情緒,但她的報導理念中包含了平衡:既關注嚴峻的挑戰(如企業漂綠、政府不作為),也報導正在發生的努力和潛在的解決方案。在討論吸引年輕讀者時,她提到彭博綠會關注消費層面的綠色選擇(如電動車、家用熱泵安裝),但強調這類報導應是實用的「服務新聞」(service journalism),提供具體可行的步驟和資訊,而不是說教或讓個人感到壓力。這既能滿足部分讀者尋求個人行動建議的需求,也與彭博社讀者多為城市高收入人群的特徵相符,同時避免將系統性問題的責任過度轉嫁給個人。她不認為媒體目前對個人行動的強調過多,反而可能受到過去大型污染者將「碳足跡」概念歸咎於個人以轉移焦點的影響,導致媒體傾向於更多地聚焦企業和政府責任。

主要論點五:氣候新聞領域的發展充滿希望,但仍面臨如何提升其新聞優先級的核心挑戰。

訪談尾聲,當被問及氣候新聞的希望與挑戰時,Sharon Chen 對於氣候新聞領域的整體發展表示樂觀。她認為,越來越多主要新聞機構設立氣候變遷部門、招聘專職記者和編輯、擴大報導團隊,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顯示出即使在信息爆炸和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新聞機構也看到了氣候新聞的價值和成長潛力。企業認識到氣候變化對其業務的影響,已經過了「不在乎」的階段,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Tipping Point),儘管實際轉型過程會很緩慢且伴隨漂綠。

然而,她認為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氣候報導「登上頭版」,如何將其推到新聞議程的頂端。她指出,新聞機構是否願意作為組織,決定將這些氣候故事作為「本日新聞」(story of the day),即使它們可能不像最新的政治戲碼那樣能立即獲得高點擊量。這種編輯室的決心和判斷,即認為這些故事是讀者「需要」閱讀的,而非僅僅回應讀者「想」閱讀什麼,是氣候報導能否發揮更大影響力的關鍵。此外,報導的敏感性帶來的記者安全問題(雖然這對所有調查報導都存在),以及企業數據的透明度和質量問題,也是持續存在的挑戰。

總結而言,Sharon Chen 認為,成功的氣候變遷報導需要一個跨越傳統領域的整合模式,將專業知識與具體領域的深入了解結合起來。它必須以商業和金融為重要切入點,深入揭露並檢視企業和機構的行為。同時,它也必須包含全球南方世界的視角和經驗,與氣候正義議題結合。在報導手法上,需要在準確傳達複雜性、誠實呈現不確定性與避免讓讀者感到絕望之間取得平衡,並提供有價值的服務性資訊。儘管面臨數據、安全和新聞優先級等挑戰,氣候報導領域的擴大和投入仍是令人鼓舞的跡象。